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六)隋唐、五代时期的舞蹈
第三节 唐代创作的《坐部伎》、《立部伎》
从唐开国以来,宫廷燕乐用《九、十部伎》,后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有了自己的创作,名之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坐、立部伎》的产生,对唐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根据演出的需要和演奏者“音声人”的业务水平来划分的,堂上坐奏为《坐部伎》,堂下立奏为《立部伎》。立部贱,坐部贵,等级分 明,最低的是雅乐演奏人员。《立部伎》动辄上百人,而坐部伎则三数人最多十二人。此后杂技进入《立部伎》中,那已是代宗和德宗(763~804年)中的事 了,白居易在一首诗中有这样的描述:“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嫋巨索,掉长竿……”这里所列的全为杂技节目。
《坐部伎》共六部:《燕乐》(《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坐、立部伎代表性的节目首推大气磅礴、名振中外的《破阵乐》。
唐太宗李世民(627~649年),在山西为秦王时,民间已有歌颂李世民打败刘武周的《秦王破阵乐》诗歌,李世民曾说:“朕昔在藩邸,屡有征伐,世间遂有 此歌。”贞观七年(633年),李世民绘制舞图,太常丞吕才加工编制。而舞蹈形式是摆出各种阵式(队形)的变化:“左圆右方,先偏后伍,”(前面有战车,后面有队伍)。鱼丽,鹅鹳,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护,以像战阵之形。鱼丽阵像鱼儿咬尾的纵队,而鹅鹳则为横队。舞蹈由三段组成,每段有四个变化,共 计十二个阵式。我国古代一贯讲究阵法,贯串着战术思想,诸葛武侯在四川奉节城与白帝城之间沙洲碛坝以八阵图推演兵法,因有当地谚语:“巫山峡锁全川水,白 帝城排八阵图。”并有人日(正月初七)踏碛纪念诸葛的遗风。李世民的《破阵乐》也表现出他的战术思想,前出四表,后缀八幡,左右折旋,趋走金鼓,各有其 节,正是四头八尾的“八阵图”,是根据兵法而来的,和诸葛武侯一脉相承。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所制歌词:“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 乐,共赏太平人。”该舞由120人披甲执戟、战斗击刺而舞,充满战斗气氛,再现了李世民百战百胜的气势。敦煌217窟北壁“未生怨”壁画,一般称为“演习 图”,十人分两组,一方五人执矛,另一方五人执盾,正在激烈搏斗,从中可以想见《破阵乐》的风貌。《破阵乐》曾传到日本,名《秦王破阵乐》或《皇帝破阵 乐》。日本正仓院藏有《破阵乐》道具,名“破阵乐太刀”;为唐代赠品,可见唐代演出《破阵乐》时用刀。
立部伎共八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立部伎中第七部为《圣寿乐》,创作于武则天执政的时代(683~705年)。此时是继唐太宗之后,政治、经济、文化都日趋繁荣的时代。《圣寿乐》为歌颂武 则天的大型《字舞》,由140人演出,演员戴金铜冠,穿五色画衣,用舞的行列摆成“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16个字,以歌颂这位雄才大 略的女皇帝,这只能说是一种仪式性的《字舞》。到了唐玄宗时代就加以发展变化,成为“回身换衣”“作字如画”的更加优美的舞蹈,它的精彩处在于第二叠,舞 伎们聚集场中,倏忽之间,舞队中闪出披着朱红或绛紫彩衣的丽人,却换上花团锦簇的新装,对此,平洌的《开元字舞赋》有精彩的描述。《字舞》影响波及西南云 南大理的南诏国,德宗时南诏国王异牟寻在韦皋主持下编制《南诏奉圣乐》,由舞队组成南、诏、奉、圣、乐五个大字。《字舞》直到今天还在应用。这也是方块汉 字的特有功能。
《鸟歌万岁乐》也是武则天时制作的。当时宫中养的鸟能为人言,常呼“万岁”,被视为吉祥。以此编制三人舞,舞者头戴鸲鹆冠,名为《鸟歌万岁乐》。此舞传到 日本名《万岁乐》,舞者四人,头戴“鸟甲”,象征为凤凰的头,证明唐朝圣王的治世,凤凰飞来,歌唱万岁,于是把这个舞作为新帝即位时的礼仪,该舞至今仍能 完整地演出(见日本《舞乐图说》)。
《龙池乐》为坐部伎最后一部,唐玄宗李隆基未做皇帝时,与几个兄弟住在兴庆宫,人称五王子宅,宅中有泉涌出成池,改建兴庆宫(即今西安兴庆公园),后名池 为兴庆池。该舞用12人表演,舞者头戴莲花冠,身穿五彩纱云衣,着无忧履,合着闲雅的中原音乐,像朵朵盛开的莲花飘浮水面。至今陕北陇东民间还保存着《跑 红灯》(带着荷花灯道具起舞),这是戴爱莲先生的名作《荷花灯》和北京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的《碧水风荷》的原型。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