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0-9 11:40:12
《竹石图》
清 李方膺 纸本水墨 纵140厘米 横66.3厘米
画新篁三竿,枝叶潇洒自如,笔法迅捷挺健,具名款。 李方膺性格耿直,不肯随上官俯仰,被诬罢官,寄居南京,穷老无依,以买画为生。善松菊梅兰,不拘绳墨。画梅铁杆铜皮,刚强不屈,笔意在青藤、竹憨之间,为扬州八家之一。此图萧疏清隽,纵逸不拘于法,深得写生之妙趣。作者时年57岁。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0-9 11:40:40
《梅花册》
清 罗聘 纸本墨笔 纵17.5厘米 横22.1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在明清之际受到不少画家的青睐,罗聘显然是受金农的格言“众毁不如独赏”的影响,在此画中有意避开惯常习见的水墨撇写之法,别出心裁地用双勾白描的工笔来画梅花,变实为虚写,突出整个画面的淡雅、素洁,表现出一种纤尘不染、潇洒虚幻的超凡境界。画上有罗聘自题:“古干盘旋嫩蕊新,东风曲护几枝春。世途百折花含笑,一杀难容直道人。冬心先生句,聘”。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0-9 11:41:01
《深谷幽兰图》
清 罗聘 纸本墨笔
罗聘24岁时从师于金农,金农称他“爱画,初仿江路野梅,继又学予人物番马,奇树窠石”,“笔端聪明,无毫末之桀焉”。他28岁时所画《花卉蔬果》册,金农称他为“放胆作大干,极横斜之妙”。此《深谷幽兰图》表现隐身于深谷的兰花,用笔潇洒而放纵,颇有气贯长虹的态势。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0-9 11:41:22
《秋兰文石图》
清 罗聘 纸本墨笔 纵14.9厘米 横32.2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此图绘兰花和文石,画家在运用墨色和线条方面有独到之处,简练的线条,圆劲而宽厚,硬如铁画,柔如棉条,准确地勾画了兰花和文石的形体,其用墨处,墨色深浅、枯润、虚实效果甚佳。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0-9 11:41:42
《湘潭秋意图》
清 罗聘 纸本水墨 纵168.3厘米 横88.6厘米
罗聘(1733—1799),字遯夫,号雨峰,又号花之寺僧,歙县人,流寓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从金农学画,得其真传,画梅花、竹枝、兰花。山水、花卉自开蹊径,人物亦妙而传神,画鬼尤擅胜场。此图用笔挺秀,丰姿潇洒,是他得意之作。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0-9 11:42:04
《梅竹双清图》
清 罗聘 纸本水墨 纵166.9厘米 横65.3厘米
罗聘对花卉最为钟情,自言:“常梦入花之寺,因自号花之寺僧”,所画梅、兰、竹等皆极精妙。罗聘画竹,被评为:写竹不满十数叶,能使叶叶生长风。此图格调清新,得写生之妙趣。以水墨撇脱来表现,自可随意挥洒,因其浓淡枯润的变化而得其风致意韵。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0-9 11:42:51
《竹菊图》
清 高凤翰 纸本设色 徐悲鸿纪念馆藏
高凤翰是个具有多方面修养的画家,与金农、郑燮、高翔等交往甚密切。他将诗、书、画、印融为一炉,继承并发展了文人画的艺术传统。此《竹菊图》设色画菊花与红叶,构图别致,是对花写貌,绽开的花朵和欲放的蓓蕾,疏落有致,以水墨勾花点叶,很有笔墨功夫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0-9 11:43:16
《杂画册》
清 高凤翰 绢本设色 纵21.2厘米 横54.8厘米
高凤翰(1683—1748),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老人,山东胶州人,能诗,善草画,尤长山水、花卉,继承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石涛等绘画传统,不拘古法,自辟蹊径。所画花卉笔墨滋润,隽永雅致。晚年右手病发,改用左手作画,别有风韵。此《杂画册》共八开,画松泉、芍药、竹石、雁来红、菊花、月竹、灵芝、竹石等。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0-9 11:43:48
《菊花图》
清 张同曾 绢本设色 纵41厘米 横55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图绘秋菊满幅,繁簇似锦,争奇斗艳,生机勃勃,表现出秋菊傲霜的品格。此画用笔劲健洒脱,菊花结构缜密,设色淡雅,满纸菊花一气呵成,充分体现出作者的高深功力, 张同曾的这幅《菊花图》设色表现出菊花的娇艳,笔墨轻松流利,很有特色。
细雨如丝
发表于 2006-10-9 11:44:08
《鸳鸯白鹭图》
清 王武 绢本设色 纵156.3厘米 横74.1厘米
此画表现宁静萧瑟的秋天夜景,渲染出一派朦胧、清冷、迷离的境界。构图取两个端角,右下角蒹葭丛生,水面中露出一角岩石,一只白鹭曲颈缩足,栖于石上,眼睛轻闭,显然是在休息。与白鹭隔水相望,石坡上栖一对鸳鸯,羽毛鲜明艳丽,互相依偎着也已经入眠。鸳鸯旁一丛怒放的秋花,为画面平添几许生气。两个端角相互呼应,显得一明丽,一素净;一温情,一寂寥,与题款中“每岁秋深到一回”的氛围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