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音乐与笙管乐种(4)


一般说来,进入明清时代,随着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儒、佛、道,三教合流的趋势日渐上风。反映到音乐上,民间寺院道观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的仪式音乐,佛、道、俗三者已经不加区别。根据明代道教音乐谱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采用工尺谱记谱,共收道曲14曲)、《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及《圣母孔雀明王经》等有关道教音乐的记载,明代道教音乐既有承袭唐宋元三代之旧乐,又吸收了南北曲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把《清江引》《一定金》《采茶歌》等民间小令皆吸收入道曲中。这种现象在佛教音乐中也是一样。如上所述,自梁武帝萧衍起,佛教就开始用清商乐形式演奏佛曲,唐宋之后,则大量吸收南北曲音乐。例如现在保存最早的寺院手抄谱本棗北京智化寺“音乐腔谱”。在中国北京,有一座十分著名的寺院“智化寺”,它初建于明代正统十一年(1446年)。这座寺院的主人王振,是明代宫廷中最有权势的阉官之一,智化寺就是他的家庙。寺院中豢养着一批演奏笙管乐的艺僧,他们师徒相传,一代又一代,到1953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的音乐学家们对该庙采访时,按庙里的辈份排定,寺院里的和尚们已传至第二十七代。寺院的藏经阁中保留着一本抄于1694年的乐谱。这些曲谱所用的谱字保持着非常古老的写法,最为重要的是,寺院里的艺僧们仍然可以演奏这些乐曲,并可以韵唱全部的乐谱。这说明,这些音乐作品,已经至少流传了三百年。据音乐学家的统计,这些乐曲有三分之二的曲目名称与中国唐宋时期词牌的名称一样,这证明:明清两代佛教音乐的主要来源是唐宋时期流行的词乐。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