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十二)为创建新中国而战斗的舞蹈

时间:2008-06-17 19:46:57 来源:网络 点击:0

第三节 著名舞蹈家

30~40年代,正值我国抗战风云骤变之际,出现了几位受群众爱戴的舞蹈家,他们是吴晓邦、戴爱莲、康巴尔汗、梁伦、赵得贤、贾作光、胡蓉蓉等。

吴晓邦

吴晓邦是我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06年12月生于江苏太仓。1929年至1935年三次东渡日本,曾进入高田雅夫舞蹈研究所学习芭蕾舞,向 日本舞蹈家江口隆哉和宫操子学习德国现代舞,接受以科学为法则的人体训练方法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相结合的理论。1931年在上海创办了“晓邦舞蹈学校 ”,1934年在上海中法戏剧学校任教。40年代初,他在一些艺术团队、学校教授舞蹈。1945年在周恩来关怀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30年代初期和中期,吴晓邦以新的舞蹈观,在新的舞蹈道路上探索,通过作品揭示旧中国的矛盾、阴暗和不平等,努力表现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懊恼、悲伤、幻想和 斗争。《蒲江夜曲》、《傀儡》、《爱的悲哀》、《懊恼的解脱》、《拜金主义者》、《奇梦》、《中庸者的悲伤》、《和平的憧憬》等11部作品,是他创作生涯 探索阶段的作品。

在抗日烽火四起的年代里,吴晓邦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之中,以现实主义方法,讴歌现实,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舞蹈作品,其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 曲》、《游击队员之歌》、《丑表功》、《思凡》、《饥火》、《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传递情报者》、《血债》、《合力》、《网中人》、《生之哀 歌》、《迎春》、《秋怨》等,以及歌舞剧《春的消息》和舞剧《虎爷》、《宝塔牌坊》等。这些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丑表功》以夸张的面具勾画出丑官的形象,舞蹈巧妙运用了戏曲丑角的舞姿,把一个丑官善于吹牛拍马,卖弄自己,欺压百姓,欣赏自己得到主子宠爱的得意忘形的肮脏内心世界刻画出来。该舞寓意深刻,颇具戏剧性。

《思凡》表现一个年轻和尚的内心冲突和痛苦,展现这个青年僧人既受“神权”束缚,又向往“凡间”生活的思想斗争。

《饥火》以我国伟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主题思想,以旧中国的饥饿者为典型形象,借鲁迅笔下的阿Q这个人物为精神“模特”,表现饥饿者的失意、穷困、悲愤和挣扎。

纵观吴晓邦的主要作品,可以看出,吴晓邦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舞蹈家,是我国新舞蹈艺术的创始人,在中国现代舞蹈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戴爱莲

戴爱莲,1916年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岛一个华侨家庭,祖籍广东新会。12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岛上唯一的舞蹈学校。14岁到伦敦,进入英国著名舞蹈 家安东·道林的芭蕾舞蹈室和玛丽·兰伯特芭蕾舞蹈学校学习。之后,她又跟芭蕾舞大师玛格丽特·克拉斯克学习,不久又在玛丽·维格曼舞蹈工作室学习现代舞,在恩斯特和罗特·伯克现代舞蹈团边工作边学习。1939年,戴爱莲在著名的尤斯—莱德舞蹈学校学习期间,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奖学金。在此期间,她还学习了拉 班的舞蹈体系。戴爱莲在伦敦期间表演和编创的节目有《波斯广场》、《卖花女》、《伞舞》。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多次参加伦敦“中国运动委员会”的义 演,为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筹集抗日资金,她创编了《觉醒》、《前进》两个舞蹈,表达她对祖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支持。

1940年,戴爱莲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回到祖国。先后创作了《游击队的故事》、《卖》、《空袭》、《东江》、《思乡曲》等。通过作品表达她对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和对日寇的仇恨,显示出她赤诚之心。

戴爱莲是挖掘、整理、研究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先驱者,她于1941年至1945年,陆续深入到广西大瑶山、西康等地区,收集研究少数民族舞蹈,经她整理、创作的民族民间舞蹈有:《瑶人之鼓》、《哑子背疯》、《嘉戎酒会》、《马车夫之歌》《倮倮情歌》、《春游》、《巴安弦子》、《苗家月》、《羌民端公跳 鬼》、《坎巴尔韩》、《拉萨踢踏舞》以及秧歌剧《朱大嫂送鸡蛋》等。1946年春,在重庆由育才学校的师生协助,举行了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演出了藏族、彝 族、维吾尔族、羌族、瑶族、汉族6个民族舞蹈,轰动山城,人们称誉她为“边疆舞蹈家”。

1946年至1947年秋天,戴爱莲应邀到美国进行艺术交流。她演出和介绍了中国灿烂的民族舞蹈文化,受到各界著名人士的赞扬。

40年代,戴爱莲先后在全国著名的艺术院校和大学教授舞蹈,培养了一批专业和业余舞蹈人才。1947年,她在上海创办了“中国乐舞学院”,其主要成员有彭松、叶宁、隆徵丘等。

戴爱莲虽然出生在异国,但她对祖国,对祖国悠久文化执着的爱,表明她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艺术家。她为中国新舞蹈的发展和民族舞蹈文化的复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中国现代舞蹈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康巴尔汗

康巴尔汗,维吾尔族,1917年生于新疆喀什市。12岁考入苏联塔什干舞蹈学校,由于天资聪慧,被称为“美丽的明珠”。1939年初,康巴尔汗入红旗歌舞 团任演员,在学习苏联舞蹈和芭蕾舞的同时,开始系统地学习维吾尔族舞蹈。同年底进入莫斯科音乐舞蹈学院学习。康巴尔汗在苏联的舞台上,表演过维吾尔族舞蹈 《林帕黛》和《乌斯满尼亚》(军人舞)及乌兹别克舞《萨赫达吾帕尔》,她以精湛的舞技,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942年4月,康巴尔汗回到祖国,先后任新疆塔城文工团、乌鲁木齐维吾尔文化会文工团演员。1943年,她参加新疆各民族会演,表演了《林帕黛》和《乌 夏克》,以卓越的技巧,获得了一等奖,被称为维吾尔族的人民演员。从此,她不断向民间艺术学习,经她整理、创作和表演的舞蹈有《顶碗舞》、《那互木》、《达板城》、《那孜库木》、《阿拉木汗》、《黑走马》以及《木都拉提》、《那格勒巴牙提》、《然格美弟》、《喀什赛乃木》和《乌斯满尼亚舞》等,显示了她 稳健、俊逸、高雅的艺术风格。

1947年,康巴尔汗随新疆青年歌舞团赴南京、上海、杭州、台湾演出,轰动了海峡两岸,人们称她是“维吾尔之花”“天山之花”,并在电影《天山之花》中表演了《盘子舞》。在上海演出期间,她受到梅兰芳、戴爱莲的赞赏,并与梅兰芳先生合影。

康巴尔汗是位爱国舞蹈家,她一直在本民族的艺术土壤上耕耘,经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她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舞蹈家,直到90年代,她还在麦盖提——“刀朗”的故乡与群众共舞。

梁伦

梁伦,广东高要县人,1920年出生在广东佛山。1938~1940年,先后担任广州抗战洪流剧团、广东曲江复兴剧社的话剧演员,之后考入广东省的艺术学 院戏剧系编导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兼任该校试验剧团导演、演员。1942年师从吴晓邦,并向英国舞蹈家戴来夫人学习芭蕾舞。1944年创作了双人舞《渔 光曲》和《卢沟桥问答》。1945年在云南昆明与胡均、陈韫仪、倪路、游惠海等创办“中华舞蹈研究会”,其宗旨是提倡新舞蹈艺术。同年深入云南阿细族和撒 尼族地区搜集民间舞蹈,创作了彝族舞蹈《阿细跳月》以及舞剧《五里亭》、《饥饿的人民》等,并在闻一多的倡导下与王松声组织彝族、阿细族、撒尼族等少数民 族音乐舞蹈家到昆明演出。1946年6月到香港,任中国歌舞剧艺社舞蹈编导、教员兼演员。曾为该社在香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创办舞蹈与歌咏训练 班,扩大新舞蹈艺术和革命文艺在侨胞中的影响。梁伦创作的作品有《花轿临门》、《希特勒还在人间》、《驼子回门》、《天快亮了》、《马车夫之恋》、《幸运 鱼》以及反映南洋人民生活的《印尼独生女》、《缅甸情歌》等。梁伦是我国新舞蹈艺术的积极推行者,是有影响的舞蹈家。

赵德贤

赵德贤出生于平壤。1938年只身来到中国,师从古萨科夫斯卡娅学习芭蕾舞,之后考入哈尔滨交响乐团芭蕾舞团,在《天鹅湖》、《未完成的交响乐》、《葛培 利娅》、《伊哥尔王子》等芭蕾舞剧中担任领舞和独舞,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由他编导的《华尔兹舞》、《白俄罗斯舞》、《木偶舞》等,颇得好评。

1947年,赵得贤参加第四野战军哈尔滨第三支队,任舞蹈教员。1948年,被第四野战军政治部舞蹈队邀去教授舞蹈,与此同时,他创作了小舞剧《参军》、《愉快的劳动》和朝鲜族《剑舞》等。之后,他在延边歌舞团任教。

赵德贤虽然起步于芭蕾舞,但不囿于芭蕾舞,而是立足于民族舞蹈传统的土壤上从事创作,为民族舞蹈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贾作光

贾作光,1923年生于沈阳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1938年考入满洲映画协会,向日本著名舞蹈家石井漠学习。1944年自编自演了舞蹈《渔光曲》。抗战胜 利后,他在北平组建“作光舞蹈团”,创作了《苏武牧羊》、《少年旗手》、《故乡》、《国魂》等,抒发了他对祖国、对生活的爱。1947年,贾作光在吴晓邦 的关怀下,开始走上革命舞蹈艺术的征途。1948年,他参加了内蒙歌舞团,在内蒙舞蹈的沃土上,他捕捉到了内蒙舞蹈的风貌。现实生活激起了他丰富的想象 力,他创作了《雁舞》、《马刀舞》、《哈库麦舞》、《鄂伦春舞》、《牧马舞》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贾作光是位有影响的舞蹈家,是蒙族舞蹈的奠基人。

胡蓉蓉

胡蓉蓉生于江苏宜兴。5岁开始学习芭蕾,10岁任索克尔斯基芭蕾舞团演员,曾先后参加《天鹅湖》、《睡美人》、《伊哥尔王子》、《火鸟》、《葛培利娅》、《爱斯米兰娜》等芭蕾舞剧的演出。后来又专门学习现代舞和西班牙舞。她从30年代开始从事电影表演艺术,在电影《压岁钱》中,她表演了《剑舞》以及歌舞片 《四美图》等影片,被誉为童星。由于自幼经过严格的舞蹈训练,又有电影表演艺术上的实践,她在扮演舞剧角色时得心应手,能作到内心活动和形体动作有机结 合,融为一体。

在三四十年代,上述7位著名舞蹈家为我国新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在时代的激流中,用舞蹈反映时代的风貌,表达出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为国家的独立自由贡献了力量,为我国灿烂的舞蹈文化创造了新的财富。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