中国绘画简史:辽金元绘画(3)元代山水画
二 元四家
元代中后期,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四位画家的出现,使得中国山水画风又为一变,因四人贡献很大,被称为“元季四大家”。
◆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而改姓黄。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曾为小吏,因张闾案牵连入狱,出狱后 归隐不仕,皈依全真教,寄情于山水。常往来于杭州、松江、虞山等地。工书法、诗词,善散曲,通音韵,50岁左右始画山水。近受赵孟俯影响,远师董、巨,间 及荆浩、关仝、李成诸名家。晚年变法后自成一家。作品多描绘虞山、富春等地的江南自然景色,“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被推为“元季四大家之冠”。并着有 《山水诀》一文,总结了前人和自己艺术创作的经验。他的传世山水画有水墨和浅绛两种。留存于世的著名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卷(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浙 江省博物馆)、《溪山雨意图》卷、《快雪时晴图》卷、《九峰雪霁图》轴、《丹崖玉树图》轴、《天池石壁图》轴(以上藏故宫博物院),《剡溪访戴图》轴(云 南省博物馆藏)、《富春大岭图》轴(南京博物院藏)和《九珠峰翠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以上诸画皆为其60岁以后所作。黄公望的传世作品中最为著名 的是他79岁时在富春山寓居创作、前后历时3、4年经营而成的《富春山居图》。此图描绘浙江富春江两岸初秋时景色,采用传统的“三远”并用的构图方法,峰 峦起伏变化,林木葱郁有致,山石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而成,极少渲染,丛树平林多用横点,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变化万千。《九峰雪霁图》和《剡溪访戴图》 描绘的都是雪景,为其雪景画代表作。《丹崖玉树图》和《天池石壁图》是黄公望浅绛山水的代表作品。两画均描绘重峰叠岭的自然景色,山石用披麻皴法,山顶多 画圆石,溪间岩石幽远,树木云烟相互掩映,所不同的是前者笔法松秀,设色轻淡,后者多苍浑之气,为黄公望73岁时的作品。他的绘画中体现出的丰富的笔墨韵 味,充分地表现了画家的主观意境。在这里,画家并不以描摹实景为能,而山川树石只不过是画家寄兴抒情的对象。黄公望的山水画作品充分反映了元代山水画家的 这种倾向。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今属浙江)人。工诗文书法,擅画山水、梅花、竹石。为人“抗简孤洁”,终身隐居不仕,与达官贵人很少 往来,以卖卜卖画为业,一生品穷困潦倒。他的山水画师法董、巨,有一种深厚苍郁气象。多画渔父、古木竹石等题材。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的《渔父图》轴、《芦花寒雁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秋江渔隐图》轴、《双松平远图》、《竹谱》册等。《渔父图》是吴镇画得最多的题材,画多表现江南名山胜景之中,渔 父于小舟之上垂钓,给人以远离尘俗之感。并且多配以草书的《渔父辞》,诗书画相得益彰。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渔父图》轴为其57岁时的作品,变董、巨之法为 己意,笔法更加凝练坚实,水墨圆浑苍润,为其代表作。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赵孟俯外孙。曾做小官,元末隐居黄鹤山中。明初任泰安知州,因胡惟庸案受累被捕,死于狱中。擅画山水,亦 工诗文书法,画受赵孟俯影响,并继承董、巨传统,自出新意。用笔多枯笔、干皴,解索皴、牛毛皴与细笔短皴混用,也用小斧劈皴。他的山水画布局饱满,结构复 杂,层次繁密,笔法苍秀,多表现江南山水的苍郁繁茂和湿润感。善画隐士的隐居生活,传世的代表性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葛稚川移居图》轴、《夏日山居图》 轴、《夏山高隐图》轴,上海博物馆藏《青卞隐居图》轴、《谷口春耕图》轴及辽宁博物馆藏《太白山图》卷等。以上作品风格多样,有设色和水墨两种面貌。如 《太白山图》卷表现了层叠绵延的太白山松柏茂密、溪水曲折、寺观庄严,高僧游客往来其间的情景,设色典雅,笔法细劲。最能代表王蒙山水画艺术水平的当属 《青卞隐居图》,此画作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用水墨描绘山间草堂一人抱膝倚床而坐,另一隐士正沿山路前行。画以墨勾石,浓淡干湿混用,以解索 皴、牛毛皴法为之。树干双勾成形,树叶多为不同形状的墨点。全图渲染不多,深远之处都以紧密的皴擦来表现,传达出山深林茂的雄伟气势。其影响至今不绝。
◆倪瓒(1301-1374),原名珽,字符镇,号云林、幼霞等,无锡人。生于富豪之家,喜与名士往来,元末卖田散财,浪迹江湖之间,寄居村舍、寺观,世有“ 倪迂”之称。擅山水、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山水画初法董源,后参以荆、关之法,创造“折带皴”,山石树木则兼师李成,取材多为太湖一带景致,好作疏林坡岸 之景,意境萧散简远。主要传世作品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水竹居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安处斋图》卷、《渔庄秋霁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江岸望山图》 轴、《赠周伯昂溪山图》轴、《虞山林壑图》轴、《紫芝山房图》轴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秋亭嘉树图》轴、《幽涧寒松图》轴、《春山图》横幅、《怪石丛篁图》 轴、《梧竹秀石图》轴等。《渔庄秋霁图》是倪瓒55岁的作品,构图已突出地具备了个人风格,采用平远构图,近坡高树数株,中间是辽阔的湖面,远山居于画幅 上端,使画面具有了辽阔旷远的特殊艺术效果。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这是他中晚年作品的主要构图章法。他60岁以后的山水画极少 设色,笔墨日趋苍秀。晚年代表作《春山图》原为册页一开,画白云山岗,湖坡幽亭,物象全以干笔枯墨勾勒,不加渲染,笔法极为苍健。他关于作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论点,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极大,代表了元代文人绘画创作思想的总体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