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十)清末至民初的舞蹈艺术
第三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舞蹈
公 元1851年至186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空前规模的革命运动。它坚持武装斗争14年,全面冲击了封建制度,痛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顽强的反抗精神和革命意志,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一个太平的理想社会。天国的文化艺术也就是以这种理想社会为它的最高目的的,同时也服务于天国 革命运动。为宣传革命思想,洪秀全提出了“斩邪留正”“革故鼎新”的主张,用来作为天国时期的文化政策,建都天京后特设了“绣锦衙”来管理艺术事业,由此 可见太平天国对文艺的重视。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活动相当活跃,尤其是歌舞艺术对这场伟大的农民革命战争所产生的影响,更是空前未有的。
这一时期,我国的舞蹈艺术在思想内容上有了新的起色。民间舞蹈在一定程度上注入了时代的特色,富有太平天国的革命思想。太平军利用原有的民间歌舞,反映自 己的礼仪、战斗生活,如《龙舞》、《花鼓》、《花灯》、《高跷》、《旱船》等等。《龙舞》是庆祝胜利或欢庆节日时主要表演的节目,也是东王杨秀清出巡时必 不可少的仪仗舞蹈。在民间舞蹈和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展示天国英雄豪情壮志及反映军事生活的舞蹈还有《麻雀蹦》、《盾牌舞》、《矛子舞》、《剑桨舞》、《脸子 会》、《三殿堂》等。
《麻雀蹦》也称《方山大鼓》、《十番锣鼓》,每年秋收后,方山一带农民都跳《麻雀蹦》以庆丰收。天京失陷后,忠王李秀成曾在方山一带避难被俘,此后,当地 人民每年在方山庙会上,跳起《麻雀蹦》,用迎神赛会的形式蒙蔽清朝地方官吏,实为纪念人民心中的英雄,同时求神纳福,盼五谷丰收。该舞气势磅礴,威武雄 壮。
《盾牌舞》(也称藤牌舞),盾牌是太平军作战时常用的兵器,后来由军队流传到乡村。舞者右手持刀,左手拿盾牌,舞棍者手持长棍,成队作舞,以示对打。该舞气氛严肃,动作激烈,战斗性强。
《矛子舞》,在长竹竿顶部装上利刃,称为“矛子”。该舞原是乡间庙会活动中的一种仪仗形式的舞蹈。太平天国时期,《矛子舞》成为配合太平军军事训练的一种武艺活动。舞姿雄健,气氛庄重威武。
《剑桨舞》,因剑鞘形状似桨,桨中藏有一把利剑而得名。是流传于江苏无锡一带的民间舞。该舞在太平天国时期也反映了太平军水上操练的生活。天京失陷后,人民为表达对忠王李秀成的怀念,用《剑桨舞》来纪念太平军将士。舞蹈动作稳健,桨法灵活,队形变化迅速。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