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六)隋唐、五代时期的舞蹈

时间:2008-06-17 17:08:31 来源:网络 点击:0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乐舞交流及影响

唐 代对乐舞十分重视,不但皇帝、贵族、士大夫爱好和提倡,民间也极为喜爱,宫廷设置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如掌管国家大典的太常寺,供皇帝贵族娱乐的教坊,技艺 精湛的梨园等等。崔令钦《教坊记》和后来的《乐府杂录》都有记载。《健舞》、《软舞》就是教坊和梨园经常上演的节目。它们大都来自民间,或经由丝绸之路传 来。骆驼载乐俑即典型地反映了丝绸之路的乐舞使者的形象。

“健舞”大都指动作雄浑矫健、节奏急迅的舞蹈;“软舞”指动作舒缓、温婉雅静的舞蹈。“健舞”以《剑器》、《柘枝》、《胡旋》、《胡腾》名噪一时,流传千古。而“软舞”以《春莺啭》、《绿腰》等最为著名。

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 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杜甫的诗作赞美了这位初在民间后入宫廷、“浏漓顿挫,独出冠时”的舞蹈表演艺术家的舞姿倩影。此诗把剑器舞 的姿态气势,以及在场观众的反应,描写得淋漓尽致。剑器即双剑,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还曾吸收了当时“三绝”(吴道子的画、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之一的裴 将军的“满堂势”套路,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在四川夔府表演时,杜甫感慨系之,遂写下千古一绝的舞蹈诗篇。敦煌220窟左二舞伎着锦半臂,提腿向上而舞,颇似剑器的形象。

《剑器舞》此后由独舞发展为队舞。姚合有《剑器词》描述此舞:“圣朝能用将,破阵速如神。掉剑龙缠臂,开旗火满身。”“阵变龙蛇后,军雄鼓角知。今朝重起舞,记得战酣时。”

此舞唐代传到“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敦煌。这是中原乐舞西渐的确证。敦煌写卷(斯坦因6537号)也抄有《剑器词》六首,其中有“合如花焰秀,散若电光开”之句,绘声绘色地表现了武士们持剑聚合而舞的雄风。

《柘枝舞》是由丝绸之路传来的中亚一带的民间舞蹈,卢肇在《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说:“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柘枝指唐代安西都护府所辖坦暹斯 (Talas),今独联体哈萨克斯坦城名(Avlia-ta),水名为塔拉斯河(江布尔一带)。唐代称石国为“柘枝”,清代称“塔什干”(即今独联体乌兹 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塔什干),正与江布尔相距不远。《柘枝》可视为古老的乌兹别克族和哈萨克族的民间舞蹈。当时是以地名为舞名的。

《柘枝舞》以鼓伴奏,开场到结束,节奏由舒缓而急促的变化,无不应着鼓的节奏。如白居易诗:“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画鼓正如流传至今的乌兹 别克、维吾尔族舞蹈伴奏的手鼓。新疆克孜尔38窟有手鼓(扁鼓)的形象。柘枝多为双人舞,即所谓《双柘枝》,它的舞姿丰富,变化繁多,节奏明快,既优雅又 刚健,有蹲、跪、下腰、折腕和旋转的动作。双袖轻举如凤翼齐张,头戴卷沿虚帽,帽施金铃,着锦靴。张祜诗:“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摧。”至今在中 亚阿拉木图一带仍保存着这样的舞蹈画像,七河流域还出土了唐时的文物卷沿虚帽。舞者立于双层盘上,戴卷沿尖顶帽,脚踏锦靴,细腰宽裙,举手翻腕起舞。有的 则双手举在头顶,手指相互交叉。如敦煌中唐112窟北壁“报恩经变”《叉手舞》即属《柘枝》舞姿。至今保存在日本正仓院中的中国传去的《螺钿枫琵琶杆拨骑 象奏乐图》,该琵琶为四弦直颈,杆拨上绘一童子立于象背上,貌似哈萨克族,着红袍,腰束带,戴帽沿镶皮的尖顶虚帽,右手在上,左手在下起舞,有深目高鼻胡 人击鼓、吹笛伴奏,都属《柘枝》之类。至今新疆一带舞蹈仍保留着柘枝舞的特点,如维吾尔族舞蹈表演艺术家阿依吐拉,塔塔尔族舞蹈表演艺术家左哈拉的《手鼓 舞》可称当代柘枝。

《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的舞种。《胡旋》来自中亚康国(即飒秣建,今独联体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干一带)。唐代在康国设康居都护府。白 居易在《胡旋女》一诗中说:“胡旋女出康居。”《新唐书·西域传》说,当时康国、史国、米国(属中亚一带)都曾向宫廷里送胡旋舞女。《胡旋舞》跳起来左旋 右转,急速如风。元稹诗说:“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万过其谁辨始终,四座安能分背面。”白居易有诗说:“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唐代杨贵妃、安禄山最能为胡旋,可见有男性舞,也 有女性舞。

敦煌220窟南壁“西方净土变”双人舞,二舞伎戴宝石冠,上身裸,下着石榴裙,戴璎珞臂钏,身披飘带,手执飘带旋转,似欲乘风归去,左侧舞伎举右手吸左 腿,右侧舞伎举右手吸右腿,立于小圆毯上相对旋转。220窟北壁“东方药师变”,则是敦煌初唐格外吸引人的洞窟,右二舞伎上身裸,下着裙,披肩发数绺分开 散于肩上,戴宝石冠,手握长带平转,飘带萦绕,旋转急促。220窟南北两壁均可视为《胡旋舞》形象的珍贵遗宝。

关于男性《胡旋舞》,史载安禄山和武延秀(武则天侄孙,中宗安乐公主驸马)都爱《胡旋》。宁夏盐池苏步井乡出土的两扇石门上,雕刻有两个男性胡旋舞人,着 紧身胡服,下着靴,线条清晰,虽经黑色涂染,但舞姿仍生动传神。左门舞人(面对右侧)以右腿为主力腿,立于小圆毯上,左腿掖于右腿前面,双手高举过头,作 抱拳式,飘带萦绕。右门舞人,右脚未着地,左腿侧伸,略微屈膝,右手举飘带于头上,左手旁伸作提襟状,两舞者动作虽非对称,但均为空间急速旋转的连续舞蹈 动作造型。至今中亚及新疆一带的民间舞中仍保存左旋右转不知疲的遗韵。

石国(中亚塔什干一带)胡儿是指从中亚塔什干一带来的胡人,大多为男性,其舞蹈以腾跳为主,称之为《胡腾舞》。舞者技巧高超,动作灵敏,并有特技,舞蹈如 鸟儿飞翔,舞者着窄衫,腰束长带,着锦靴,节奏变化多端,唐人刘言史有诗对此进行过描述:“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毡胡衫双 袖小。跳身跳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

西安东郊唐苏思勗墓室东壁的乐舞图很可能是《胡腾舞》,在这幅画中,地毯中央立一中年男子,深目高鼻,头包白巾,身着长袖衫(从这一点看从胡服的窄袖变为 长袖,已部分中原化),腰系黑带,着黄靴,举左手,抬右脚,正在跳跃。两边各铺两块地毯,九名乐工,两名歌者伴唱伴奏。由山丹收集的“铜胡腾舞俑”正是“ 头戴蕃帽虚顶尖”,“肌肤如玉鼻如锥”,生动地再现了胡儿豪放的舞姿。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大曲,又是法曲。唐玄宗李隆基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时所作,后又吸收西凉总督杨敬述所献来自丝绸之路的《婆罗门曲》的一些精华。舞 蹈着装不同凡响,像五彩云霞,因而得名。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对此有生动的描述:“虹裳霞披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 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周昉《簪花仕女图》中逗弄波斯犬的美人正是斜曳裾的姿态。

舞蹈开始有一段序曲——“散序”,不舞,到“中序”才有拍,悠然缓慢翩翩起舞。敦煌中唐201窟中的独舞,舞伎上身裸,吸左足,双臂舒展,似为这种中序慢 板。中序后,节奏逐渐急促,叫“入破”,敦煌盛唐159窟中的《对舞》,舞伎手持飘带奋迅起舞,敦煌盛唐217窟南壁的《西方净土变》,两舞伎在小莲花台 上吸腿持带而舞,似在急速连续旋转将停,欲停未停,颇似曲罢长引一声的一霎那。《霓裳羽衣舞》以杨玉环最为擅长,她自负地说:“霓裳一曲足掩前古。”夺壁 欲出的敦煌舞伎形象,能否及得杨贵妃?

琵琶由丝路传来,为唐代最盛行之乐器,不但出了很多弹琵琶的高手,而且创制了反弹琵琶的舞姿,仅莫高窟就有几十幅之多。有的是琵琶独弹,如中唐112窟南 壁“观无量寿经变”,它被吸收为舞剧《丝路花雨》的重要舞段。也有的与长鼓组成“鼓与琵琶双人舞”,如前述敦煌112窟和156窟。即使美音鸟也有演奏琵 琶的形象如148窟(图随文)。

反映民俗生活的唐舞,如“婚娶图”也保存在敦煌,如盛唐445窟“弥勒变”正在“青庐”举行婚礼,新娘端端正正站立,而新郎却正行跪拜礼,这是武则天称帝时女尊男卑的制度,婚礼男拜女不拜,中一舞者,着长袖衣正在起舞。表现了唐代的婚礼习俗。

河西敦煌为华戎交会之地,晚唐为吐蕃奴隶主占领,其后张议潮率众起义,被唐王朝封为河西节度使,敦煌莫高窟156窟绘有张议潮出行图和他的妻子宋国夫人出 行图。张议潮出行图,中间两列八人甩着长袖起舞,很像藏族《弦子舞》。而宋国夫人出行图则以杂技“戴竿”为前导,四女子着彩衣披帛相向而舞。敦煌文书中有 “青一队兮黄一队,熊踏胸兮豹擎背”的描述,记载了天子、贵戚出行的仪仗队舞,可见壁画是有生活根据的。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