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 歌

  近代产生了大量的革命民歌,它们与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这一点与以前历代的民歌有很大的不同,现介绍如下几首。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英美帝国主义者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很多封建官吏、土豪劣绅吸食鸦片,清政府把吸食鸦片的巨额耗费转嫁到人民身上,并迫使农民放弃粮食生产种植鸦片,严重破坏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也更为贫困。流行于河北地区的民歌《种大烟》真实地反映了这个社会现实,它的曲调简练朴实而富有乡土气息,唱起来真切感人。

  一八五一年,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这支农民革命队伍浴血奋战、坚持斗争十八年,给帝国主义和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当时流行的《四月榴花火样红》、《“长毛”来到曹州府》,在革命斗争中起了积极的宣传和鼓舞作用。

  这首民歌在山东一带传唱,歌词形象鲜明,生动朴实,把太平军如火如茶的斗争生活比喻像四月里怒放的石榴花一样红火炽烈。又把他们看做是从天而降的神兵,做杀富济贫,拯救百姓的好事,生动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太平军的拥护和爱戴。

  另一首民歌是《“长毛”来到曹州府》

  这也是山东地区传唱的民歌。歌词更具体地描述了太平军每到一处,杀富济贫,放粮分财,使广大人民群众有吃有穿,兴高采烈的情景。曲调朴素、流畅,表现了一种欢乐、喜悦的情绪。

  经过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冲击和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后,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已经大大削弱,统治集团内部有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主张投靠外国侵略者,使用“船坚炮利”的洋武器,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蒙族民歌《引狼人室的李鸿章》便愤怒痛斥了李鸿章卖国投敌、镇压人民群众的罪行。这首民歌流行在内蒙鄂尔多斯地区,当时,帝国主义者在这个地区作恶多端,激起了蒙族人民攻打教堂的“仇教”运动,此歌就产生在这场斗争中。它的曲调深沉宽阔,表现了人民的愤恨心情和孕育着的巨大而深厚的反抗力量。

  一九○○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原名义和拳,十九世纪末活动于山东、河北一带。开始,它是一个反清的民间秘密团体,后来举起了“反清灭洋”的旗帜,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展开了武装斗争。产生于山东地区的民歌《义和团》,以其坚定有力的音调和节奏,表现了这支农民起义军毫无畏惧的革命英雄气概。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这次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这次革命当中,一九一一年十月的武昌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起义的成功,很诀在全国掀起革命高潮。湖北地区流行的民歌《行军歌》就具体反映了十月十日起义军齐集楚望台清兵军械库,歼灭顽抗清军,占领武汉三镇的胜利情景。曲调豪迈有力,表现了起义军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心。

  反映近代广大人民群众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下所遭受的灾难和贫困的民歌也有很多,如山东地区农民在家乡无法生活,纷纷出走山海关,在东北垦荒谋生,即所谓“下关东”。有一首民歌《下关东》描写了他们在长途跋涉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

  山西河曲地区人民在家乡破产、无法生活时,也不得不远走他乡,出外谋生,这就是“走西口”、“跑口外”,下面这首民歌便反映了他们离乡背井的生活。

  近代,由于帝国主义雄厚资本和廉价商品的输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是非常薄弱而不巩固的,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如铁路、矿山、海运、纺织、造船业工人,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买办资本家的压迫,生活尤为贫困。此时出现了早期的工人歌曲,如流行在青岛地区的一首纱厂女工歌曲《做工五更》,便反映了纺纱女工的悲惨生活。

  另一首工人歌曲《矿工苦》描写唐山开滦煤矿工人的生活。这首歌是河北地区的常用曲调,直到解放前夕仍很流行,可以改动部分乐句重新填词。旋律委婉流畅,有一定的感人力量。

  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对各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残酷的统治,也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并在近代爆发过多次的武装起义。维吾尔族的沙迪尔(1788—1871)就是一位领导维族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英雄人物,他曾多次被捕、流放,但始终顽强斗争,最后被清朝统治者杀害。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民歌手,创作过不少歌曲,如《水渠之歌》、《流浪之歌》等至今为人民传唱。人民也编了很多歌曲来歌颂他的事迹,《沙迪尔》就是其中一首。这首歌以深沉宽广的音调表现了沙迪尔虽然身陷囹圄,但仍坚持斗争的英雄性格。

  其他反映少数民族人民抗清斗争的民歌还有苗族民歌《张秀眉》、回族民歌《高大人上口外》等。

  各种传统的民歌体裁在此时期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如号子、山歌、小调等,都与近代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表现了多种不同的题村内容。号子是在劳动中创作和传唱的,它与我国人民笨重的劳动方式和艰苦的劳动条件有关。在音乐上多无固定的程式,可随时即兴编唱;曲调淳朴自然,唱词通俗易懂;节奏虽自由,但整齐划一;多以一人领唱、众人帮腔的方式演唱,在劳动中起振奋精神、协调动作、解除疲劳的作用,如搬运、打夯、采石、伐木、车水、打粮、打渔等均有号子。近代,因港口码头运输繁忙和各种工商业作坊的发展,又有很多搬运和特定工种的号子流行,如杠棒号子、搭肩号子、盐工号子、竹麻号子、榨油号子、打蓝(染料制作)号子等,很多号子的唱词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小调反映的社会生活则非常广阔,很多小调源于明代以来的俗曲,不少小调流传很广,在不同地区曲调往往有所变异,并被编配上不同内容的歌词,如上述《做工五更》、《矿工苦》等。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刊行、颜自德选辑、王廷绍编订的《霓裳续谱》、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刊行、华广生辑的《白雪遗音》均为俗曲选集,收有不少歌词。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刊行、华秋苹编《借云馆曲谱》(又称《借云馆小唱》),用工尺谱记写了明清以来流行的、《三阳开泰》、《软平调》、《五瓣梅》等十首小曲曲谱。该曲谱还附有“出字收音总诀”、“辨声捷诀”、“四声唱法所宜”等,辑录了小曲演唱的用韵和技法,则尤为可贵。有些小调(即小曲),如《孟姜女》、《银纽丝》、《叠断桥》、《剪靛花》、《玉娥郎》、《鲜花调》等流传时间长久,经过传唱和加工锤练,其变休甚多,在曲调上完整、成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如《剪靛花》,又名《剪剪花》,其各种变体曲调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还曾被不少戏曲剧种和曲艺曲种所吸收,作为常用曲牌,对曲艺、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一首当时在北京地区传唱的《剪靛花》的曲调:

  

  又如《鲜花调》,原有十余段歌词,叙述《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其第一段以鲜花(或茉莉花)比喻爱情,借以抒情,传唱最广。《鲜花调》在不同地区,曲调的变化也较大,下面是《小慧集》(清贮香主人辑,有1821年序)中所载的一首《鲜花调》:

  

  至今在江浙地区流传的《茉莉花》与《小慧集》所载的《鲜花调》,其基本曲调相同,但是前者的旋律起伏较大,且多装饰音,更加活泼流畅,抒情委婉,是《鲜花调》的变体形式之一:

  

  各种形式的传统民歌,自明清至近代演化出数量繁多的新曲调,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筛选,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好的,都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简明朴实地表现着人民的思想感情,一直传唱至今。

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