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细雨如丝

中国历代茶具(二)

[复制链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鎏金银盐台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其他金属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盐台
  辅助分类项: 茶具


  说到盐台,先要谈及我国的饮茶方式。从历史上看,饮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西汉至六朝的粥茶法(煮茶与煮粥、煮菜差不多),其实是带药味的羹汤,也可叫药茶阶段;唐至元的末茶法,即将茶研成末饮用,也称为盐茶阶段;之后直到现在都是茶叶阶段。当然,这是极粗略的划分。

  唐人饮茶,要在其中加入橘皮、盐、胡椒、姜等调味品,所以得有装贮调料的器具,法门寺出土的银龟盒、银坛及盐台就属此类。这只鎏金银盐台就是供放盐和胡椒用的。它分为盖、台盘和支架三部分,盖上头是一枝含苞的花蕾,盖呈倒覆的卷荷状,盖上饰有四尾摩羯鱼;支架上三根银丝交合处,有两尾摩羯鱼和两颗莲花捧珠。盐台各部分之间由焊接而成。

  摩羯纹是唐代流行的纹饰之一,也有人称之为鱼龙变纹。摩羯(梵文makara)本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长鼻、利齿、鱼身的动物,它的形象来源于鲸、象、鱼、鳄等动物,在佛教传说中,它是一种怪鱼。这种纹饰从公元前3世纪起,在印度一直非常流行。大约在东汉,摩羯纹与佛教一起传入我国。由于它与我国的龙在外观上有某种相似,所以被当做吉祥图案。它的大量运用,是唐代文化开放与容纳的一个表现。

  法门寺出土物中还有一只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是与盐台功能相似的茶具,也用于盛盐等调料。另外有一只鎏金银龟盒,则是用于盛放茶末,煮茶时可以从龟口中把茶末倒出,也可打开龟盖取用。
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盐台
  辅助分类项: 茶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三彩套杯


规格: 杯高2.8cm、直径5cm、盘高3.8cm、直径24.1cm
  出处: 中国历代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陶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主题词或关键词: 唐三彩 杯
  辅助分类项: 茶具


  大名鼎鼎的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工艺中的代表作,今人对之早已耳熟能详。但“唐三彩”这一名称却是后人所起(约在民国),唐并无此称呼,20世纪以前的古代文献中也少有提及,传世品很少。直到20世纪初,因为修建陇海铁路,才从洛阳附近的墓葬中发现了它。唐三彩产生于高宗武后时期,直到“安史之乱”唐衰亡,约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古代制作唐三彩的窑场,主要是河南巩县、洛阳,陕西西安、铜川市黄堡镇,四川邓崃等地。

  唐三彩主要分两大类型,一是生活用品,一是人物俑。后者主要是通过雕塑模制而成。

  唐三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铅釉陶。汉武帝时,陶工们就知道如果在釉中掺入大量的铅,烧制出来的陶器则光亮滋润,这是因为铅的熔点低,在釉里起着助熔作用。而釉里一旦掺入铜、铁等金属元素,则又能使釉具有绿、棕等颜色。但这样的彩色陶器在当时烧制得很少,主要在陪葬的明器中发现一些。以后,这项技术缓慢发展,到了唐代,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陶瓷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厚葬之风的盛行,低温铅釉陶中出现了著名的唐三彩。

  唐三彩用白色黏土做坯,用含铜、铁、锰、钴等元素的矿物为釉料着色剂,采用两次烧成。第一次烧生坯,烧成温度1050℃,第二次釉烧,温度约900℃,色彩鲜艳,有绿、蓝、黄、白、紫、褐色等,故称三彩。三彩的“三”当然是虚数,并非只有三种颜色。唐三彩的釉色与众不同,其釉中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另还掺入了几种金属作为着色剂。陶工们把各种釉同时交错地施于器物表面,经过烧制,釉熔解相融,产生所谓的窑变现象,最后就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五彩斑斓的釉色。这种釉色如同唐代的文化一样宽容广大、中西交融,具有时代特征和代表性。

  中国古代的低温色釉都属于铅釉,有一定毒性,古人对此已有认识,所以包括唐三彩在内的低温铅釉制品没有大量用于日常生活。唐三彩主要是作为明器使用的,器型多种多样,涉及到死者生前喜爱和常用的多种物品,生活用具如瓶、杯、碗、罐、盘等,人物俑有文武官员、歌舞伎、贵妇奴婢,还包括马、牛、骆驼以及各种飞禽走兽。这组三彩套杯虽然不一定实用,但代表了一种工艺。名声在外,怠慢不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4: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窑青釉带托瓷茶碗


规格: 通高8厘米, 碗口径11.7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浙江宁波市 越窑青釉带托瓷茶碗
  辅助分类项: 茶具

  芙蓉为碗茶更香


  这是一件由碗和托组成的可分可合的复合器,1973年出土于浙江宁波市一处唐大中年间(847—859年)遗址内,对后世的茶具造型影响颇大。碗口五曲,像是一朵盛开的荷花。碗底圆形厚实,正好放入托盘中央,平稳又不易倾覆。托盘宛如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片荷叶,软软的卷边,简直就是《九歌》名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再现。那碧草般的一色青釉更使人看到越瓯“秋水澄”的明润美。 带托之碗,古已有之。

  但这样的带托碗,并非唐人的发明。根据旧说,带托碗是唐德宗年间(780—783年)成都尹崔宁女儿的小发明。其实早在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黄伯思就明确指出,远在北齐武成帝高湛(561—565年)在位时,画家杨子华在他的作品《校书图》中,就画有类似这件带托碗的“茶托”。现据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宋人仿杨子华的《校书图》看,图上似有茶托。可靠的还是要向考古材料寻觅。1975年江西吉安南朝齐(479—502年)墓出土的通高10.5厘米的带托青瓷莲瓣碗,可能就是它的“祖本”。到了唐代,在长沙窑址和西安大中十二年(858年)路复原夫妇合葬墓中,也都有茶托一类的茶具出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5: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窑青釉瓷茶碗


规格: 通高8.4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8.3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临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主题词或关键词: 装饰简约 越窑青釉瓷茶碗 陆羽 青釉
  辅助分类项: 茶具

  坐饮香茶爱此瓯


  陆羽认为,越州碗的最好造型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约300毫升)已下”的小碗。所谓“口唇不卷”,是说碗的口唇薄平而外侈,“底卷而浅”则是指底壁宽厚的浅圈足而言。像这样的茶碗,不仅饮用适口,而且易于把握,平稳,又不烫手。再加上里外一色“类玉”般的青釉,莹润明洁,使得满满的一碗茶水,显得更加青绿,香馥喷鼻。陆羽多次称赞的“越瓷青而茶色绿”,“青则益茶”,即是通过越窑工艺写出了饮茶人把握到的美的想象。

  装饰简约,重在自然。1980年浙江临安发掘了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水邱氏墓,出土青瓷器二十五件,如从造型与装饰看都十分简约自然。这件青瓷碗,陶人只用手中竹扦,轻轻地顺着碗沿压出五个浅浅的凹口,然后再沿着五曲所在的碗壁再向里重压成槽,结果原本是圆圆平平的碗体就变成一个有棱的觚形器,活像一朵正在绽放的莲花。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装饰技巧不仅很简单,很概括,而且重在显现其自然状态,充分表达出越窑陶人丰富的想象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5: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窑青釉瓷茶瓶


规格: 通高22.2厘米 口径9.8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茶瓶 越窑青釉瓷
  辅助分类项: 茶具


  造型美与实用性的结合。

  从元和五年(810年)的小嘴长把壶,中经西安出土的太和三年(829年)茶瓶,到这件出自宁波的大中年间(847—859年)的长嘴修身喇叭口瓶,可以看出其间显然是存在着一座由此岸走向彼岸的桥梁。具体说,这样的作为“止沸育华”的茶瓶 ,在一开始可能是矮一些,圆一些,嘴短而直些,以后为了多装些水和控制投水入鍑的流量,好使浮在水面的茶花变化多一些,涌出的时间长一些,于是正像从宁波出土的这件茶瓶一样,聪明的陶人就将瓶颈拉高,瓶嘴也相应做成一个几乎与瓶颈等高并稍见弯曲的细长形。这一改变,不仅使造型显得更加清秀,而且也防止瓶内的水从喇叭形的口沿溢出,给人造成麻烦。另外,这件瓶嘴和元和五年瓶一样,都被“制成多角的方式”,且呈等分的六棱,这就证明人们对于传统装饰技巧的执而有化。总之,这件青釉瓷瓶的造型,确为考察茶具发展历史过程提供了实物证据,使人窥到茶瓶的变化及其呈现出的造型美与饮茶习尚的实用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5: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鼎州窑青釉瓷茶碗


       规格: 高6.8厘米 口径19.8厘米 底径8.5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耀州窑博物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茶碗 鼎州窑青釉瓷
  辅助分类项: 茶具   


        茫茫鼎州何处寻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鼎州建制,前后有两次。第一次在武后天授二年(691年)置鼎州,领云阳,泾阳、醴泉、三原四县。十年后,即大定元年(701年)即废。按陆羽《茶经》成书在肃宗上元初年(760—761年),书内写出的鼎州窑当是可信的。第二次是在天祐二年(905年)在美原置鼎州,这是陆羽去世以后的事。因此不能说“在陆羽生活的年代根本就没有鼎州”。在他出生前曾经建制的鼎州及其烧造的青瓷有可能作为历史的遗迹遗物进入这位致力于茶具研究者的视野。那么,鼎州窑在哪里呢?现在无论从文献、考古调查和口头材料都无法作出明确的回答。不过,在唐代初年和鼎州所辖的泾阳、三原地区比较靠近,且有唐代窑址发现的只有一个黄堡,因此认为,鼎州窑即在黄堡附近,这个推论是可以成立的。

  鼎州窑茶碗的面貌

  这件瓷碗1990年在陕西铜川黄堡窑址出土。浅浅的敞口,碗壁较厚 。口沿刻出五个缺口,像是开放的花瓣,璧形足。碗内外满施青釉,惟底部露胎,胎呈青灰色。青釉较厚且不匀,积釉处褐色。如果端起这只不会烫手的茶碗,第一感觉就是呈现在眼前的偌大的一片青新,溢目扑鼻,耐人寻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5: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岳州窑青釉褐彩“荼埦”



规格: 高4厘米 口径12.4厘米 底径4.2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湖南省博物馆
  主题词或关键词: 岳州窑 荼埦 青釉褐彩
  辅助分类项: 茶具

  莫把岳州当长沙


  陆羽《茶经》写到的“岳州碗”和“岳瓷”,都不见唐文献记载。唐代诗人刘言史(?—约812年)有诗:“湘瓷泛轻花”。黄矞《瓷史》认为:“谓之湘瓷,必在湘中。”又说:“岳州即湘也。”其后,沣州李群玉在大中六年(853年)以后写了一首题为《石潴》的五言律诗也是写岳州窑的。诗句“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春”中的湘浦口,即是指石渚口的兰岸嘴一带而言。从五十年代开始,经过考古学家多次的调查和科学发掘证明:岳州窑主要分布在湘阴铁角嘴一带,烧造物以青瓷碗形为主,而玉璧底圆口碗又是它的代表作之一。但在石渚兰岸嘴却发现为数不少的岳州窑式碗,而且其造型和釉子的化学成分也十分相似。由此可以这样说,岳州窑和长沙窑同属一个体系,二者的前身同是早期的湘阴窑。但岳州窑并不是长沙窑。

  “荼埦”——茶具史上又一个重大发现

  1953年,在清理湖南长沙市望城县石渚湖北岸的兰岸嘴窑址时,采集到一件碗中心青釉下写有“荼埦”二字的玉璧底圆口碗。如果说太和三年王明哲墓出土的“老导家茶社瓶”是我国茶具史上一个重大发现,那么,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件青瓷碗,则又是一个破题佳作。至于它的历史意义则“茶社瓶”是望尘莫及了。

  《尔雅》郭璞注说:“早采为荼,晚采为茗。”荼即古茶字。《汉书·地理志》长沙国荼陵,颜师古在注中对“荼”字虽已转入茶音,但并未换字。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9洣水条,也还是说洣水“经荼陵县之南”。这和《汉书·王子侯表第三上》长沙定王子封为“荼陵节侯”一样,都是把茶陵写成荼陵。一直到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玄宗李隆基主持编辑的《开元文字音义》中才把荼正名为茶。而这件“荼埦”正好表明它的烧造年代当在玄宗以前。或者在民间,茶字取代荼字的时间也许略迟一些,但也不会晚到唐玄宗以后很久。所以,这件玉璧底圆口“荼埦”,不只是有文字可证,有年代可考的岳州窑器,而且是早于《茶经》,早于“老导家茶社瓶”的一件具有标准性的茶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5: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寿州窑黄釉瓷碗



规格: 通高3.5厘米 口径11.8厘米 足径5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安徽合肥市私人收藏
  主题词或关键词: 寿州窑 黄釉瓷碗
  辅助分类项: 茶具


  寿州瓷黄茶色紫

  寿州瓷窑在今安徽淮南市的余家沟、上宫镇、李嘴子一带,始烧于隋代,历时二百多年。唐代是其繁盛时期。主要制品有碗、壶、盏、枕等。釉色以黄为主。黄色釉是以铁离子为着色剂的青釉在氧化气氛下烧成,有淡黄、姜黄和茶黄之分。大多釉层厚薄不匀,釉色浓淡不一。

  这是一件小小的茶碗,碗体做得较厚,蘸釉手法不精,致使烧成后的姜黄釉面有浓有淡,麻麻点点,并且少有光润感。因此如果用这样的碗来饮茶,一碗青色的茶水骤然间就会变成带点紫味的姜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5: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寿州窑黄釉瓷注瓶



规格: 高23.5厘米 口径12厘米 足径9.6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安徽合肥市
  主题词或关键词: 寿州窑 黄釉瓷注瓶
  辅助分类项: 茶具


  造型端正的注壶

  在出土或传世的唐代寿州窑出品中,注壶是常见的。根据西安太和三年标准器式样,它即是注水止沸一类的茶瓶,并非一般的执壶。可以比较一下,它也是一样的喇叭口,圆唇,短颈,曲柄,多棱直短嘴,鼓圆的腹,平平的底,底周稍见突出的边边,看来更有平稳感。惟一不同的是在颈腹衔接处,做出一圈窄窄的带饰,既藏匿起缀合的痕迹,又增加了美的感受。另外,安在肩部两侧的两个带纽,又是出于实用需要而特意加上的,目的是为了提携的方便。通体素面无饰,施黄釉,薄匀而光润,只有在嘴、柄、纽与壶体相接处,积釉稍厚一些。总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件注壶,确实是以造型端正取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5: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洪州窑黄褐釉碗



规格: 高5厘米 口径7厘米 足径4.2厘米
  出处: 品味清香:茶具
  年代: 唐
  类型
  质地类型: 瓷器
  功用类型: 茶具
  栏目关键词: 隋唐五代茶具
  收藏地: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题词或关键词: 洪州窑 茶色黑 黄褐釉碗
  辅助分类项: 茶具

  洪州瓷褐不宜茶

  陆羽在《茶经》里,对于洪州碗,他的评语是“洪州瓷褐,茶色黑”,和寿州瓷一样,“皆不宜茶”。

  洪州窑遗址分布在江西丰城县境内,大约有二十多个窑场。从发现的考古材料看,“最迟在东汉晚期就能烧制出比较成熟的瓷器”,“一直延续到晚唐五代时期衰落”。这件茶碗于1992年江西丰城曲江镇罗湖村五号探沟出土。造型比较深厚,腹鼓而不甚规矩,特别是口沿一周做出的一圈“卷唇”,碗底圈足落地处,为了增加稳定,又将它特意加厚并外侈,这两点都是和陆羽称赞越碗的“口唇不卷,底卷而浅”相悖的。这碗的表皮处理不精,里外均施较厚的黄褐色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5-4-30 16: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