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105|回复: 41

中国历代茶具(二)

[复制链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发表于 2006-7-10 14: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隋、唐、五代茶具

  饮茶习俗历经多少年蒙昧兴衰,终于进入有“盛唐气象”之誉的大唐王朝——中国中古时期最强盛的封建王朝。强盛的王朝有繁荣的文化,茶文化在此大背景下得以兴盛。

  唐代茶事之兴盛,与朝廷饮茶风尚相关,故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的诗句。另外,佛事的兴盛、科举的推行也使有破睡提神作用的茶饮得以流行。

  当然,唐代茶事之盛还因为有了“茶圣”陆羽,有了一批名人雅士饮茶群体。由于他们的研究、提倡,使得茶的生产制作及饮茶风尚、品饮技艺都有了很大发展。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年少时博闻强记,好学不倦,“荆吴备登历,风土随编录”,“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终成为著名学者,著作众多。惜所撰其他著作皆不传,其他成就也就为茶学所掩。陆羽是世界茶学的创始者,《茶经》是茶文化百科全书、茶文化的宝库、世界茶学经典之作。《茶经》论述了茶的起源、采制工具、采制方法、烹饮器具、煮茶方法、水质品第、饮茶风俗、品饮方式、各地茶事、名茶产地等,自此,茶的探讨才成为一门学问。自唐至清,有关茶的书达百余部。在陆羽之前的饮茶,用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的话来说,是“浑以烹之”,煮菜喝汤一般,陆羽批评说这就如同喝沟渠里的弃水一般。他在《茶经》中论述了茶的功效及煎茶方法,于是远近倾慕,茶道大行。饮茶从最早的巴蜀,继而荆楚,继而江南、黄河中土,逐渐形成全国性的风俗。在8世纪中叶的唐朝中期,一种文化现象——茶道就派生而成了。陆羽之后的另一本茶书《茶述》对茶道有很好的概括:“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可以说,饮茶之道在物质上能愉悦人生,精神上能陶冶修养,真有和敬清寂的韵味。

  茶道大行,讲求茶艺,这本身就包括了对茶具的讲究,要既实用又美观,所以茶具在品种、做工方面必然有长足的发展。

  《茶经》列举的茶具多达二十八种,根据功用可分为:生火、烧水、煮茶器具,如风炉(状如古鼎)、承灰(三足铁盘)、筥(以竹或藤编制的盛炭圆箱)、火箧(又称火筷子,用铁或铜做的取炭用具);烤茶、量茶器具,如碾(内圆外方,内装轮形带轴的坠,来回转动,能将烤过的团茶碾成粉末)、罗合(即筛盒,用来筛分茶末)、则(量茶器具,是用铜、铁、竹或贝壳做成的汤匙、小箕状器物);盛水器具,如水方(用木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瓢(即剖开的葫芦,或用木雕凿成,是舀水用具)、熟盂(陶瓷制成);盛盐或取盐器具,如簋(有瓶、壶、盆等几种形状,作盛盐用)、揭(竹制,取盐用);盛茶、饮茶器具,如碗、札(状如毛笔的调茶用具,当时有茶中放盐的习惯,需用物调和一下);装茶具器具,即陈设或端、提茶具时所用之物,如畚(用白蒲或筥编成的方形器,供放茶碗)、都篮(长方形的竹篮)、具列(竹木制成如柜状物,用以放置各类茶具)。

  如果说,陆羽的这份“清单”过于单调、啰嗦的话,那么,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则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千余年前辉煌、灿烂的工艺美术成就。这套茶具包括金、银、玻璃、秘色瓷等烹茶、饮茶器物,形式设计丰富多彩,构思巧妙。如盛茶饼用的金银丝结条笼子,呈筒状,带盖,通体用金丝、银丝编结而成,盖顶有塔状编织装饰,盖面与盖沿有金丝盘成的小珠圈,精妙异常。又如鎏金银盐台,本是盛盐的平常之物,但这里的盖、台盘、三足设计为平展的莲叶、莲蓬,似见花枝摇曳、花蕾含苞待放,真乃独具匠心之作。据记载,这套茶具封藏于873年岁末,距陆羽去世的804年仅69年,所以是对《茶经》有关茶具记载的最好注脚。当然,由于是皇家用品,比起百姓凡物来要奢靡得多,从而也更精湛。另外,保存唐代茶具较全的还有日本。早在《茶经》刊行未久,日本嵯峨天皇就曾在一次游幸途中接受了曾在中国学习的高僧永忠的献茶,这说明茶具很早就流传到了日本。至今,日本的茶具设计制作一如古风,特别讲求精细。茶道已成为日本人心灵的一种慰藉。

  当然,茶具几与陶瓷器同名,茶艺的推广主要还是陶瓷茶具的功劳。隋、唐、五代的瓷器制作,总格局是“南青北白”。青瓷以越窑为代表,中唐以后造型、釉色美不胜收,更有釉色清亮晶莹的精品——秘色瓷。其他著名的产青瓷的窑场有瓯窑(属龙泉窑系)、婺州窑(其茶碗被《茶经》列为全国第三)、岳州窑、长沙窑、邛窑等。而白瓷自南朝经隋,至唐代已十分成熟,邢窑产品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已到了堪与青瓷并驾齐驱的地步。《茶经》说邢窑白瓷“类银”、“类雪”,这是指细白瓷;另一种粗白瓷,呈乳白或灰白色,透明度强,部分器物釉面开冰裂纹片。除邢窑外,其他生产白瓷的窑场有曲阳窑(即唐定窑)、巩县窑、密县窑等。

  让我们一起从碗、杯、盏托、壶、罐等瓶瓶罐罐中来欣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规格: 口径12.1cm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白瓷 茶臼
  辅助分类项: 茶具

  浅盘状,小平底。内壁分四等分,错刻斜线,线间剔压麟纹。瓷胎颇细,外壁施白釉,精致可爱。

  唐人喝茶讲究煎煮,里面还要加盐加姜,类似于熬中药,当然,熬的是茶末。陆羽则主张在水沸后再投入茶末,以保全茶的本味,但旧的吃法直到两宋还存在。无论如何,这第一步,是要将茶饼裹纸捣碎后,再放在茶臼中研成末。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有《茶臼》诗一首:“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柷椌。虚室困亭午,松然明鼎窗。呼奴碎圆月,搔首闻铮〓。茶仙赖君得,睡魔资尔降。所宜玉兔捣,不必力士扛。愿偕黄金碾,自比白玉缸。彼美制作妙,俗物难与双。”这首诗写了茶臼的制作(“刳木事捣撞”,“巧制合臼形”),赞扬了捣茶声如“雅音伴柷椌”,把碾茶比作“碎圆月”,并极力称赞茶臼的制作,说它是“俗物难与双”,把它比作“白玉缸”。

  邢窑白瓷在唐代进入兴盛期,风靡一时,特别是有一种釉色晶莹洁白(或乳白)、叩击之有金石声的薄胎白瓷器,陆羽称赞其“类银”、“类雪”,难怪秦观要比作“白玉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规格: 高24.1cm 直径22.8cm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壶 黑釉瓷
  辅助分类项: 茶具


  釉瓷是十分重要的一类瓷器,烧造历史稍晚于青瓷。东汉墓中已有黑釉罐出土,而江浙一带东晋、南朝墓葬也屡有黑釉瓷器发现。在唐代,黑釉瓷烧法比较多,几乎出白瓷、青瓷的窑场多有烧造。因为黑釉含铁、钛量比较高,且变动范围大,说明它对原料的适应性较强。黑釉与青瓷、白瓷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含铁量的有无或多寡,以及氧化还原烧成上的一点差别,这就较有利于黑釉瓷的生产与发展。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偏提、汤瓶。基本造型是敞口、溜肩、弧腹、平底或带圈足,肩腹部安流口,腹部间安执柄。它盛行于唐中期至宋,在其他朝代也有发现。唐中期的执壶壶流较短,作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五代时壶流与执柄开始加长。宋代变得瘦长,常见作瓜棱形。唐、宋时越窑、长沙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烧制较多。

  从器型上说,执壶略似鸡首壶,它所盛行的唐中、晚期,鸡首壶已渐渐消失。两者虽都是盛水物,但执壶可用于点茶,即将茶末放在碗内,再将执壶中开水冲入碗中。此法起于晚唐而盛行于宋。为点茶之需,嘴越做越长,后来呈曲流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釉碗、杯


规格: 碗高5cm、口径12cm 大杯高10.2cm、直径3.3 小杯高7.2cm、直径9.2cm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隋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杯 碗 青釉
  辅助分类项: 茶具


  隋代的历史很短,只有三十余年,但为强盛的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陶瓷器发展史上,隋也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各地的制瓷业有了很大发展,烧制的器物明显增多,日用器物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

  隋朝瓷器主要分为青瓷和白瓷,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贴花等。隋瓷的胎体一般较为厚重,以灰白色居多。釉为青色,也有青中泛黄或黄褐色的。釉有很高的透明度,烧成后常呈流珠状。常常是器的内壁为满釉,而器的外壁施釉不到底,有露胎。由于这时器物常常采用支具叠烧法,器底一般都有支烧的钉痕;又由于器物是在明火中直接烧成,匣钵的使用还没有后代那么普遍,所以釉面不太均匀,而且往往还粘上不少烟尘,显得不太明净。

  隋代青瓷的主要产地有河南安阳、河北磁县、湖南湘阴、江西丰城等地。

  在出土的隋朝青瓷器中,碗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直口、平唇、深腹、直壁、平底,另一种口微微收敛,尖唇、曲腹、平底。釉色青黄(或泛白),内外施釉(或外壁施半釉)。这件青釉碗在同时代瓷器里并不醒目,但与东汉及以前的陶碗相比,显然漂亮许多。青釉杯也是如此。


[ 本帖最后由 细雨如丝 于 2006-7-10 14:2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瓷龙首双身壶



 规格: 高18.6cm、口径4.5cm、底径4.5cm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隋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壶 白瓷
  辅助分类项: 茶具


  白瓷在南北朝时已开始生产,而真正成熟的白瓷直到隋代才出现。中国白瓷最早产生于北方地区,特别是河北和河南两地,南方的白瓷要比北方晚近300年。河北内丘邢窑的隋代窑址是目前发现最早制造白瓷的地方。

  白瓷在隋朝的生产相当普遍,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出现的,系在含铁量低的瓷胎上涂以透明或乳浊的高温釉而烧成。工匠们的技艺这时有了很大进步,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三氧化二铁在釉中的呈色规律,然后有意降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最终制成了白瓷。继隋代白瓷之后,唐代邢窑,宋代定窑、景德镇窑和明德化窑等都以生产白瓷而闻名,生产的邢瓷、卵白釉瓷、甜白瓷、象牙白等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白瓷也为青花和彩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隋代墓葬中曾出土不少白瓷器,如北齐武平六年(575年)河南安阳范粹墓,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征虏将军张盛墓、大业四年(608年)周宣帝外孙女李静训墓、大业六年(610年)金紫光禄大夫姬威墓等。1982年,内丘与临城交界的贾村隋代白瓷窑址等地出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白瓷,尽管其中有些属于早期的白瓷,还有点白中带青,但其后就无可争辩的是正宗白瓷了。

  在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中,龙柄双连瓶和龙柄鸡首壶堪称精品。龙柄鸡首壶这一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青瓷传统造型,这次以白瓷的全新面目展现于世人之前。而龙首双连瓶更是造型别致、气度不凡之作。双连陶器远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如双连壶。唐、宋时瓷器有双鱼瓶、双连杯、双连瓶等,其中双连瓶到清代一度流行,出现了合欢瓶,这自然是有特别的吉祥含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规格: 高10.8cm、口径纵32.2cm、横23.3cm、足径11.4cm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碗 越窑 青釉
  辅助分类项: 茶具


  唐代瓷器的形式,有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系统,而以越窑更为有名。越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浙江上虞、慈溪上林湖、余姚、诸暨等地,这一带也是唐代的制瓷中心之一。越窑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商朝末年就已成功地烧制成原始青瓷。至晚唐,越窑进入繁荣期,窑场增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当时的越窑瓷器不仅行销国内,还远销海外。

  越窑瓷器的釉色特征是青中略微带黄,人称艾色(如针灸所用艾草的颜色)。后来逐渐变化,如清水般的湖绿色成为越窑瓷器中最美的颜色。至于秘色瓷的生产则更为越窑瓷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越瓷有着莹润的釉色和坚硬的胎质,故陆羽称赞它是“类玉”、“类冰”,是“天下第一”;诗人徐夤则将越窑明净青翠的釉色比作“嫩花涵露”。

  唐代越瓷的种类主要有碗、盘、壶、瓶、盏托、粉盒等。晚唐时的碗有了更多的式样,如荷花碗、荷叶碗、海棠碗、菱形花口碗等。图中这只就是海棠式碗,平底、浅腹、敞口,碗口做成海棠叶形,十分优雅别致。唐代饮茶之风极为盛行,这直接导致了茶碗的流行。陆羽在《茶经》中认为饮茶的碗以越窑产品为最好。唐代茶碗中敞口、坦腹、玉璧形底的式样在当时称作茶瓯,即《茶经》所记“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的品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规格: 高9.4cm、口径21.4cm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辅助分类项: 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碗 秘色瓷
  


     神秘的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秘色”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在这首诗里,诗人称赞秘色瓷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据文献记载,五代时吴越国王钱镠命令烧造专供钱氏宫廷所用的瓷器,其配方、釉色、器型、烧制技术等都加以保密,产品并入贡中原朝廷,民间不得使用。据传所制瓷器有稀见之色,故称其为秘色瓷。但此色秘在何处,一直众说纷纭,有说是“香草色”,或者说是“碧色”。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的发掘,秘色瓷问题才得到解决。
   在法门寺发掘中,共出土瓷器十六件,其中秘色瓷有十余件。何以确定这十几件瓷器即是著名的秘色瓷?原来,同时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件《物账》碑,上面记载了所供器物的名称、数量,以此账单与实物对照,即可明了情况。账单上有这样的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罍子共六枚。”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千年谜底一朝揭开。
     我们细细来看这秘色瓷碗吧。原来,它的碗口是葵口,呈五瓣,外壁是金银团花,内壁纯白,而釉色比一般的越瓷产品更青绿。由于是为朝廷所制,所以做工特别讲究,各个部位认真细致、一丝不苟,非常规矩、端庄,加上厚薄匀称的胎体和莹润可人的釉色,使得秘色瓷如同一位秀媚而端庄的大家闺秀,令人不得不说:“果然名不虚传!”
     据研究,秘色瓷的烧造地点就在浙江慈溪的上林湖一带,这里有早先专为朝廷烧制瓷器的贡窑遗迹,也有江南田野风光。假如想在秘色瓷故乡有新的发现,不仿前去一游,虽然秘色瓷已不再神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窑青黄釉盒




       规格: 高5.3cm、口径8cm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五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盒 越窑 青釉
      辅助分类项: 茶具
     这是一件近浅碗状的小瓷盒。盒身弧壁,小平底;盒子盖口较直,至上部略有收缩;平顶;盖子与盒身用子母口,咬合严密。盒内、外壁均满施艾青色釉,色泽明亮。其盖口沿和盒身口沿之间有相互对称的支钉痕十处,盒底有支钉痕六处,所以知道它是单独装匣烧制的。
     这件瓷盒是那么小,令人联想起同样是唐、五代越窑所产的那些印盒、化妆盒。然而,装印泥或粉饼所用的盒子还要扁一些,与今天的这类器物几乎相同。那么,这件小盒的作用似乎只能从盛装茶叶末之类的角度去推测了。事实也确乎如此,在山西长治李村沟金墓壁画中发现有与之相似的茶盒图形,而这小盒盖子与盒身的咬口很紧密,用来装茶末显然较为合适。
      盛茶叶的器具,一种是大些的罐或瓮,另一种该是这小巧的盒了。茶叶(末)是怕潮湿的,大的罐、瓮封存后一般不去动用,分装在小盒内可供随喝随取。至于《茶经》上提到的纸囊当然不算器具,可能还要将其存放在某些大型密封器皿或家具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釉雕花三足盖罐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五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盖罐 耀州窑 青釉
  辅助分类项: 茶具


  这是五代时期耀州窑的一件盖罐。耀州窑的青釉其实有不同的颜色,天青的雅致,淡青的含蓄,都各有韵味。而这件青釉则是碧绿苍翠,釉色晶莹欲滴,又是一种风味。

  盖罐这类器物,使人联想到现代的茶叶罐。在清代的同类器物中,有许多被肯定为茶叶罐,由此上溯,这件五代的盖罐,同样有理由认为是存放茶叶的。

  瓷罐大致从东汉开始流行,器型大小不一,釉色多种,盖罐以宋代耀州窑、吉州窑等产品为有名。

  存放茶叶(或茶末)的盛贮器具,以实物所见,最早是湖州东汉墓中的青瓷瓮,上书“茶”字。而据陆羽《茶经》介绍,则有一种特制的纸囊,以产于浙江剡溪的剡藤纸双层缝制,专门贮存烤好的茶叶,使香气不致散失。从实际情况分析,要长期存放茶叶,必须要有专门的器物,而取用方便、密封性能较好的盖罐便能解决这一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釉贴花凤纹镂孔盏托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五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茶托 茶盏 青釉
  辅助分类项: 茶具


  盏托在东晋、南北朝已有制作,以青釉制品为多。至唐代,随着饮茶风气大盛,其产品也多起来,南方越窑、北方耀州窑均有出产。这里展示的是陕西铜川耀州窑的制品。

  据北宋碑文记载,耀州“居人以陶器为利,赖以谋生”,产品“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所以耀州瓷在当时就得到很高的评价。自1958年至今,文物部门在铜川组织考古发掘数十次,共发掘窑炉六十七座、作坊六十七座,出土唐至明瓷器一百一十多万件,有力地证明了古史记载所言不虚。

  五代时期,是耀州窑的成熟期,由唐代多种产品的烧制转而以青瓷烧制为主并渐趋成熟。这时的产品,以精巧秀美来形容并非过誉。尽管其青色不一,或天青或碧绿,或淡青或青黄,但都透着纯净、温润、雅致的神韵。装饰手法上,有单线划花、模制贴花、剔雕花纹等,显得既精巧而不烦琐。

  这件盏托,着色淡雅,镂空、贴花等装饰使其更具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5-4-30 16: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