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收藏指南:伊莱布罗德和乌利希克如何开始收藏?
▲ 提琪·亚滕奇奥的新书《可能、本来、应该拥有:艺术藏家的内部世界》于9月出版,图片来源:The Art Newspaper
收藏家提琪·亚滕奇奥(Tiqui Atencio)的新书《可能、本来、应该拥有:艺术藏家的内部世界》(Could Have, Would Have, Should Have: Inside the World of the Art Collector)于9月正式出版。亚滕奇奥与布罗德夫妇、乌利·希克(Uli Sigg)、玛亚·霍夫曼(Maja Hoffmann)等艺术收藏家同行及读者分享了各自的艺术收藏方式,探讨了收藏品味的培养。专注中国艺术的乌利·希克选择将中国艺术置入艺术与社会的语境,俄罗斯战后艺术收藏家伊戈尔·楚卡诺夫(Igor Tsukanov)的信条是“学会沉住气”,而自身为艺术家的乔治·康多(George Condo)则讲述了自己从毕加索的一幅素描开始的收藏生涯。这些宝贵的经验之谈使得亚滕奇奥的新书成为了一本名副其实的“内行收藏指南”。
伊莱和伊迪丝·布罗德夫妇
身家亿万的美国企业家伊莱·布罗德曾说,收藏“成了一种强迫症,一种癖好”,他原来只买比较老的作品,现在转向了当代艺术——尽管这种转变出现得很晚,并且是在他的妻子伊迪丝的启发下开始的。
用伊莱的话说:“伊迪丝比我早开始收藏。她买了一些版画和素描。”她当时买下了一幅布拉克(Georges Braque)的版画,以及一幅罗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的海报。“我想买安迪·沃霍尔的汤罐头挂在厨房里来着,”伊迪丝对《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说,“但是当时我在想,要是花了100美元买一张汤罐头的画回到家里,伊莱会把我送进疯人院的!”
▲ 毕加索《怀孕的情人》(Femme Assise),1939年,图片来源:The Broad
事实上正是艺术品的价格吸引了伊莱的注意。“口袋放宽之后,我发觉这东西有点意思了。我1974年买了第一件作品。那是一幅梵高的素描,然后是一幅1933年的米罗,一幅1939年的毕加索。我们沿着艺术史一路走下去。我们想买自己这个时代的作品,因此很快就转向了当代艺术。跟艺术家在一起实在太美妙了,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想法。我是满世界跑的,无论到哪里,我都会去博物馆、画廊、艺术家的工作室,还会去找别的收藏家。我得到了一种速成式的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伊莱得到了许多朋友和顾问的帮助,尤其是 MCA 环球公司副总裁、20世纪艺术大藏家塔夫特·施莱伯(Taft Schreiber)。布罗德通过施莱伯结识了纽约的主要经销商。“到了1980年代初,我们已经很活跃了,和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杰夫·昆斯(Jeff Koons )、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让·米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凯斯·哈林(Keith Haring)、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和贾斯珀·琼斯(Jasper Johns)等人关系很好。”
▲ 凯斯·哈林《红房间》(Red Room),1988年,图片来源:The Broad
▲ 杰夫·昆斯《三个球50/50水箱》,1985年,图片来源:The Broad
伊莱对杰夫·昆斯的作品收藏尤其出名。“昨天和今天我都跟杰夫见面来着。我拥有35件昆斯的作品。我买的第一件是漂浮的篮球,《三个球50/50水箱》(Three Ball 50/50 Tank)。然后我收藏了他‘庆典’(Celebration)系列中最初的几件作品。我很幸运,可以那么早得到它们。让我现在去买,我已经买不起了。”
他说道。
- 上一篇:关注“华亿珍宝” 你想知道的最新书画收藏资讯都在这里!
- 下一篇:慧娜收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