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十二)为创建新中国而战斗的舞蹈
第四节 为民族独立解放而舞蹈的文艺团体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旗帜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势所需,各地相继组织了抗日救亡的文艺团体及艺术院校,如新安旅行团、抗敌演剧队、抗皇队、孩子剧团以及育才学校等。他们转战大江南北,用文艺宣传抗战救国,武装群众的思想。抗战胜利后,他们以文艺配合了反内 战、反饥饿,争民主、争自由的民主运动。这一时期,为向海外侨胞介绍祖国的新艺术,还建立了“中国歌舞剧艺社”。
新安旅行团
新安旅行团(简称新旅)是在周恩来、宋庆龄、陶行知等著名人士关怀下成立的少年儿童文艺团体。抗日战争时期,他们行程近3万公里,在22个省、市宣传抗日 救国。1940年,吴晓邦曾在该团任教,并编导了反映团结抗日的大型歌舞剧《虎爷》等节目。1941年,“新旅”成为新四军领导的一支少年儿童文艺队伍。他们在群众中开始传播新秧歌,并演出秧歌剧及《腰鼓》、《花棍》等。他们以民间舞为基础创编了《花棍舞》、《小放牛》和反映现实的《胜利进行曲》、《儿童 解放》、《参军记》及小舞剧《反法西斯进行曲》,大型歌舞剧《雨过天晴》等。当时在“新旅”从事歌舞艺术的有张拓、陈明、李仲林、舒巧等人。新旅在18年 的历程中,为民族解放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被誉为“中国少年儿童的一面旗帜”。
抗敌演剧队
抗敌演剧队是综合的艺术团体,其中四、七队舞蹈活动频繁,培养了一批舞蹈骨干。先后创作演出了舞蹈《黄花曲》,歌舞活报剧《狮子打东洋》,歌舞《生产大合 唱》、《军民进行曲》、《新年大合唱》,舞蹈《绫子舞》、《铜棍舞》、《剑舞》。改编民间舞《推小车》、《打莲湘》、《采莲船》、《走马灯》、《哑子背 疯》、《新王大娘补缸》,少数民族舞蹈《苗族芦笙舞》、《苗家月》、《四方舞》、《斗鸡舞》等。
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成立于1937年,是一支小小的生力军,一共22个孩子,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八九岁,周恩来勉励他们要具备三种精神:“救国、革命、创 造。”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们走上漫长而宽广的革命道路。孩子剧团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健康活泼的节目,为抗战服务。1941年上演了《乐园曲》(石凌 鹤编剧)、《棠棣之花》(郭沫若编剧),里面穿插歌曲、舞蹈,边唱边舞,形式活泼。
育才学校
育才学校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7月在重庆创办的一所新型学校。这所学校得到周恩来的关怀和帮助。周恩来勉励他们“要做小先生,为人民服 务”。学校选聘了有影响的学者、文学家、艺术家执教,如贺绿汀、艾青、翦伯赞、李凌、黎国荃、张水华等,舞蹈家吴晓邦、戴爱莲曾先后在戏剧组、舞蹈组教授 舞蹈。在新秧歌运动的鼓舞下,育才学校创作了不少具有民间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歌舞作品,如《荷叶舞》、《农作舞》、《抗日胜利大秧歌》、《王大娘补缸》、《乞儿》、《弃婴》、《火苗》及小舞剧《塞外恋歌》、舞剧《恩赐》等。演出的民族舞蹈有《藏舞》、《青春舞》等。
育才学校的师生以陶行知的“手脑双挥”为主旨,在10年的历程中,走向社会,面向生活,创作出不少寓意深邃的作品,在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运动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歌舞剧艺社
中国歌舞剧艺社(前身是演剧五、七队)于1946年9月在香港成立。梁伦、陈韫仪等负责组建舞蹈组。该社在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除演出梁伦 旧作之外,还上演了他编创的新作,如《自由之光》以及反映南洋人民斗争生活的《印尼儿女》和具有异国情调的《缅甸情歌》等。中国歌舞剧艺社为扩大新舞蹈艺 术和革命文艺在侨胞中的影响,举办了舞蹈和歌咏训练班,梁伦在训练班教授舞蹈。该社通过各种方式把祖国的新文化艺术,介绍给广大侨胞,增添了他们的爱国之 情。
上述文艺团、队、校在祖国的独立解放运动中,以歌舞艺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从而弘扬和发展了民族舞蹈文化。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