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日子 艺术大师教你如何表达爱
克里姆特 1907-1908年 布面油画 180×180cm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又名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Valentine's Day),这是一个关于爱的节日,在这一天“爱”和“吻”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话题。艺术家如通常用作品表达“爱的誓言”,看艺术大师为您解读不同的爱情体验。
克里姆特:苦涩之爱 《吻》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的作品《吻》已成为经典作品,他是维也纳分离派大师。他的作品吸收古埃及、希腊、中世纪等要素,作品中强调将人物的轮廓线和镶嵌画的平面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富有感染力的绘画样式。《吻》是一幅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在以油画作为基础的同时,使用大量金片和银箔等具有装饰性要素,使画面产生熠熠发光的效果。
画面中左侧的男人露出头和脖颈,双手轻捧着女人的头,深情的亲吻着女人的脸颊。男人身上的装饰为矩方形色块,表现刚毅的特质。女人的头侧卧着,双眼微微闭起,一条手臂搂着男人的脖颈,一只手紧抓着男人的手,她的表情是满足的,但又隐含着思思的忧愁。女人身上多为圆形图案、流动的线条和明艳的花纹,流露出女人特有的柔情,代表了女性的温柔和感性,克里姆特在这件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充满爱与哀伤的梦幻世界。
奥地利画家阿道夫·席勒这样评价:“克里姆特的《吻》里的爱情是苦涩的,而非幸福;是伤感的,而非热烈。从爱情的不可得,转而到对性的肯定,又再去重新拿着那种肯定去弥补爱情。生命的不可知,转而便只单纯地用物质来窥视生命或者以死亡来赞美生命,再到将生命顶礼膜拜。可以说这就是克里姆特最典型的画风。”
蒙克:痛苦之爱
《吻》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蒙克的作品多以生命、恋爱、恐怖、寂寞和死亡等为题材,爱德华•蒙克善于通过主题来表现他对生存和死亡的感受。被描绘的具体对象的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所要表现的情绪载体。
蒙克以《呐喊》为人熟知,《吻》这一作品极少人知晓。在画面中他采用了一以贯之的凝重色调,人物形象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一对恋人相拥而吻却看不到面孔,看起来似乎融为一体,夸张和扭曲的色彩和线条将一对恋人的痛苦、不安等情绪表现的极为突出。
马格利特:神秘之爱
《爱人》雷尼·马格利特 1928年
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是20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绘画题材多取自日常生活,可以说,他的绘画基本是以"写实"为基础,但是,他的“写实”只是为了达到创作目的的一种手段。
1928年马格利特创作了《爱人》系列的作品,画面中的亲吻的两个人,头上蒙着面纱,给了这场爱情以神秘和浪漫的色彩。两人穿着普通,隐喻着大众的情爱,面纱蒙住了两人的面孔,但观者却能感受到两人由内散发的情感,也正是由于这面纱的遮盖,更能让人感受到情浓的一对恋人。他的作品总是在探讨人类的关系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概念,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总是被人谈论,传说马格利特的母亲在水中逝去,发现时看到她的睡衣缠绕在头上。就作品本体而言,它特有的神秘使观者无不动容。
《冷战》 张心一
2016年青年艺术家张心一在首次个展“icon”中,有一幅名为《冷战》的作品将马格利特《爱人》这一经典的画面进行重塑,将“Emoji”作为一种语言和这一经典作品进行一次具有当代意义上的转换,张心一说:“emoji是每天都会见到的图像,直接参与到我们的交流和表达,使用频次惊人,这种风格化的小图标影响了我们的审美取向和阅读习惯。”
夏加尔:浪漫之爱
《生日》 马克·夏加尔 1915年
马克·夏加尔(俄文名字 Марк шагал)以梦幻和奇特的意象、用色丰富且具有浪漫气息的油画作品闻名,他的风格兼有童稚和老练,并将真实与梦幻融合在色彩的构成中。“我们的内心世界就是真实,可能还比外面的世界更加真实”,夏加尔说,“把一切不合逻辑的事称为幻想、神话和怪诞,实际是承认自己不理解自然。”他强调自己与毕加索的不同“毕加索用肚皮作画,我用心画画。”
《生日》这幅作品是对夏加尔和犹太小姐帕拉婚后幸福生活的描绘,他们于1915年结婚。作品描绘的就是夏加尔生日当天,帕拉拿着鲜花走进画室,还没等她及时反映,夏加尔便一跃而起,飞到半空中,转过头吻她。画面颇具幽默气息,展现艺术家对两人爱情的美好回忆。
罗丹:生命之爱
《吻》 奥古斯特·罗丹 1886-1889年
在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的一生中有两个女人成为不可不提的角色:妻子罗斯·贝莉和情人卡米耶·克洛岱尔。其中,罗丹和卡米耶·克洛岱尔的爱情故事最令人叹息。克洛岱尔是罗丹的学生,也是敬业的模特、天才型雕塑家和罗丹的灵魂伴侣,但最终在爱情与婚姻的较量下,罗斯最终完成与罗丹共度一生的美好愿望,而天才又美丽的克洛岱尔在激情的消磨后因疾病而亡。
克洛岱尔(左)和罗丹(右)
1883年,19岁的克洛岱尔遇到43岁的罗丹,一年后两人相爱,1886-1889年,大理石雕塑《吻》出世,这正是克洛岱尔与罗丹的热恋期。这座雕塑吻得极致又纯粹,可谁曾想,这一吻她将生命耗竭,做了十五年的罗丹情人,最终却在生命的最后三十年在精神病院度过漫长的时光,她是罗丹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但是她作为杰出雕塑家的名声已被罗丹湮没,这一雕塑完美的诠释了用生命扑向爱情之火的克洛岱尔和罗丹的这一段爱恋。
毕加索:温情之爱
《吻》 毕加索 1969年
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表现爱与性的主题。他曾结过两次婚,为人所知的情人就有五个,爱与性的主题也围绕他的一生。
1969年,他创作了《吻》这幅作品,表现了一对亲吻者的温情之爱。毕加索的一生有无数情人,他像是一个被女人宠坏的孩子,在吉纳维夫记忆中,毕加索却是一个“让人尊重的人,温柔、聪明,偶尔还会很羞怯”。吉纳维夫说:“他并不是人们常常描述的那样,是个让人厌恶的冷酷的人。在这幅作品中,我们似乎能预见毕加索温情的一面。
布朗库西:永恒之爱
《吻》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1908-1912年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雕塑家,1908年,布朗库西开始创作《吻》,1912年完成,《吻》是最早带有立体主义形式的雕塑,这一雕刻成为这时代最为抽象的雕刻。
“我在从事这件作品时,与往常一样,长时间地进行探索,尽量与两人拥抱的外在形式这种机械的生活模拟拉开距离,尽量从最基本的真实出发,以便使这种雕像和人的诞生,人的欢乐,悲剧等严肃的事件相区别。”,布朗库西说,“我希望做成的雕像不仅使人们怀念一对恋人,而是怀念所有的恋人,表现地球上相互爱恋的男人和女人在离世前最真挚的感情。这件作品用石雕来显现,它的外形极为朴实,造型简化为最基本的造型,抽象的形体却赋予爱情最永恒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