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十五)当代舞蹈的发展与创新时期
第二节 舞蹈的多元化系列化发展
五 六十年代,中华舞蹈强调以民族民间舞为主,强调反映现实生活,在取得相当大的成绩的同时,对新的形式风格与个人独创性也有所束缚。80年代以来,虽然坚持 民族风格仍是中国编导们的自觉行为,但对民族风格已做了辨证宽泛的理解,对舞蹈家们的自由独创性,也采取了积极鼓励与比较宽容的态度,因而,舞蹈创作形成 了全面多元发展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广泛开展舞蹈比赛
五六十年代的会演形式,80年代演变为比赛评奖活动。如1980年、1986年、1995年3届全国舞蹈比赛,1986年解放军全军第一届舞蹈比赛和 1977年、1987年、1994年的第四、五、六届全军文艺会演的评奖,与1996年的舞蹈录相评奖;1990年底的少数民族舞蹈比赛,1986年、1992年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1985年、1988年、1991年、1994年、1997年的5届全国艺术院校的“桃李杯”舞蹈比赛;1985年、1987年的两届全国芭蕾舞比赛,以及群众业余舞蹈比赛、少儿舞蹈创作比赛,地区性、行业性的会演评奖,和自1987年起到1997年举行的5届中国艺术 节,还有各地区定期的、专题性的、文贸结合的艺术活动,都为舞蹈的新创作新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大好时机。
二、举办个人舞蹈晚会
1980年陈爱莲首开中国舞蹈家举办个人晚会后,崔美善、孙玳璋、赵青、刀美兰、资华筠、姚珠珠、王堃等老一代舞蹈家以及杨丽萍、周洁、胡嘉禄、李晓筠、陈惠芬、张润华、张平、宋庆吉、周桂薪、李忠梅、丁洁、马家钦、徐秋萍等青年舞蹈家相继推出了个人舞蹈晚会。同时,1987年举办了贾作光舞蹈艺术50周 年纪念活动、1990年举行了陈翘从舞40周年的纪念演出活动。此后敖登格日乐、沈培艺、卓玛、瑜玮、沙呷阿依、迪里娜尔、李玉兰等30余位举办了一系列 的个人舞蹈晚会,展示了各舞蹈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显示了中国舞蹈家们的成熟,也标志着当代中华舞蹈文化发展的高度。
三、中国现代舞的崛起
中国新舞蹈的先驱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都是从现代舞的学习与创作起步的,但因现代舞当时难以被群众接受,很难得到发展。于是,他们转而投入到了与现代生 活相结合的民族舞蹈的创作中。5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与过分强调民族特色等原因,西方现代舞被视为异端而遭到排斥。60年代,自美国学习现代舞归来的郭明 达,难有用武之地,直到80年代初他才开始传播现代舞的系统理论,对中国现代舞的兴起起到了催生的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华超的《希望》的问世引起了社会的 关注。随后,王连城又自美国归来,对现代舞的技法有了更多具体的传播。而上海的胡嘉禄经过顽强的创作实践,走出了自己的中国现代舞之路,创作出了一批形式 感比较鲜明的现代舞作品。同时,阮少铭、谢南的《命运》、王玫的《潮汐》等优秀的现代舞的出现,使现代舞开始能有较多的人接受。1987年,广东舞蹈学校 现代舞班成立,3年后,一批现代舞作品集中涌现,其毕业生秦立明、乔扬在1990年巴黎国际现代舞比赛中,以《太极印象》与《传音》的创演,获得双人舞头 奖。这是借鉴西方现代舞发展中国现代舞的一条渠道。其实,中国现代舞还有一条自在的渠道,就是中国一向强调现实题材的舞蹈创作本身,即孕育着中国现代舞必 然的降生。反映新的生活与思想必然要有新的舞蹈观念和新的舞蹈语汇的创造,于是《海浪》、《无声的歌》、《黄河魂》、《我心中的钗头凤》、《蒙东》等一批 非古典、非民族民间、又非西方现代舞风格的中国式的现代舞脱颖而出。
四、活跃的部队舞蹈创作
中国有3支舞蹈大军,一支是从中央到省、市、自治区一直到地区、县的舞蹈团体;一支是广大群众即各行各业职工业余的社会舞蹈活动大军;还有一支主力大军就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和各大军区的40个专业歌舞团队以及千余名舞者。部队舞蹈创作一贯具有战斗性、时代感、创造性强的特点,从创作的思想、作品到编 导,演员的素质常常走在当代舞蹈发展的前列。自《进军舞》始,五六十年代的《藏民骑兵队》、《飞夺泸定桥》、《艰苦岁月》、《狼牙山》、《洗衣歌》、《丰 收歌》等舞已风行全国;70年代末的《割不断的琴弦》、《刑场婚礼》又开部队舞蹈新风;80年代,部队舞蹈创作有了更广阔的题材,更多样的形式,更多的优 秀人才。如《金山战鼓》、《敦煌彩塑》、《昭君出塞》等古典舞;《希望》、《囚歌》、《黄河魂》等现代舞;《再见吧!妈妈》、《八女投江》、《踏着硝烟的 男儿女儿》、《小小水兵》、《士兵》、《女兵》、《传》、《儿啊儿》等军事题材的部队舞蹈;《摊煎饼的小嫚》、《希望在田野》等民间舞;《海燕》、《小 溪、江河、大海》、《采蘑菇》等新创舞蹈佳作,都出自于部队的编演。
五、舞蹈的系列化发展
80年代,顺应世界性高度综合化、系统化的发展时尚,舞蹈也自然地以系列化的创作显示了它整体的力度。除个人舞蹈系列化的组合编演外,先有《仿唐乐舞》、《唐长安乐舞》、《编钟乐舞》、《九歌》4大乐舞,后有《清宫盛世行》、《汉风》和《萧韶乐舞》、《铜鼓乐舞》、《云门大卷》。各地风情性系列歌舞亦源源 推出,如广西的《右江风情》,湖南怀化的《五溪风情》、四川的《巴蜀歌舞》、涪陵的《鬼国风情》等,此外,云南的《爱的足迹》、上海的《金舞银饰》等专题 性歌舞也随之上演。90年代始,几乎台台歌舞皆呈专题性系列,如江西的《赣江情》、湖南的《三湘杜鹃红》、贵州的《山之舞》、宁夏的《九州新月》、黑龙江 的《黑土地》、云南的《红土情》、重庆的《我们的山歌唱不完》等等。而1987年山西的《黄河儿女情》与继之创演的《黄河一方土》,及1992年云南精心 组台演出的《跳云南》,更有力地将新时期的当代民族民间舞推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六、学院派舞蹈的兴起
1978年,在1954年开办的北京舞蹈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北京舞蹈学院,该院随即成为中华当代高等舞蹈教育的重要基地。它那经过科学规范的各种舞蹈 教材和一流的院址校舍,常令参观的各国同行们惊异不已;它拥有强大的教师阵容,并广聘各国的专家授课,培养出了一批批从事表演、编导与教育工作的舞蹈专业 人才。他们通过艰苦的创作演出实践,推出了一批批学院派富有创造性的优秀舞蹈剧目,在国内外都有相当的影响。中国学院派舞蹈,是在不断地融汇古今中外成果 的过程中,规范形成体系,又在规范形成体系的基础上再不断吸收、融汇、发展、完善。因此,它没有刻板性,而是既具有科学规范性,讲究技艺方法,具有扎实的 专业基本功,又有敢想敢创的激情,锐意求新的精神,显示着青春的朝气,艺术的灵气和生命的活力。前期曾创作出了《春江花月夜》、《宝莲灯》、《鱼美人》等 名作;80年代又出现了《木兰归》、《新婚别》、《江河水》、《残春》、《蒙东》、《黄河》等优秀新舞。范东凯、张建民编导的《长城》更以其凝炼有序的编 舞,雄伟悲壮的气势,震撼着人心;张继刚通过《俺从黄河来》、《好大的风》、《黄土黄》、《献给俺爹娘》等系列舞蹈,走出了90年代民间舞发展的新路;而 《山河祭》、《无字碑》、《秦始皇》等舞剧创作,则显示了当代中国第四代舞蹈编导对舞剧交响化与新风格新形式的新探求。另外,中央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和中 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为少数民族和部队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精尖的舞蹈人才。在新时期的舞蹈创作中,这两个学院的毕业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虽然他们的 风格不同,但他们共同的系统,规范性的表演,精心独创、刻意求新的创造精神,为提高当代舞蹈的文化层次,做出了他们的贡献。
七、歌舞晚会电视转播频繁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歌舞晚会的剧场公演越来越少,纪念性的庆典活动与节日晚会越演越盛,节庆晚会少不了歌舞,电视也会经常转播,电视台歌舞晚会越来 越丰富多彩,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已成为全球华人盛大的艺术节,歌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台的春节歌舞晚会、文化部的歌 舞晚会专场,以及部队、民政部的春节军民双拥晚会也已在每年必办必播之列;还有各省、市以至地区也必组织单独的或联合的春节晚会。另外,每年的国庆节、八 一建军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等,以及北京、长春、上海、四川等地的电影、电视节的开幕式,各种颁奖晚会,各种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等等都 有大型的演出晚会,也都少不了歌与舞。同时,歌中舞的作用越来越大,即使杂技与小品中也越来越多的注入了舞的成分,舞蹈把欢乐与美带给了人们,一些晚会也 越来越把歌舞做为它的基础选择。
八、旅游歌舞方兴未艾
现代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已成为了全球性的社会现象,旅游业也已经发展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 促进了各国各地人民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旅游歌舞也随之兴起。首先在一些星级饭店、宾馆及剧场中,有招待游客的歌舞表演,如西安人民剧场经常有陕西省歌 舞剧院或西安市歌舞团的古乐舞表演,北京歌舞团在北京宾馆剧场的清宫舞演出,曲阜孔庙中的《祭孔乐舞》、《箫韶乐舞》表演……其次,进入90年代以来,各 地不断兴建了一批人造景观,如深圳继建起锦绣中华微缩景观、民俗文化村之后,1994年又建成世界之窗,还有北京的大观园、世界公园、曲阜的六艺城、昆明 的民族村、珠海的圆明新园等等。这些人造景观中大都有相应的歌舞表演。90年代,随着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兴建的各种类型的旅游景点中,旅游歌舞表演 活动也蓬勃地发展起来。而深圳民俗文化村的大游行及民族歌舞演出,世界之窗所属的五洲艺术团将剧场与广场结合的大型歌舞表演,为中华旅游歌舞的发展做出了 突出的贡献。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