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首次为何刚办追思会 当年捐赠文物要借钱去北京
6月22日,北京,下了一整天的雨。
故宫博物院当天下午在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办“何刚同志追思会”,向这位前不久在打工工地不幸遇难的农民——更是为中国文博事业做出贡献的捐赠者表达深切的悼念,32年前,他把自家院中挖出的元代文物悉数捐给了故宫。国家文物局负责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何刚家属及其家乡的村支书均参加追思会。
这应该是第一次,一个河南省偏远乡县的一个农民工的名字,出现在曾为乾隆皇帝休憩之所的建福宫。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记者在现场看到,追思会当天,何刚捐献的19件文物中,有14件拿到了现场,同时还展示了当时盛放这些文物的元代大缸。
在追思会上,何刚之子何俊清表示,父亲的捐赠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里再穷,也从未为当年捐赠文物而后悔。
故宫博物院“何刚追思会”现场展示何刚捐赠的文物
记者下午三点走进故宫建福宫花园敬胜斋,气氛凝重,远远看到投影幕布上用蓝底为衬,白字写上“何刚同志追思会”。这应该是第一次,一个河南省偏远乡县的一个工人的名字,出现在曾为乾隆皇帝休憩之所的建福宫。
何刚,河南商水县固墙村村民。
1985年,何刚在老家挖地基时发现一窖藏银器。同年11月,他会同村支书刘红恩等将19件元代银器捐赠故宫博物院。1986年2月,何刚又将存放银器的缸一并捐赠故宫博物院。经鉴定,该批银器被定为二级甲文物1件、二级乙文物11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
捐文物的那一年,何刚只有22岁,他没想到之后的人生会走得如此坎坷:第一任妻子亡故,第二任妻子又罹患尿毒症去世,老父亲股骨头坏死,老母亲肋部摔伤……家里也就五亩地,一家人的生活,原本就靠何刚外出打工维持。半个月前,在石(石家庄)济(济南)客运专线工程工地,一台龙门吊在拆除过程中发生倾覆,在此打工的何刚不幸遇难,年龄54岁,至此,他劳苦的一生,终于有了一场漫长的句读。
6月22日下午,故宫博物院在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办“何刚同志追思会”,向这位为中国文博事业做出贡献的捐赠者表达深切悼念。国家文物局顾玉才副局长,何刚之子何俊清,事件亲历者村支书刘红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吕成龙,文物管理处原处长梁金生、保卫处原副处长崔保贤等参加会议。
追思会现场
一生坎坷的何刚
何刚对于故宫有特殊的意义,这过去的三十几年,故宫亦对何家多次施以援手,这个后来因打工赚钱流落各地的农民兄弟,一直都被故宫挂念着。
何刚1985年的捐赠意义重大,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遗存银器较少,故宫博物院的研究馆员介绍:故宫博物院现在收藏工艺类的银器898件,这些专为陈设欣赏之物;生活用具类银器6437件,都是锅碗瓢盆筷子等生活所用;故宫还收1700多件资料类银器。这个数量相比其他类别的馆藏文物,其实是很少的。原因在于,因为材质特殊,即便是奢华的宫廷,使用银器也会很谨慎地考量。而且新的银器一般是把旧有的熔掉,重新打造,这样的情况在史料中多有记载。所以何刚的捐献,填补了元代窖藏银器的空白,他捐的这批文物在以后的展览中被多次使用。何刚的名字也被镌刻在故宫博物院专门为捐献者设立的“景仁榜”之上。
何刚生前在打工的工地
追思会上,固墙村原党支部书记刘红恩回忆说:“他挖出来以后不知道怎么办,就来问我,我说这得交给国家,当时有乡亲曾在北京当过兵,战友在故宫博物院从事保卫工作。联系以后,我们就借钱买了车票带着一些银器坐火车去北京了。”
“何刚说有人找过他,愿意给一袋子的钱,就是那种装化肥的编织袋。可他知道这是文物,不能卖,得交给国家。”
“当年他来的时候只有22岁,非常憨厚朴实,不太好意思说话,很腼腆。基本都是一起陪他来的村书记说话。当时拿来十件文物,有一些留在了老家。然后我们就跟他讲文物法,希望他把家里剩下的一些也拿来,而且既然是窖藏,肯定也有一个缸嘛,我们也希望他可以拿来。隔了几天,他们再来的时候把余下的九件都拿来了,后来故宫出路费,又隔了两个月,他们把缸也拿来了,至此全部的文物和储存的容器就都拿到故宫了。”原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回忆了当时的情况。
“当时为了表彰他的精神,我们商量决定给八千元的奖金和一千元车马费,所以截至1986年2月,这个事情基本结束。后来到了2003年,他家遭受了很多变故,他父亲母亲、女儿等都生病,家里非常困难,他走投无路到故宫诉苦,我就建议他把病例、药费条搜集起来,我拿着去和故宫申请,后来给他筹了一些钱。”梁金生说。
时隔多年,故宫再次听到何刚的消息,就是得知他去世了。何刚过世后,故宫博物院发文悼念并联系了商水县委宣传部了解情况。故宫方面表示:他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何刚应该被大家纪念与尊重,鉴于何刚同志生前家庭屡遭变故,生活遇到极大困难,故宫博物院曾先后两次给予资助。此次又罹此大难,故宫博物院决定再次向何刚同志家属提供10万元的困难补助,尽上一份绵薄之力,帮助家属渡过难关。
斯人已逝,物亦感其怀
追思会当天,何刚捐献的19件文物中,有14件拿到了现场。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做了介绍:“85年何刚把银器拿过来,86年把罐拿过来,现场这14件相对是比较完整的,太碎的我们没有拿,这一批全是跟酒有关系的。
元 银鎏金錾刻双凤纹匜
这个是一个舀酒的器具,从大罐子里面用这个东西把酒舀出来,
元 银鎏金錾刻双凤穿花纹玉壶春瓶
元 松山款银鎏金錾刻云凤纹玉壶春瓶
元 银锤云龙纹梅瓶
这是“樊”字款银錾刻鎏金凤穿花纹玉壶春瓶、“松山”款鎏金云凤纹玉壶春瓶和银錾刻云龙纹梅瓶。都是盛酒用的瓶子。
其中“樊”字款银錾刻鎏金凤穿花纹玉壶春瓶因为其造型比较规整、是立件的、上面的纹饰也优美,在这一批文物中脱颖而出,是唯一的一件二级甲等的文物。
元 银船
这个是一个分酒器。
元 银鎏金錾刻六方杯
元 银锤菱花式杯
元 银锤菊瓣式杯
这些是酒杯,用分酒器将酒分到不同的杯子中。这些酒杯本来是有与其形状相配套的底座的,比如有莲花、菊花、瓜、六边形的等等。当时饮酒文化非常讲究,器物都很精美。
元 银鎏金錾刻瓜式杯
元 银鎏金锤碟瓜纹椭圆盘
比如这两个,就是一套的,下面的这个底座突出的部分正好卡住上面的半个瓜状的酒杯。故宫方面介绍;这个底座用的是锤揲工艺,底座高一厘米左右。
元 银錾刻菱花式杯
这一件闪闪发亮的银器是擦洗以后的,故宫方面说,他们只对个别文物擦洗了一下方便观赏,其他的都是简单做了除尘,大家看到的都是文物的原状。
元 银錾刻花插
元 银錾刻花插
两个银花插,有一点歪斜。吕成龙说:“19件东西都是放在一个缸里,缸也不是特别大,有的东西斜着躺着放进去,有些就被挤歪了。这些东西到了故宫以后,我们保管得很好。我问了跟何刚一起来送文物的村支书,他说当时缸上面盖的是砖头,一般这种窖藏的大罐子上面都是压的青石板,或者一个大铜盘。”
最初发现文物时,放文物的元代的大缸。
追思会现场展示着何刚发现并捐赠的文物。
追思会上,吕成龙也介绍了元代窖藏文物的历史:“元代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乱不断。城池被攻陷之前,一些达官显贵为了避免家中的一些贵重物品,尤其是金银品,还有一些易碎的瓷器被掳掠或者损坏,就采取了窖藏,采用这种挖窖埋藏的方式来躲避战乱。当窖藏的主人在战乱逃亡过程中死亡了,或者是战后到他死也没有再回到家乡,窖藏的物品就成为了无人知晓的历史遗物。迄今为止,在全国各地已经发现了数十处元代的窖藏遗址,比如说有人统计过,江西省就发现了7处元代的窖藏,另外还有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河北、河南、山西等,都有元代窖藏的发现。1964年的河北保定的窖藏,当时出土的元代的瓷器非常重要,有元青花大罐,梅瓶等。”
“窖藏的物品有的是以金银器为主,有的是以瓷器为主,这两类占最大的比重。比如说1966年江苏金坛县元代窖藏出土了元青花大罐里边,有各种银器50余件。造型主要是碗,酒盏,还有托盘。还有1985年江西省在一个基建工地,发现了一个元代银器窖藏,八件银器放在一个直径大约70厘米的一个大缸,缸口就盖了一个青石板。”吕成龙介绍。
赠者功莫大焉
在追思会上,何刚之子何俊清表示,父亲的捐赠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里再穷,也从未为当年捐赠文物而后悔。
曾有声音认为从法律上界定,何刚应算“上交”文物,故宫博物院何来“捐赠”一说?对这一问题,故宫博物院表示:中国现有法律对于主动上交文物者应享有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缺乏明确标准,这样很难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我国盗掘、贩卖文物现象屡有发生,保护形势严峻。故宫博物院给予何刚“捐赠者”的身份,是对守法者的一种更大鼓励和认同,其实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何刚之子何俊清在追思会上表示,父亲的捐赠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里再穷,也从未为当年捐赠文物而后悔。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何刚是普通劳动者,家中经济状况捉襟见肘。但是他面对宝藏却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交给国家,这样的胸怀和见识令人钦佩。其实,许多珍贵文物的第一时间发现者和保护者都是普通的民众。像何刚先生一样以保护文物为己任,不图名利的普通民众还有很多。”
“例如2003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王宁贤先生等5位村民在村边劳动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处储满珍贵文物的窖藏。他们决定既不把它们分掉,也不高价卖给经常来村里的文物贩子,而是上交给国家。于是,他们之中有人保护现场,有人跑去报告文物部门,后来出土的27件西周青铜器件件有铭文,件件都是国宝。”
梁金生谈到:“作为接受捐赠的单位,政府应该有这方面的资金,但是现在资金都缺,给何刚的第一次奖励的钱都是从故宫博物院的福利费里出的,现在还没有奖励机制来说明当捐赠者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钱从哪儿出,所以呼吁政府出台相应的文件,希望我们能主动关怀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