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细雨如丝

中国历代茶具(二)

[复制链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邢窑白瓷碗



规格: 高3.5cm、直径13.4cm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唐、五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白瓷 碗 邢窑
  辅助分类项: 茶具


  唐、五代时期,白瓷产地主要集中在北方,有“北白”之称。主要有邢窑、巩县窑、曲阳窑,其中以邢窑最为著名。邢瓷最早在北朝后期已有烧造,隋代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邢瓷达到了高峰,但从唐末开始走向衰落。

  邢瓷在唐代时,生产和使用都相当普遍,唐李肇的《国史补》记载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作为茶具,陆羽认为邢瓷稍逊于越瓷,称“邢磁类银,越磁类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磁类雪,越磁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磁白而茶色丹,越磁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只是两大名窑之间的伯仲评说而已。邢瓷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同时也较为大众化,不分贵贱,其产品主要是生活用具,有碗、盘、钵、杯、盆、罐、瓶、壶、盒等器型,不少器物的一个特征是在底部有“盈”字款。

  碗是唐代白瓷中最流行、出现最多的器型,并且常给人丰润厚重的感觉。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白瓷茶碗最为常见。器型一般小而浅,略似斗笠,敞口浅腹,比较厚重,口沿有凸起的厚卷唇,有的还在胎与釉之间施化妆土,有的施满釉,有的器物外壁施半釉。

  唐代的白瓷有粗白瓷和细白瓷之分。细白瓷的胎是细而白,大都施满釉,釉呈半透明,釉聚集较厚的地方还有隐隐的淡绿色。而粗白瓷胎质是粗而灰白,釉色透明,白中带黄。

  这只白瓷碗碗身厚重,圈足、斜壁、敞口,有凸起的一圈口沿,胎身施化妆土,碗内施满釉,外壁施半釉,釉色白中泛青。这种类型的碗当时在国内外都很流行,因为邢窑碗在当时还远销海外,中东及北非地区有些遗址曾有出土即是证明。20世纪初,伊拉克撒马拉地区曾多次出土此类器物,故西方把这种碗称为撒马拉式(Samarra-type)碗。

  所附的邢窑执壶也一样具有厚实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釉凤炉、茶鍑



规格: 高15.6cm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五代
  类型
  质地类型: 铁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炉 白釉 茶鍑
  辅助分类项: 茶具


  风炉即古代煮茶所用的炭炉,功用有点像从前冬天使用的火锅(南方又称暖锅),但风炉煮的是茶,火锅烧的是下饭喝的汤。风炉一般以铜或铁铸成,状似古鼎,有三足,并饰古文或图案。炉壁与炉膛有间隔,其间用泥涂满充填。炉膛用锻铁或揉泥制成,内有放燃料(主要用炭)的炉床和三个支鍑的架。炉腹有通风口,炉底有洞口以出灰,下有承装炭灰的盘,名字就叫承灰。日本至今仍有人用这种风炉来煮水。

  茶鍑又名釜、鬴,就是煮茶用的锅子。一般以生铁制作。鍑耳方形,使安放平稳;鍑缘敞开,使茶末煮沸时能扬展得开;鍑脐扁长,使锅心温度高,易沸腾,茶末易沸扬,茶味得以烹煮出来。

  这套器具均施白釉,釉汁凝厚处微泛青色,腹下、底部不施釉,应为邢窑产品(传河北唐县出土)。

  茶炉出土实物并不多见,尤其是名窑瓷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彩色釉陶贴花龙首执壶




规格: 高26.9cm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唐三彩 壶
  辅助分类项: 茶具


  这种类型的器物是唐代特有的一种器式。它通体施黄绿釉彩,口部为喇叭状,鼓腹、平底。以龙首为流,柄呈龙尾状,从口沿经腹部到壶柄,以一条长龙作为环绕的装饰。壶的腹部,一前一后都堆着贴花,左右堆贴着团龙图案,这也是唐三彩的一种器型。

  唐三彩的胎为白色,为了不使胎色影响釉色,有时需要在胎的表面施加一层白度较高的化妆土,在这类器物的露胎部常可见到这些白色化妆土。唐三彩有手制、轮制、模制、雕塑、粘贴等成形手法。施釉是釉直接上在陶胎上,含有不同着色剂的釉浆在胎面巧妙组合,在烧制的过程中,因为釉的流动,各种不同的色釉相互渗透,最后形成了五彩斑斓的色彩。唐三彩的上釉手法有多种,如点彩、贴花、涂彩、印花、刻花等。贴花是这只执壶的一个重要装饰特点。这种方法是在器胎干后,用印模印出浮雕状的图案薄片,然后把它贴在陶瓷的胎体上。贴花一般在施釉、入窑前进行,后来也有烧成后再贴花的。烧成后贴花露出胎色,呈红褐色,称露胎贴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绞胎碗


规格: 高5.1cm、口径10.5cm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五代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碗 绞胎
  辅助分类项: 茶具


  绞胎又称搅胎,是产生于唐代的一种有特色的新的装饰技术。这种工艺的灵感来自于漆器的制作。

  这种技法在漆器制作上称为剔犀。剔犀是雕漆的一种,制法是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在器胎上逐层髹漆,干一层再漆一层,每层由若干道漆堆起,厚薄并不一致,待漆层积至相当厚度时,用刀在漆面剔出纹样,有去钩、回纹、卷草等图案。在剔刻的刀口断面上呈现出不同色泽和图案的漆层,具有不同寻常的装饰效果。雕刻出的花纹排列均匀,立体感强。

  做绞胎瓷器时,用白、褐两色(也有多色的)的泥相间着揉和在一起,经过相绞、拉坯制作成形后,胎上呈现出白褐相间的纹理,然后,按照需要切成泥片贴于制成的器物之上,或全器以绞泥做成所需器型。泥料绞合的方式不同,绞出的纹理图案就不一样,有木纹、云纹、流水纹、野鸡翅、羽毛纹等。绞胎的制作难度很大,所以都是小型器物,且多数用于陪葬等重要场合。它技术要求高,所以掌握的人少,宋以后就不多见了。器物有杯、碗、三足小盘、长方小枕等。

  制作绞胎器的古窑在唐代有河南巩县窑、陕西耀州窑,宋代有河南修武当阳峪窑、宝丰清凉寺窑、新安城关窑等。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了绞胎制作的骑马猎俑,其中人、马是白、褐色相绞,武士衣服是绿釉,马身和马鞍是深酱色,堪称绞胎制作工艺中的精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掐丝团花纹金杯


规格: 高5.9cm、口径6.8cm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杯 金器
  辅助分类项: 茶具


  这只金杯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陕西。其口沿微微外撇,深腹,圈足。金杯的腹部焊接着四朵扁金丝编成的团花,杯沿与杯底上下各有一朵金丝如意云。团花本来镶有珠宝,现已脱落。可以想见当初这只金杯的外观是何等华贵美丽。

  黄金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时代,而中国最迟在商代也已有了黄金制品。早期的金器制作从属于青铜业,主要用于显贵们的装饰品。黄金是众所周知的稀有贵重金属,它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十亿分之五,分布也不集中,并且还是肉眼看不到的颗粒,要得到它需要艰苦的开采和提炼。物以稀为贵,拥有它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盛世,社会富裕而繁荣,特别是上流社会,更是讲究奢侈和豪华,大量使用金银器。所以唐代的金银器制作也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数量大增,技术提高,品种也相当丰富,多姿多彩,而且不再是纯粹的装饰品,还出现了大量的生活器皿,有食器、饮器、容器和各种杂器等,器型有碗、盘、碟、杯、壶、盒、香炉等。

  作为饮器类的杯,可以是酒具,也可以是茶具,有高足杯、带把杯等。带把杯有与众不同之处:许多杯的把手呈“6”字形,有的杯还有折棱。

  唐代的文化既汲取了西方的营养,又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有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唐文化是多元的,表现在金银器上,就是其装饰纹样丰富多样,包括各种禽鸟、花卉、瑞兽、人物故事和日常生活。这里所用的团花纹就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抽象的花卉纹。

  另外,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和装饰技术也很先进。常用的方法有锤、浇铸、焊接、抛光、镂空等。这只金杯用的就是焊接法。焊又有大焊、小焊、两焊之分。焊所用的焊剂为锡、铜、银末和松香。

  宋代书法家蔡襄对茶文化也很有研究(他改进了团茶的制作方法,还写过《茶录》一书),他认为茶具以金为上品,当然,这是对贵族阶层而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银丝结条茶笼子


规格: 高15cm、长14.5cm、宽10.5cm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笼
  辅助分类项: 茶具


  绞胎又称搅胎,是产生于唐代的一种有特色的新的装饰技术。这种工艺的灵感来自于漆器的制作。

  这种技法在漆器制作上称为剔犀。剔犀是雕漆的一种,制法是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在器胎上逐层髹漆,干一层再漆一层,每层由若干道漆堆起,厚薄并不一致,待漆层积至相当厚度时,用刀在漆面剔出纹样,有去钩、回纹、卷草等图案。在剔刻的刀口断面上呈现出不同色泽和图案的漆层,具有不同寻常的装饰效果。雕刻出的花纹排列均匀,立体感强。

  做绞胎瓷器时,用白、褐两色(也有多色的)的泥相间着揉和在一起,经过相绞、拉坯制作成形后,胎上呈现出白褐相间的纹理,然后,按照需要切成泥片贴于制成的器物之上,或全器以绞泥做成所需器型。泥料绞合的方式不同,绞出的纹理图案就不一样,有木纹、云纹、流水纹、野鸡翅、羽毛纹等。绞胎的制作难度很大,所以都是小型器物,且多数用于陪葬等重要场合。它技术要求高,所以掌握的人少,宋以后就不多见了。器物有杯、碗、三足小盘、长方小枕等。

  制作绞胎器的古窑在唐代有河南巩县窑、陕西耀州窑,宋代有河南修武当阳峪窑、宝丰清凉寺窑、新安城关窑等。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了绞胎制作的骑马猎俑,其中人、马是白、褐色相绞,武士衣服是绿釉,马身和马鞍是深酱色,堪称绞胎制作工艺中的精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鎏金银茶碾、茶罗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茶碾 茶罗
  辅助分类项: 茶具


  这只茶碾,专门用于碎茶,也是法门寺出土的。它由槽身、槽座、辖板所组成。槽身置于槽座之上,与中药店里用的药碾子造型类似,底部錾有“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字样。碾子银质涂金,上有鎏金鸿雁流云纹。辖板饰飞鸿流云纹。槽上置有碾轴,与碾子配套使用,也称为坠或轴。轴轮上饰以同样的鎏金流云纹,轮边尖锐而薄。

  当时的饼茶在烘焙之后,要趁热碾,这样饱出的茶色才白,隔夜之后,因为水汽增加,茶汤颜色就灰暗了。茶碾子有木制、瓷制,也有金、银、铜制的。陆羽认为以橘木做的最好;而宋徽宗则主张银制的为上品,次之为熟铁所制,用生铁则损害茶色。据《鸡肋编》记载,宋人还有一种用石头磨制而成的茶磨,因为石质好,晶莹发亮,人称掌中金,非常稀少难得,惜目前尚未见到实物。

  唐代饮茶的过程是:先将茶饼烘干(炙茶),使之有香气,之后用纸包裹(陆羽称用剡藤纸双层缝制最好),冷却之后捣碎,放入茶碾中碾成粉末,再用罗细细地筛,罗下的茶末放入贮茶器中待用。煮茶时用锅(釜)把水煮开,一沸时(气泡如鱼目),放入盐、胡椒;二沸时(气泡如连珠),舀出一瓢沸水,用则量茶末沿一个方向倒入,搅匀,称作击沸。最后一次水沸时,放入先前舀出的沸水。稍后就可盛入碗中,趁热品饮。

  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中还有一只茶罗,专门用于筛茶末。由盖、身、座、罗、屉组成,鎏金仙人驾鹤纹装饰。罗分内、外两层,中间夹有罗网,极为细密,抽屉有拉手。经罗底筛下的茶叶末落入抽屉中,煮茶时,可从抽屉中取出茶末。这种茶罗、茶碾是唐代最高级的茶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定窑白釉瓷碗




规格: 高3.2厘米 口径14.2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定窑 白釉瓷 碗
  辅助分类项: 茶具


  唐白瓷,定不如邢

  定窑是我国北方始烧于唐初的名窑。根据陶瓷考古学家的踏勘断定,它的窑址在今河北曲阳县涧滋村一带。按《新唐书·地理志》,曲阳是定州十个属县之一。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定州,土贡以罗綾著名,并无瓷器。如从地域看,定州与邢州相距不远,烧造工艺极易传承。上海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指出:“定窑烧制白瓷受著名的邢窑影响,唐,五代时期定窑烧制的白瓷在外观上与邢窑白瓷相似,都是采用还原焰火烧成的。”

  据说此件瓷碗是西安出土。可以看出,碗壁较厚,但不匀。碗口外侈而偏宽,并稍欠规整。底作玉璧形,周边做出一圈稍稍突出的边沿,为浅浅的平底碗增加了稳定感。上釉前,先在碗坯上施一层化装土。釉色白里泛青,且厚薄不均,积釉处略现艾色。如此胎釉俱不佳的定瓷,和邢窑的“类雪”,“类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玻璃茶具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玻璃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辅助分类项: 茶具


  古代巴比伦人是最早找到玻璃配方的,那是在4500年以前。其后,埃及人、罗马人继承前人的这一技术,使之发扬光大。中世纪以后,玻璃制作技术传到了欧洲,并在这一地区蓬勃发展。传入中国的时间稍晚,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汉唐时代,因为有了海上交通和丝绸之路,中西文化得以交融,国人对玻璃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但还是把玻璃作为美玉或药材看待。直到17世纪末的清代,它的制作技术及配方才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作为药材的玻璃记载见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玻璃“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作为药材的水玉(玻璃)是味辛、性寒、无毒的,能治惊悸心热,安心明目,祛赤眼,治热肿。在古代中国,由于对玻璃了解少,认为它是与玉石同类,生在土中,由千岁冰所化成,故也有称为水晶的。丹家把它用作炼丹的原料,近代也有人称之为料器。

  玻璃一般是用含石英的砂子、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下熔化、成形,再经冷却后制成。玻璃有很多种,如水晶玻璃、无色玻璃、玉色玻璃、金星玻璃、乳浊玻璃等。用玻璃可制成各种盛具,如茶具、酒具、碗、碟、杯、缸等,多为无色,也有用有色玻璃或套色玻璃的。

  这几件玻璃茶具出土于法门寺唐代地宫遗址,为浅黄色玻璃制品。有外国专家认为,这些玻璃来自伊斯兰国家,而从造型上看,它们与其他质材的茶具基本相同,其材料来源及制作手法确实值得探讨一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定窑白釉瓷托盏


规格: 一通高4厘米 口径6.8厘米 底径3.5厘米 另一通高3.5厘米 口径7.4厘米 底径2.6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河北省文物局
  主题词或关键词: 定窑 托盏 白釉瓷
  辅助分类项: 茶具

  “花五出以照人”


  这两件托盏,均是河北获鹿县傅家庄一座晚唐墓葬出土的。以五出花瓣造型的托盏,在越窑和邢窑中早已崭见头角,招人喜爱。到了晚唐,它就成为勃兴于漳水流域的定窑的主要产品。这里看到的两件托盏便是最好的例证。

  它胎薄体轻,上盏下盘,每与二三友人坐高山流水前,一手托盘,一手执碗,边啜茗,边看满碗生花,真是乐趣无穷。再看它的工艺,盏是盛水之器,故致力于深和圆的造型,并以素洁取胜。而盏下的托盘则既可放盏,又便捧起。为了美观,特意在周边切出花口,并让其微微翻起,像是一片软软的莲叶。通体施白釉,釉面薄而匀。因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所以有淡淡的青色泛出,在饮茶人眼中,碗里茶水更像是“素涛”一般。总之,从这件托盏可以看出晚唐时期定窑的制瓷工艺已是臻于成熟阶段,远非初唐可相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5-4-30 16: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