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话(隋)
隋、唐、五代——书法艺术的繁荣期
一、隋朝书法
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建立隋朝,结束了西晋以来近300年的动乱和南北分割局面,大江南北的文化也开始得到统一。隋代书法融合南北书派的不同风格特征,在绮丽美和朴拙美之间找到了代表“隋”这一时代的书风,涌现出一批碑刻书法佳作,开启唐代书法的先声。
隋代前期的书法,明显可以看出类似于北朝碑刻的用笔特点,字体风貌大多属于雄强、坚劲一类。隋代灭陈后,大量南方书法家进入北方地区,使最初以北方书体为主的隋代书风产生变化,尤其是“二王”书法对它的影响到后来越来越明显,南北书风重到互相融合和补充。
隋代书法的一大特点是楷书大盛,这时期完全用篆书书写的长篇作品几乎没有,一些碑额,墓志盖上的篆书也因为渐渐变得过于规则,整齐而缺少活力和 生气;隋代的隶书因为缺少创新,也同样得不到发展;行草书倒是有几件珍贵的作品,如章草《出师颂》。隋代的楷书与南北朝时期的楷书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南 北朝时期的楷书代表是魏楷,它以方笔、扁方字体为主。但也有一部分是方笔、圆笔结合的楷书作品。而这类作品所表现的风格在隋代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成了隋 楷书主流。如《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孟显达碑》(如图)《启法寺碑》等,结体上谨严平稳,章法上整齐舒朗,可以说是隋唐各大家书法的直接源头。隋代的书法理论著作中著名《心成颂》,这分析了汉字结构美的规律,所讲到的书法的结辽、章法、气韵,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智永
南朝陈到隋朝年间的僧人,居住在绍兴永欣(兴)寺,佛名法极,人们又称他为“永禅师”。他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孙,酷爱书法,爱王羲之影响极深。智永练字很勤苦,相传他住在永欣寺,30年不下楼,抄写了800多本《千字文》,分别给浙东的寺院各送一本。他用废的毛笔,埋起来像个小坟堆,后人所说的 “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当时向他求字的人很多,他的门槛都踩断了,不得不用薄铁片包裹门槛,被称为“铁门限”。由于练字勤苦,智永书写非常熟 练流畅。他的书法以功力见长,达到了精熟的程度,用笔上注重藏头护尾,讲求一波三折,既含蓄又有韵律,在众多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人当中是学得最好的少数几个 书法家之一。他对隋唐书法影响较大,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曾得到他的传授。智永的传世作品有《真草千字文》、《常侍帖》、《故旧帖》、《月仪献岁帖》 等。
智永《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如图)是隋代智永和尚的传世书法真迹。《千子文》在隋代之前曾有很多人写过,它是用1000多个字编成四言文章,作为当时的识 字课本。书法家因为它每个都不同,而喜欢写它。每人书写并留传下来的真书或草书千字文有不少,其中智永的千字文是现存最早和最有影响的,智永在楷书和草书 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成就。《真草千字文》中的楷书,用笔熟练自如,常有连笔出现,藏锋、露锋相结合,时常以尖锋人纸,运笔时保持中锋,而且一波三折,曲折 宛转,含蓄而富于变化。笔画遒劲美丽,结体严谨规整,字与字看上去相互区别、个个独立,但实则气脉连贯。《真草千字文》以它精熟遒美的楷书书法深受后代学 书者的喜爱和敬佩。
《龙藏寺碑》
《龙藏寺碑》 建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因为原碑在河北正定县的龙兴寺内,所以又称为《正定府龙兴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 (公元 586),楷书,碑阳30行,行50字,碑阴题名五列,左侧题名三列。它用楷书记载了建造龙兴寺的有关情况。在当时这种类型的碑刻可以说比比皆是,但就是 这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碑石,后来被公认为是“隋碑第一”。隋代的楷书在风格上大多还处在南北朝向唐代过渡的时期,《龙藏寺碑》就是这种特征的代表。它既不同 于南北朝时魏碑的粗狂雄厚,也不同于唐代楷书的严谨规则。笔画瘦劲有力,在方笔中融入圆润遵劲,结体方正平稳,与北魏楷书相比,更加端庄严谨,而与唐代正 楷书相比,显得古雅而朴拙,因此这块碑在从南北朝到唐朝的书法发展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对于后代影响很大,唐代褚遂良的书法比如《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在用笔、结构上都和它有峻整而又绵丽的共同点,另外,像薛稷、陆柬之等人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
《董美人墓志》
全称《美人董氏墓志铭》,刻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西安,后毁于战火,我们现在只能见到它的拓本。另外,西安碑林 有一块翻刻的碑石也比较好。它的书法布局整齐,每个字的结体端稳秀丽,用笔方圆结合,笔法遒劲而又含蓄温雅。与晋代小楷、北魏墓志铭相比,《董美人墓志》 的小楷已经基本摆脱了隶书笔法的影响,更接近于唐代楷书,可以说它是楷书艺术从南北朝碑版向唐代碑版过渡的一座桥梁,并开了唐楷的先河。它的书法非常精 妙,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称赞为隋代墓志小楷的第一佳作,并把它和《龙藏寺碑》、《启法寺碑》一起推为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
- 上一篇:中国书法史话(魏晋南北朝)
- 下一篇:中国书法史话(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