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探微(一)

时间:2008-06-03 12:14:38 来源:网络 点击:0

1.印的名称与认识古印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它是以文字基础,通过笔墨使用的技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抽象艺术。由于历代官方与民间的重视与提倡,书法几乎被所有的读书人视为既 实用又能消遣的高尚艺术,更由于汉魏以后,行书与草书的流通与发达,把书法的艺术境界,发挥到了一种颠峰状态,确立了书法的美术性质及深度,促使书法不局 限于整齐划一的篆隶正楷的图案性,而形成了一种可以与生理心理两方面相配合,能发展自己意趣,又能随意挥洒的艺术了。在行草流行之前,能够保存古代书法艺术的实物颇多,骨、铜器、碑碣、简册等都是古代文字之所寄,我们可以由此窥探书法的源流。但我们如果从另外一件小的物 品上观察,你或许有更明晰的了解与意外的收获,那便是我要谈的印章了。印与书法的关系太密切,从商周开始,便有印的前身“鉥”的存在,“鉥”最早可能是用 作标志的,后来因为实用,就拿来作交易上的信物、官方授与权柄的代表物,随着朝代的更替,文字的演变,“鉥”虽然名称变了,但用途确至今未易。所以由鉥印 上文字,便可以探源书法的演变,也可以借着这方寸之物,将篆书的意态与神韵,保存了下来。

书法艺术所以能提高,一方面是书体【行、草】的作用,但是另外一件促使书法美术性提高的原因,却是纸的发明与流行。没有纸,只靠竹木做的“简”书写是不能 任意发挥的。而印章也在书法利用纸张为传写的工具之后,才由“封泥”的用途,改变成“濡朱”,由纯粹的信物变成与书法并列,钤拓之后,可以欣赏的文物了。到了元朝末年,王冕用软石【花乳石】制印之后,印才由铜玉一类的硬质材料,转变为可以由文人自己书写、自己刻制,不必再假手于工匠,借着刀的雕刻技巧,使 “书”与“刻”融为一体,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甚至连古代所未有的意韵,也都能从石质印材中刻划而出,达到美术上所谓的一种高境界,于是篆刻便不再附庸 于书法的范畴内,而坚强的站立起来,成为与“书”“画”鼎足而三的艺术了。所以我一直认为:纸的发明是书法的强心剂,而软石【寿石、青田、昌化等】的出现 与使用,也促成篆刻艺术的成长与发达。

因为篆刻与书法的关系甚为密切,书法的演进,直接地影响了篆刻的发展,所以不得不在开始之初,略为提叙。更因为雕刻艺术,必需通过布局与篆刻的技法,才能 达成。学习篆刻者,不得不透过章法与刀法,而上窥“书”“刻”契合的境界,所以刻制的技巧,实为初学者所必究。前人所着有关篆刻技法的书籍,因限于印刷条 件,未能逐一阐述,使没有师承的学习者,无法自由修而窥其堂奥。现代印刷技术的进步,可以负起这项传导的任务,使篆刻的技法,透过插图的传真,让读者得篆 刻的技法,透过插图的传真,让读者得到相当满意的收获。所以愿意就个人所知从篆刻的欣赏至印章的刻制技法作有系统的叙述,供给学习篆刻者参考,更希望篆刻 的先进与同道们,赐予指正。

一、印的名称

章始于何时,虽不可考,但在商朝之际,已有印的存与使用,则是不争的事实。在那时代,无论官方与民间用印都一律称作“鉥”,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秦以前的印 章中,尚未发现有印字的存在,于是我们就把这一个时期的印称之为“古鉥”。在古鉥中,鉥字的写法有好多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只有一个“朮” 字而无其它边旁的,这一类我认为是比较原始的鉥字,也即是鉥之本字。第二类是从土旁作“朮”,第三类是金旁作“鉥”,从土从金是因为镕铜铸印,系先以土作 坯而印的本身又是铜制的。这在当时六书的会意与指事已经通行之时,应该是很自然的事。

秦始皇统一天下,自称天子,并用玉做玺,于是群臣平民均不敢再用鉥字,又因为自秦以后,天子之印,均用美玉制作,不再用铜,所以鉥又从玉为“玺”了。天子既然以玺为专用词,士大夫及平民阶层便以“印”字代替了“鉥”,便成了后世通称的“印”了。
汉代沿用秦朝制度,天子之印称玺,平民称印,或“印信”、“信印”,但太守将军食俸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称为“章”,于是印的名称又多了一个“章”字。汉祚八百余年,印章的流通甚广,印的制度也颇为完备,所以后世多将印与章合称为“印章”。

隋唐的印,虽然仍沿袭汉代的制度,但到了武则天作了女皇帝之后,她认为“玺”字与“死”字音近,把天子所用的“玺”改为“宝”。于是从她以后皇帝便均将自 己的印称之为“宝”了。在民间,因为印已由“封泥”变为“濡朱”,同时由于纸的发达,在洁白的纸面上钤盖了朱红的印章,非常悦目,于是便称为“朱记”简称 为“记”。

宋代以前,印的用途,已逐渐扩大了范围,文人读书的书斋和其它轩馆,也常刻一方印来表明,斋馆印于是大事流行。到了宋代,许多人更有将自己收藏的书籍与书 画上,加盖自己印章的习惯,因为钤盖的对象是“图”及“书”,所以就又称之为“图书”。后来人们又把印,称为“图章”,便是由此蜕变出来的。
元代 为外族入主中原,许多制度文字,对他们不能适应。在印章方面,他们又不能建立比汉人更完整的制度,当然只有因袭宋人的办法,但时常在汉文之外另加蒙古文。在民间更流行画押,如同现代的签字一样,他们把“押”铸成印,大多数是长方形,上面是个姓氏,下面是自己的一个“花押”,我们称之为“元押”。元押中当然 有好多是蒙古文的,但其中汉人所用的大多数在姓氏下,刻一个蒙古文的“记”字。这恐怕也是受到“朱记”的影响吧!

明化沿用旧制,但临时性官吏,官方颁发的官印称之为“关防”或“条记”。这也是以前所没有的。
清朝篆刻的风气大盛,治印成为文人的一种嗜好,因为流行太广泛了,于是便有人将印叫做“戳记”“戳子”“手戳”。表示这种物品,蘸了印泥后,一按即起,非常方便,但也就越来越通俗了。

二、认识古印与欣赏古印

古鉥

古鉥是指秦以前的印而言,这段期间的印,印文多与金文相合,自然然而古朴,无论官鉥与私鉥,都没有严格的印刷限制印形的大小、边栏的有无、界格的方式,也 都很自由,没有什么限制。以发现的实物来说,大体官鉥较大,多在一寸上下,私鉥较小,多花五分以下。古鉥中的印文,有的至今尚不能识,但文字的大小,悉依 自然,字划简单的较小,较繁的则大,纵横交错,一任自然。如果我们把印文的内容撇开不谈,一般人都把它们分作四类,即巨鉥、周鉥、小鉥与杂形鉥。

巨鉥均在一寸以上,最大的两寸以上其中以官鉥较多,私鉥较少。图一所示为著名的朱文巨鉥“日庚都萃车”,这方印的印文,结构错落有致,朴实自然。“日庚” 迫右,“萃车”依左,露出中间的空白,使全印呈现一种虚实并存的妙处。是一方淳朴而开荡的好印。图二所示是一方白文巨鉥“梁熊彪都司马沧军戠功之鉥”,这 方十二字印,虽然排列较为整齐,却均能尽笔意之能事,加之年久出土,斑剥残蚀,更呈现了一种苍古气度,使我们看起来不觉得有呆板的感觉。“梁”字、“马” 字和“功”字,下面或空,左或空右,更使全局松动有韵。在边栏上也有很凸出的表现,因为大印如果边栏细于印文则气势即不够雄浑,小印边栏如粗于印文则有拥 肿而喧宾夺主之感。此印之边,较文稍重,使通体融为一汇,良工心苦,古人尤甚,不由得我们不赞赏。另外所举的巨鉥,亦各有长处,希望读者细详欣赏。第二类 古鉥无以名之,如称官鉥,其中又有私鉥,如直称古鉥,则又与现存中央研究院的三方商鉥易于混淆,故只好称之为周鉥了。周铺现存的实物,以战国时期之物为最 多。这一类的鉥均在一寸上下,方的苍浑古拙,有的细挺刚劲,有的则有边栏、有界格,有的连边栏界格都没有,反而更显示其古朴。图五所示为“大司乐鉥”,是 官印,“大”与“鉥”两字较小,“司”与“乐”二字较大,能得对角疏密调衬之效。且大字虽简,其势不小而“司”“乐”虽繁,而笔意疏落,是虚中有实,实处 见虚的好例好。边栏为双重,益增此印之凝重。假如制作时,能把“鉥”字省为“朮”,当更能生色。图六“ 将之鉥”,则工整中含跌宕,左下角与右下角,亦能 对称,处理得宜,亦是好印。图七为“左司徒讯鉥”,疏右而密左,且“鉥”字上下相错成为一直行,使与右两行文字相配和,但又不觉得刻板。图八“司马之鉥 ”,于婉转中见方劲,“之”字特小,用以支奇,中间的界格,更是调和“马”与“鉥”字不相属的媒介,使界格两面的印文,由松散而密结,成为通家之好。图九 的“陈齿”是私印,刚健有力,与甲骨同一路数,也是很精美的印。

小鉥的风格,与同一时期的鉥仍相同,但是因形状均在五分以下,白文多数有边界,朱文多宽边细文,制作精美,文字婀娜奇古,是它的特长。白文印图十三,首行 “孙参”印,笔划了了,而能以简驭繁,意态悠美,布局均祥。下一印“秦□”则挺健遒丽,均耐人寻味。朱文小鉥,更能疏密得宜,古秀奇肆,如图十三后三印“ 枯成戌”“高马重”“肖留”便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杂形鉥是指正方形官私鉥以外形状的鉥而言,因为古鉥无定制,印的大小与形状可以自由制做,于是长方、曲角、钟形、铎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腰圆形、三 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心形以及、运珠形等多种形态便都出现了,更有的一方一圆一三角三者合为一印,或三个圆形合为一体,也有两个圆形一个三角形的,不一 而足,可以说印章的外形,远在周朝便已经大备了。后人更起而效法,将印形刻成书卷形、叶形、琴形、鼎 形、如意形…等等,反觉得不如古鉥富于变化,简单而 悦目。因为线条的组合,只是直线与曲线的交错而已,太过繁复,则有喧宾夺主之势,只重外形,而忽视印文所表现的篆刻艺术境界了。在白文杂鉥中,界格与边栏 的配合,更是出奇辟胜;有的圆中套方,方中含圆,或是方中套方,方中错方,两方交错,在相套相错的边缘,或粗或细,配合得宜。并且点缀了简单而美丽的图案 花纹,取材雅致而淳朴,也是后世所效法的。至于杂鉥的印文,则官鉥极少,姓名鉥亦不多,绝大多数为“吉语印”,如“大吉大昌”“千秋”“万岁”“宜有千方 “正行无私”“公私之鉥”“王之上士”“一心慎事”“誓言”“安官”“期上”“明上”“昌”“敬上”“从志”“敬事”……等,开后世闲章之先河,也是印章 在实用期间,可以给人们精神上鼓舞与慰藉的一个好印证,因为人类是有美感天性的,在各种不同的器物上都能自然的流露出来。至于杂形鉥中印文的艺术境界,因 与其它类型的古鉥,除去边界不同而外,其余应该都是大同小异的,就不多赘叙了。

2.秦印与汉初官印

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一切公私事务都有法制,印章当然也不会例外。尤其是以美玉刻成传国玺之后,则天子之印独称“玺”,臣民的即均称为“印”“玺”与“印 ”从此可以别尊卑。并且在少府设“符节令丞”,专门掌理宫中及群臣的官私印信。官印一律以“方寸”为制。但这个时期的印,流传甚少,一则因为秦传至二世而 亡,一则是汉朝初年也未曾订定印制,而秦代的印制因秦末之大乱,为项羽所破坏,印的大小不分,无论尊卑均刻姓名,所以汉代初年,一仍项氏之旧,印章称名致 尊卑分别不严。一直到元狩四年,才订定印制的大小与质地,至太初元年,才订定官印的字数。所以在汉武帝元狩四年以前的印,多因袭秦制,在制作上,与秦印区 别也很少。

图一所示“昌武君印”乃是一方秦代官印,由这方印,我们可以看到与古鉥不同的有:一、文字的笔划整齐钌,如“君”“印”二字便都有“秦山刻石”的趣味,字 划外圆内方,整个字形,结体整饬。“昌”“武”二字是为了配合方的印制,稍有迁就方形之感。但全印在田字界格内,显得松动匀称。尤其“武”字的反文与“印 ”字的半反文,使整个印都活泼起来,确实是一个方好印。图二“宜野乡印”的配合,仍有古鉥的意味,可能是秦初的官印,四字下脚均虚,故能舒畅有气,后世浣 派的篆刻,便采取了这种长处,而获得“让头舒足,无息流畅”的佳评。其中“野”字的迫右而空左,与“印”字最后一笔的中垂而让右是对称的,也着实与上二字 的虚下实上,均能发挥调和之美。全印的笔划,容与之至,较“昌武君印”,更胜一筹。图三“苍梧侯丞”是汉初之制,虽有界格,但笔划仍甚整齐,圆润光洁,秀 美宜人,此印之抄处在田字界格之分界作上两字大,下两字小,使人看了之后,但觉整洁可爱,便将界格不相称忽略了,古人制作的苦心,也由此可见一斑。图四“ 南越王玺”亦属汉初之物,此四字印已不作田字格,只作普通边界,但文字的停匀净庄静,仍是一览无余。此即为鄙齐收藏,除正印外,另有副印二方,一曰“誓嗣 ”,一曰“万龢”。且正印上有款字,与普通印刷不同。但以文字观之,当定汉初时物,刊出全貌,供读书欣赏。

秦及汉初小印及半通印 秦及汉初的私印,均较官印为小,其大小与古小鉥相若,所用文字,多是小篆,偶亦有秦以前六国篆法,要皆笔意细挺,扶疏自然。有的与近世刀刻意味相同。我们 若用很简胲的字眼来批评历代的印章;则周鉥重“质”、秦印重“意”,汉印重“形”,隋唐重“态”。所以凡能体会秦印中的意味的,应该是对印已有当相的了解 了,因为意韵是比较难于领悟的。

图五1“朱多”朴实苍厚,仍有周鉥面貌。2“王越”则纯用小篆笔法,而刚挺自然,折笔处内方外圆,与秦刻石相合。3“范高”实上而虚下,甚有生气。4“王 钧”印与“王越”印同工。5“赵偃”印则细挺有致。6“王昌”印于平板中见变化。7“恒○”印平实。8“陈苍”印苍逸。9“荆锡”多动态。10“李达”奇肆。11“张涣”印简当。12“梁棘”印已更趋整齐,但于上下留红处,仍具匠心。13“茅拾”印得错落之致,而不使人有斜不能收之感。14“邹刘”印于整齐中 见笔意。15“夏舍”之舍字则盘曲密实。都各有神致。

至于半通印则官私印均有,常见者多私印。官印中用半通印者,皆官职卑小,不能用方寸之印,而用半通之铜。图六11“南乡”即为官印,笔划倔强,气势磅礡。1“令狐臣”布局甚巧,二上一下,上半左大右小,完全是配合文字的繁简而设,所以看起来仍是很有匀称的感觉。“狐”字的右半与“令”的最后一带笔,神情流 露。此印藏玉照山房。又“诏发”也是官印,笔势圆浑,字态从容。3“王锜”之“锜”则以奇取正,“奇”倚“金”旁,而顾盼生姿。其它诸印例如9“窦昂乳”与“令狐臣”之布局于似,只是上下瓦易而已。4“王射”、5“骆 禄”、6“襄当”、7“傅勃”、8“吕钧”、10“张夕”、12“张钧”都可以由“王锜”一印触类旁通其中“骆禄”一印,并兼有匀称与圆浑之美。

假如我们把“古鉥”“秦印”作一个比较,则会发现古鉥的笔划刻筹平均,方圆兼备,以朱文小鉥为例,大致可窥一斑。而秦印则于结构方正中求笔划的圆浑,这可 能与笔的改良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秦代蒙恬作的笔,一定是比商周用的笔要高明的多,所以后世均推崇他为笔的创始者,其实在商代的甲骨上已经有了毛笔书写的事 实了。

3.认识古印与欣赏古印

汉印

汉初的印与秦印甚为相似,但在元狩四年以后,印的大小、质地、字数,甚至印缓,便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尊卑有别,不能逾越,所以汉印中除汉初官私印易与秦印 相混之外,普通的印,行家一过目,就知道是汉制。汉印的最大特点是在篆法上与周秦不同,周代古鉥奇淳朴,能够做到错落有序,离合自然,与金文息息相关。秦 印因流通的时期短,早期的作品有周鉥的余意,晚期的作品颇为整饬,很接近汉印,倒是半边印与 印有秦代独有的特长,疏朗秀逸,为其它朝代所无。汉印更因为 隶书之通行,所以在笔划的转折处,方的意味增多,当然也就更适于印章的制作。所以汉印多根据六书的正写而作增减,使篆书在方寸之内,发挥了屈伸增减方圆平 正的效果,如果我们评论汉印的作风,简言之,可以用“平稳茂密、庄穆凝重”八字来形容,因为汉印的面目很多,圆浑娟秀者有之,苍浑朴厚者亦有之,茂密平实 者亦有之,雄快奇肆者更有之,于是篆刻家把汉印奉为学习时的,假如拿印与书法来比较,则汉印正和唐人的楷书,而秦印与与晋人的楷书近似。学书法的人,大多 从正楷入手,也大多由唐人的楷书入手,因为唐人之书重“法”,学习时由法入手,是最正确的。而晋人之书则重“韵”,重韵的字,初学的人就不易达了。于是我 们可以说,学篆刻必先从汉印入手,因为汉印有法度,汉印中各种性质与各种形式的印,几乎全都有了,真已集印章之大成。

汉官印的面貌很多,大致来分,则可以分为导源于小篆的圆润型与接近于隶书的方峻型两种,前着秀美,后者挺健。但如仔细的分析,则汉印中几乎绝大多数是采取 一种方圆兼备的形式来制作的,纯方与纯圆的在汉印中却不很多见。│后世浙派的重方、皖派的趋圆,可能便是寻得汉印中的短缺而加以发扬的。如图一1至6,便 都是采取圆笔,而7至12则是用的方笔。1乐昌侯印、2高 基尉、3越青邑君都属于秀润圆美的一型,印文排列得整齐稳安,无一讹笔,这是汉印基本的要求,如果进一步研究,则更可以发现,乐字上半的圆、侯字上半的转 笔、柳字的卯、塞字的手、尉字的寸、以及越字中走旁的上部与戊部,青字的第一笔、君字的右半…… 没有一笔不是代表笔致的,也可以说,在方寸之间,除把适于方的笔划均成方形之外,其余转笔、圆笔、左右相向、上下呼应等的篆意韵,都由字迹中表露出来了,如果说印便是篆书的结晶,当不为过。4沛祠祀长、5舞阳令长二印,便觉得“印”面目多,字的笔意少些了,但这两方印,也都显得朴实圆厚。6长年唯印,全印排列极为平整,第一字以第四笔右端下垂,表示了长字下方的舒笔,年字也将上半平舒左垂,都是采掫隶法的。唯字以左方之口伸长配合右方之 佳,取得调和,印字则将上面一笔上屈,以求取与其它三字的平匀。这便是印文排列平整的最普通的方式,当然也就更近于图案。但印本身便是一种有图案性的组 合,所以“整齐调合”是治印习篆的第一步。根据了上面渐进的原则,印章中便出现了方笔而肥满的一型,它在外表上看来确实是方的,但在转角处与入笔出笔处,又往往不肯扬弃圆笔的圆润,于是汉印中的方笔印便出现了7至12一类的印章,他们的笔划较粗,印文似乎全是由肥肥的笔划组成,白文以外,印面只留下若干朱 线,于是后人就把这种印叫做“满白”,刻满白印也要从汉印学起,因为汉印中的“满白”,仍有笔意,如图五19的公孙裨便是一例,裨字的衣部与卑字的手部,便由方中表示出笔的意愿来,这是在刻印时追求“意”的表显。如只是一昧平直,便死死板板,亮无生趣了。我们看7别部司马,8镇南军假司马、9军假司马、10薛令之印、11泼将军假司马、12阳陵烝印,它们都在笔划疏处表示了意趣,这种意趣,一种是笔意,一种是可以使全印舒畅的意味,因为太实太满,总有些使人透不过气来之感,因为字简单 的,笔划自然疏松,疏松处,我们的感觉上是应当的。

按照笔划的粗细,汉印中还有笔划很细的印,这种细笔划的印,与所有的汉印一样,可以分为铸印、凿印两种,铸印比较笔划粗些,普通多如图一所不。但笔划细的 也往往有之,如图二1州陵长印,则属于细笔的铸印,2太宰左司马印与3长广太守章,不看实物,虽不敢断定为铸印,但也属于细笔一类的,4至12笔划又较前三者为宽,但非满白,也提出来供读者欣赏。至于凿印,则多用于军中紧急之用,作需要时间,急逼时,就直接用刀在印材上凿刻而成,于是后 世称之为“急就章”,如图三2邢军护军印即是,这种印往往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笔划纵横,奇正相辅,有意趣天生之妙,当然是属于刚挺一路的,如果制作时想凿 成圆笔的,是一件大不易的事。后世的齐白石,便是由这种凿印中吸取了精华而自成一家的。图三1至6便都是凿印的面貌。

凿印是为了急用,所以不求工。以普通情形而言,印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权威的信物,官私双方均不肯忽略,所以乃以铸印为正宗。但汉印经过一两千年的时间流 传到现在,或经埋藏地下,或经风雨侵蚀,自然不免有斑剥之处,这种自然的残剥,另表露出一种特殊的风致,笔划可以由无中见有,细中见肥,或边栏的残缺与印 文的相并,在在都表示出自然的趣味,不是人力所能成的,于是后来便取法这种意境,把发生在金属器皿上与发生在石碑碣等上受自然风蚀土剥的状态,刻划出来,便称之为“金石气”(当然金石气除蚀剥之外尚包含有其地方面的意境),图三的7至12便属于这一类型的作品,这种印大多是在土内埋藏甚久,经土壤中酸咸物 质的侵袭而成的。有的篆刻家,专学这一面目,谓之“烂铜体”,民国初年与齐白石齐名而后来不甚为人所知的丁二仲,便是这派的佼佼者。

汉官印中也有半边印,其作风与方寸之官印同(如图四10至12)。魏与晋均沿袭汉制,在印章上没有什么改变,所以与汉印大致是相同的。南北朝的印渐工整,多失笔意。记得古人有一方印是论历代印章的,他说:“秦疏汉密齐梁工”,大概可以作它们的写照了。

至于汉私印方面,其制作甚为精美,一方面是自己的印可以找名手铸造,另一方面是印质的取舍较为宽裕,在官府中所有官印,诸侯王用金、太守将军以上用银,以 下均用铜。规定如此,百官遵行。而民间制印,虽多用铜,但凿金、银、玉等均有之,富有的人家,大可在铜中渗了若干银的成份,所以质地来说,私印往往好些,而官印除去阶级高的官吏外,几乎都是青铜的。汉私印有两字印一姓一名,如图五1至16。三字印一姓双名或单姓单名而加印字,如图五17至20。四字印单姓 单台加私印、之印、或印信二字、双姓单名或单姓双加印字,如图六1至15,又有朱白文合为一印者,如图六13、16、17。有边栏铸龙凤龟麟四灵者,如图 五18。有用殳书铸作者如图六2……不一而足,真是洋洋大观。学篆刻的同道,应多备秦汉印谱,则如入龙藏,得益自多。至于私印的妙处,除较官印更精整更工 丽外,在欣赏的尺度来说,和官印相差不远,举一反三,读者自行玩味即可。

魏晋以前的印章,除了墨印的本身实物之外,与印章关系最密切的有两种物品:一种是“封泥”,一种是“匋片”。所谓封泥,是把文书或物品用绳加以捆扎,在打 结处用粘封固,然后以印章按泥上,正如今日邮政所用之火漆封信一样,等泥干后,所封的文书或对象,便不得随意启开,这样,不但可以明责任,也可以保守文件 的秘密。在简册文书流行的时期,这里“封检”的工作,似乎是必要的,一直到纸发明之后,印章形式有了改变,才受封泥为濡束,印章也因此而成为可以直接欣赏 的艺术品了。

封泥既然是一块经印章钤压过的干泥,那么,它与印章是同出一辙的,我们当然也可以拿它当作印章来欣赏,但它与印章有不同处。因为无论泥团做的多好,或是卷 拦简册上下的“检”底中的封泥糟做多么方正,但黏泥是软的,经压之后,印文的部份,固然平整一如原印,然而四周未经按压的黏泥,会自然隆起,便产生了边栏 宽厚而外缘不整齐的现象。这种形式,看起来也很自然,于是便成了后世模仿的对象。如图中所示便都是这种形式的封泥。它的特色,不在印文,而是边栏。因为印 文是看来钤压的印章而定,周堂秦印,各有不同,且文字之方劲、平正、圆美,亦各随原钤的印章而定,即使封泥中的印文,斑剥之处较多,但汉魏以前印,继年久 而剥蚀的亦甚多,与封泥中残剥的趣味相符,不值得重新叙述。然封泥的一边栏,确实与印章之边栏不同,普通来说:有比较整齐的,也有比较残剥而不整齐的,这 大多与当然钤按封泥的人按压力量的均匀正中与否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与原来文件上的“印齿”……泥槽,制作的精美与否有关。大凡以印章按泥,泥软而印坚,边 栏不会过于整饬,如操作时急促,可能有动摇、停斜之病,于是后世中有发现的封泥,便有厚边的、逼边的、斜边的各类式样出现了。但无论是那一类型的,都有较 方和较圆两种,那又与印齿与泥团有关了。图1所示是秦代皇帝只玺之一“皇帝信玺”的封泥模本,边栏是属于整齐的,外缘有若干残剥,甚觉厚重苍古。后世学封 泥面貌的印章,有的只残外缘,便是采取这这种方式、图10“壁乡”与图1甚为相似。图7“东安丞印”则自内缘剥残至外缘,使内外相应合,别有一种缺陷美。也常常被世印人所效法。图11 12“博域”“即墨丞印”以及图9的“广场丞印”,也是属于整齐的一类,但因泥软,干涸之后凸凹自有不平处,于是印文有断断续续的现象或残缺的部份,使印 文与残剥的边栏更相得益彰,然而印文、残剥至不可辩识时,便大大的打了折扣。图2是周玺“左司马闻○信录”封泥,它的边栏不够宽厚,但印文自然错落却能与 边栏的不整齐相配合。这方封泥,是上右下三面有边栏,而左面没有边栏的,与图4“中意”、图5“辽阳太守章”、图6“辽东太守章”、图3“壮武长印”、图 8“河间太守”是相类似的,其中辽东太守章下面边栏厚重,左右甚轻,而上界阙如,这种面目,是清末民初印人们所最乐于仿效的方式。壮武长印,横笔较粗,竖 笔大致较细,也有另外一种趣味,吴昌硕曾以此面目刻过不少的印章,也是值得一叙的。图13“齐大行印”四面边栏若有若无,印文之靠近边界的笔划也若断若 续,也自成一格,明清以后,有刻无边格印章的,便与这种境界相合。总之,封泥虽是人们的产物,但却具有自然的意趣,才被印人所崇效,如果刻制时刀凿痕迹毕 露,失去了自然的外表,成了人工的织巧,便不足取了。

与封泥相同而钤压的对象不同的就是匋器上的印章,这种古匋器,在制作的过程最后的一项是由制匋的人在器上按压一个印模,那个印模可能便是当时的他们用的印 章,也可能是怹们用匋土制成的一匋印”,这种印模也是反字,所以在匋器上呈现出来的与封泥一样,都是正字。匋器在发掘时,极易损坏,于是这些有印痕的匋片 便为好古考搜集,成了研究印章的重要资料。那志良先生以为印章的起源即发展于制匋的模,由模而渐形成印的实用,是有相当根据的。
图14“○高陈○左里皎毫豆”图15“只里匋里人膏”,文字是商周古文,印文是制匋人的里居姓名,与古鉥同一类型,但因印于匋器上,所以与封泥情趣更近,我们也可以拿它当作封泥一样的来欣赏。

也许是由于印章的流行与封泥的影响,在汉代的建筑物所用的砖瓦上,便都有类似印章形式的文字出现,“瓦当”是最与印章接近的实物,我们从瓦当文字排列、界 格、边栏,乃至肖形图案等可以发现它是“印”与“封泥”的融合,这种愈变愈奇的文字形态,也成了后世印人摹拟的对象,图16的“延年益寿”与图17的“常 生无极”便是很好的实例,也是学习篆刻的人所应该研赏的。

注:图3 9 13 14 15诸品藏玉照山房,其它见封泥考略。

4.刻印的用具

以前我所谈,都是有关篆刻的欣赏,由欣赏古印而爱好古印,进而可以谈篆刻。但在谈篆刻的技巧之先,则必须了解治印的用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刻印的用具有耐水纸、小楷笔、砚与墨、刻刀、印床、印规或印矩、砂纸、砥石、印刷、拓包或拓墨、印泥、印筋、印垫、印笺或印请纸等。其中耐水纸可以用来模 印、写印样,小楷笔用来书写印文或反写上石,砚与墨是书写必备的工具,直接与刻有关的工具是刻刀、印床、砂纸。刻印既毕,需要钤拓出来,于是印泥、印筋、印谱纸或印笺、印刷、印矩或印规,则又是必需品了。如果需将印的边款也拓出来,集成印谱,则白芨、小瓷盘、大小拓包、绒布等,也是必需准备待用的,今将重 要工具,分述如后:

一、刻刀:

治印用的刀与普通木刻用的刀不同,都是采用平刀双刃式称之为“平口双刀”,可以用十分之六公刀宽的小钢锉自行磨制便。平日双刀因为两面有刃口,刻石章最适 用。因为开口的斜度不同,便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刀式,斜度愈大的锋愈薄,斜度愈小的则锋愈厚,如果我们在侧面来看,则可分为三类,一类短口式、一类长口式、一类宝剑式。普通因为我们都用的是小型刀便采用第一类,但有人却喜欢用第二、三两类。关于刀的厚薄也各有不同,普通以一.五公厘厚度为最适用,但长口式的 刻刀可以厚达三四公厘。更有的刀身是圆干,大体说来,刃身厚的适于刻苍浑一路的印,而刀刃薄的则适宜刻爽利一类的印。至于刀的长度,则以手持不重,且超过 食指一倍为度,大是十五公分左右。刻石章,有时也用斜口刀,普通都是刻毕印文后,用以取地用的。刻大印与小印,常常用得到较大或较小的刀。可以就自己的需 要制就大中小三种刻刀使用即可。在刀干上都需缠棉绳或藤条,以便于把持。如果刻吴让之一类的草书印款,则又需准备一种四面有刃的尖刀,不过,普通的印人,都不使用罢了。

二、印床:

普通刻石章,不用印床。大都是左手持石,右手秉刀,则刃之进退左右,挥送裕如。但如果刻很小和很大的印,则把持不便,或象牙牛角之属、水晶、铜、玉之类,不是过于性韧,便是过于坚实,则非借印床之力不可。印床有木制与金属制的,木质的较轻便,金属制的较稳重。印床的制造形式有楔子式即螺丝口式的两种。以前 人多用楔式的,现在则因为工业发达,用螺丝去调整松紧比楔式的牢固方便,所以印人也都采用后者了。

二、砂纸:

磨石章必需用砂纸,砂纸可准备三百二十号、八百号与一千五百号三种即可。但不可用木工用的砂纸,需用水砂纸,磨时以小块玻璃板垫于下方加水磨之,粗磨用三百二十号纸,磨细则用八百号。如果印身磨光,则用一千五百号纸。

四、印规或印矩:

印刻好后,如果自己留印谱,则钤拓在印谱纸上时,不易个个方正。必需有可以使印章拓得端正的工具,这种工具;方的叫印矩,圆的叫印规。它们都有一个直角做 为方正的准则。刻印的人,拓印拓多了,便都可以拓得不偏不倚。但如果书画家在落款后钤印,则必需端正,不然一张佳作,说不定因为印章盖的不正而破坏了整幅 作品的情趣,所以与其说印规(矩)是治印的工具,不如说它是使用的工具。

五、拓包或拓墨:

拓包是用拓边款用的,从前刻印既成,于是拓包成了治印的必需品。拓包的作法,是油纸里新的棉花一小团,外面加一层较厚的毛织品,最外用细的丝绸或缎包裹,再用线扎紧即可。拓包可以分大中小三种,视印石之大小与边款文字之大小而采用之。用墨来拓边款是一种湿拓法,又称墨拓法,与拓碑帖一样。后来有人发明用腊 与黑粉混煮,制成腊墨,可以不用水,直接将边款用腊墨拓出来,这样拓法,称之为干拓法。腊墨是用硬质腊与黑粉(乙炔黑即可)制成的,为了拓后黑色不脱落,则腊中加一些松香,即可坚硬好用了。腊墨是圆形的,因为拓款时要旋转压拓,才可拓得清楚。

六、印垫、印笺(印谱纸):

拓印上纸时,纸下必有垫物,一般是用薄的本子垫在下面,用中国纸的本子最好,如果用洋纸的本子,最好找纸松一些的。不然,可以用橡皮垫,均能使印章拓得满 意,但如果在玻璃上或桌面上直接拓印,则不是失之不平,即是钤之过硬,若干效果,不易显示。印笺或印谱纸以薄连史纸为宜,此地无此纸,可用细薄的雁皮纸,拓边款与拓印均甚适用。印笺或印谱上印的框格,可以自行设计,或求书家书写后制版印刷,但不可过于艳俗,须沉厚雅致,方为大方。

七、印泥、印筋、印刷:

印泥是印章的服装,服装不整前失之寒蠢,印泥不佳,则印章不能生色。中国产的印泥,以前以漳洲的丽华斋、北平的荣宝斋、杭州的西泠印社三处最为有名。好的 印泥,色泽鲜明,永不晦变,且沉厚不走油,拓用之后,印泥上结一层光泽,用手拂之亦不脱落。这都炼油的功劳,所以印泥之佳者,必是印油炼制的好。炼油的方 法以前人用药来炼,炼后晒七八年才可用,现在可以用科学方法炼制,甚为方便,叶公超先生所制龙泉印泥即用此新法。至于如何制印泥,则留待以后再谈。印筋是 调印泥的工具,普通用骨质或牙质,切不用金属制品。因为印泥需要时常调动,调印泥时应铁器则印泥氧化黑,不可不注意。调理印泥应用印筋一方向旋转调动,不 可逆反,否则印泥之绒紊乱,钤拓容易附于印章之上,印便不易拓得清楚。印刷有两种,一种是牙刷式,可以刷印面,去其不洁物,以保持印泥明净。一种是拓边款 用的 刷,俗称“ 老虎”。可以用 梠自己捆扎,或向市上购买。以细密者为上品。

八、砥石:

刻印用刀,用久刃必不利,必需磨利始能使用,普通砥石需备粗细各一块,粗的用来初磨,细的用砥刃口。市面上有油石,甚为合用,可备粗细各一块,也有的是一 块砥石一面粗另一面细的,则携带更为方便。磨时先滴油石上,然后磨之,先粗后细,至锋口犀利为止。但锋口一定要平,不可斜,否则刻精细的印章时,即不易达 到预期的效果。在油石上磨刀,磨毕须用抹布将油及油中之铁垢擦除,则下次再磨时,易于见效,不然油垢铁粉,积之过多,刀磨石上,不能生效,便事倍功半了。

(作者:王北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