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1-20 21: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羽分辨南零水
茶税之法在唐德宗时的出现,标志着饮茶之风已真正广为播扬。而在此同时出现的一人一书,也同样成为饮茶盛行天下的一个标志。这就是陆羽及其《茶经》。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有关陆羽的身世,据《新唐书》、《文苑英华》、《唐才子传》等文献的记载,陆羽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的一个湖水边拾得。积公以《周易》自筮为这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这一卦辞给他定姓为“陆”,名“羽”字“鸿渐”。
天宝十一年(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这年,陆羽和他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两年后,陆羽出游巴山峡川,考察茶事,一路上逢山采茶,遇泉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乾元元年(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上元元年(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属浙江湖州),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独行山野,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广德二年(764年),陆羽完成了《茶经》初稿,世人竞相传抄。大历十年(775年),陆羽根据参与湖州刺史颜真卿编篡规模宏大的《韵海镜源》一书时掌握的新资料,对《茶经》作了修订,并于建中元年(780年)正式付梓出版。三年后,唐德宗李适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茶税之法。
晚唐曾任衢州刺史的赵璘,其外祖父与陆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话录》中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
陆羽嗜茶,更讲究煎茶之水,这可以从元和九年(814年)考取进士第一的张又新之作《煎茶水记》中得知。
《煎茶水记》引述了一位“楚僧”的《煮茶记》记载的故事说,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在赴任路过扬州时,偶尔与陆羽相逢。李季卿因倾慕陆羽已久,一朝相逢,倍感欣喜,便邀陆羽一起到扬子驿吃饭。
席间,李季卿说:“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这扬子江的南零水也为天下第一名水,今天"二妙"相聚,可谓千载难逢,岂能虚度!”于是,命随军中一位可信之士带瓶坐船去取南零之水。陆羽则备好煎茶器具等候水至。
过了一阵子,那人取水来后,陆羽马上用勺取水,但看了一下后用勺扬了扬水说:“这水江是江水,却不是南零之水,应该是临岸的江水。”
那人答道:“这是我划船取来的水,有一百多人看见我取水了,怎敢说谎?”
陆羽没接话,默默地将瓶水倒出,至一半时忽然停住,又用勺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那人闻声大为惊骇,低下头说:“其实我的确是取了南零的水,可船回岸边时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于是就在江岸边将水盛满。处士您的鉴别力真神了!”
李季卿和宾从数十人听罢都大为骇愕。
这则故事也让今人吃惊,这种鉴别力确实到了神奇的境地。我们姑且不论其真假,哪怕是非科学性的,但此事却充分说明在茶的品饮中,择水、鉴水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把陆羽视为茶神,当作茶博士来崇拜的这一事实。
《新唐书·陆羽传》也记载此事,说李季卿见陆羽时,“羽衣野服(不合礼节场所的粗衣),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