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细雨如丝

茶的趣闻z

[复制链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21: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足铭文及其寓意
  第一足铭文是:“坎上巽下离于中”,寓意《周易·鼎卦》之象〓(下巽上离)。“鼎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之第五十卦。鼎状风炉是既取鼎卦之象,亦取鼎卦之意。取其象,如将卦象符号〓稍加变形(如〓),很像一种容器。它的六爻是:最下一爻是阴爻(--),像器之足;二、三、四三爻是阳爻(-),阳为实,中实而容物,像器之腹;第五为阴爻(--),像器之耳;第六是阳爻(-),像器之铉。从上下两体来看,上体中虚,下体有足承之,正是鼎之象也。取其意,《周易·鼎卦》辞曰:“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之。”因为古鼎的用途之一,就是作为烹饪之器具,所以,必有火与水与之相遂。按《鼎》卦的寓意,“巽”主风,“离”主火,“巽下离上”,就是风在下以兴火,火在上以烹饪之意。而七字铭中的“坎上”,“坎”主水,意思是煎茶的煮水容器是置于鼎器之上,风从下面吹入,火在中间燃烧。概括了煮茶的基本原理。此外,陆羽还在风炉支架鍑部的三个格子上,也分别铸上了“巽”、“离”、“坎”卦的符号和象征风、火、水的图象和花纹。
  第二足铭文是:“体均五行去百疾”。这七字说的是饮茶的药效与功理。古代的中医学,根据:“水、火、木、金、土”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以五脏为中心,运用顺逆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说明脏腑之间生理有机联系和对病理变化产生的影响,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这七字铭文,意在说明,如能经常饮茶,就可以使五脏调和,五脏调和就可以百病不生,人自然就会健康长寿。
  第三足铭文是:“圣唐灭胡明年制”。这七字是说陆羽铸造风炉的时间。“圣唐灭胡”是指唐代宗在广德元年(763)最后平定“安史之乱”。是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因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归唐而在穷途末路之时自杀身亡,从而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据此推测,陆羽设计的这个煎茶风炉,当在广德二年(764)铸造。陆羽时在湖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21: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桓温宴客举清茶
  如果说陆纳的以茶待客真如他所说的是一种朴素之风,那么,桓温宴客时所摆的清茶,就绝对不是秉性节俭的表现,而是借此提高自己在朝野的声望,最终达到代晋称帝的目的。茶在桓温手中完全是一种沽名钓誉的幌子。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出身士族,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他曾三次率大军北伐,借收复中原来收揽人心,提高个人的威望,凯觎帝位。由于带有极端个人利欲目的,所以他的三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如永和十年(354年),他首次北伐率军进至与前秦之都长安仅一步之遥的灞上,便想坐待秦军自溃,以不战而胜来抬高自己的威望,结果是被秦军抢收了春麦,坚壁清野,晋军因军粮不继而被迫南撤。第二次北伐在攻下洛阳后,为了威胁朝廷,桓温建议迁都洛阳,并主张将东晋立国以来流寓江南的北方人全部迁回河南,因此引起了朝廷大臣的猜忌、牵制和南下士族的反对,力量内耗,洛阳终于得而复失。第三次北伐曾一路所向无敌,进至离前燕之都邺城仅两百余里时,桓温又一次妄图坐取全胜,以赢得朝野之口碑,结果坐失良机,敌援大至,惨败而退。
  兴宁二年(364年),已位进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桓温又被加官为扬州牧。此时的桓温,一举一动都顾及自身形象,为了表示在生活上一贯清廉节俭,每逢请客宴会,用以招待的只有七盘茶和果。陆纳出任吴兴太守之前,支向桓温辞行,谈话间问及桓温可饮多少酒,桓温说:酒不过三升,肉不过十块。桓温的这种虚伪的简朴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至少记载了宴客以茶一事的《晋书》的作者是受了他的蒙骗,以为桓温是“性俭”而有此举。
  其实,桓温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茶来玩弄政治权谋的人。
  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废晋帝司马奕,改立简文帝,自己专擅朝政。次年简文帝死,野心勃勃的桓温要求加九锡,作代晋称帝的最后图谋。此时,一代名臣谢安出山,他得知桓温已染重病,便与他巧妙周旋,拖延时间。桓温终于未能加九锡而“抱憾”病死。
  桓温的“尚茶”之风在当时的影响或还可从一位督将的故事来见一斑。桓温部下有位督将因身体虚热,喝上了茶,后来越喝越厉害,经常非得喝上一斛二斗(即十二斗,一斛为十斗)才感到舒服,略减个几升便觉得不满足,以致后来家境贫困。有人问:这是什么病?一位“有识”之士说:这个病叫作“斛茗瘕”。
  这事出于《续搜神记》,实属怪诞、夸张,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21: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子喝茶不认茶
  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远没有受到普遍欢迎,在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心江南地区,虽然早已有栽种茶树的历史,但茶的引人入胜仅限于很少部分人中。这倒并不是人们不知道茶,实在是对茶的苦涩难以忍受。现在尚无法考证那时茶的采制工艺和煎泡手艺,但大致可以肯定,其工艺和手艺尚未达到能让人普遍接受的境地。
  然而,此时的茶在山林寺观中却显示了不同寻常的美感来。
  记述南朝刘宋史实的《宋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孝武帝时,新安王刘子鸾和他的哥哥豫章王刘子尚,一起前往八公山(今安徽寿县城北)访昙济道人。昙济以茶相待,两位王子饮后啧啧称奇,但他们不相信这就是茶,刘子尚说:“这真是甘露啊,岂能说是茶!”
  这两位王子也曾饮过茶,但其茶苦口不堪。现在八公山上昙济之茶美如甘露,反而不相信这也是茶。可见当时好茶难见,佳茗难求,这从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为什么茶事不见繁荣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21: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褒《僮约》武阳买茶
  茶为贡品、为祭品,已知在周武王伐纣时、或者在先秦时就已出现。而茶作为商品,则现在知道要在西汉时才出现。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里,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氏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髯奴,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替他跑腿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暧昧关系,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夫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得悉此事后,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
  便了跟了王褒,极不情愿,可也无可奈何,但他还是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应该向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要不然我可不干。”
  王褒这人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贴贴,便信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契约上繁重的活儿使便了难以负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说,如是照此干活,恐怕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这篇《僮约》从文辞的语气看来,不过是作者的消遣之作,文中不乏揶揄、幽默之句。但王褒就在这不经意中,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僮约》中有两处提到茶,即“脍鱼炰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
  对〓《华阳国志·蜀志》“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的记载,则可知王褒为什么要便了去武阳买茶。
  从茶史研究而言,茶叶能够成为商品上市买卖,说明当时饮茶至少已开始在中产阶层流行,足见西汉时饮茶已相当盛行。
  在此还有必要赘述一点,美国茶学权威威廉·乌克斯在其《茶叶全书》中说:“5世纪时,茶叶渐为商品”,“6世纪末,茶叶由药用转为饮品。”他如果看到王褒的这篇《僮约》,恐怕不会说如此武断的话,因为《僮约》提到“武阳买茶”这件涉及商品茶的事实的确切时间是公元前5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比《茶叶全书》所谓的5世纪要提前五个世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21: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徽宗以茶宴群臣
  茶屡屡作为赏赐之物,这是宋代君臣关系中的特有现象。不但赐给近臣(如宋仁宗赐小龙团予欧阳修),而且恩泽颇有好感的地方官。《宋史·苏轼传》记载说,元祐初,苏轼第二次知杭州时,高太后因为对他有所好感,遣内侍赐以龙茶和银盒,慰劳甚厚。
  宋人笔记《随手杂录》中也记载说,苏轼知杭州时,有一天朝中一位使者突然来杭,悄悄对苏轼说:“我离开京师前向官家(即皇上,此为宋哲宗)辞行,官家说:'你向娘娘(此指高太后)辞行后再来我处。'我辞了太后再回到官家这里,官家带我到一个柜子旁,从柜里取出一包东西,悄悄对我说:'把这个赐予苏轼,不得让任何人知道'。”说着,使者取出那包东西。苏轼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斤茶,封口题字都是御笔。
  但到宋徽宗时,赐茶的形式一变而以茶宴飨臣,在内涵上显得更为丰富,也更为奢靡。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35年),是北宋第八代皇帝,宋哲宗赵煦之弟。他在政治上腐败无能,生活上荒淫腐朽,最后成了亡国之君。但他在文化和艺术上却有多方面的成就,能书善画,书法上独辟一体称“瘦金体”,音乐、诗词俱通。
  赵佶对茶艺也颇为精通,以皇帝之尊,写了《茶论》二十篇,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写于大观年间)。御笔撰茶著,这在历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
  当时,制茶之艺日精,斗茶之风日盛,分茶之戏日巧。北宋陶穀《荈茗录》记载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匙),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宋徽宗这位皇帝,居然也擅这种分茶之道。
  徽宗权臣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说,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延臣赐宴,表演分茶之事。先是,徽宗令近侍取来釉色青黑、饰有银光细纹状如兔毫的建窑贡瓷“兔毫盏”,然后亲自注汤击拂。一会儿,汤花浮于盏面,呈疏星淡月之状,极富悠雅清丽之韵。接着,徽宗非常得意地分给诸臣,对他们说:“这是我亲手施予的茶。”诸臣接过御茶品饮,一一顿首谢恩。
  皇帝设茶宴赐待群臣,后来在清代乾隆年间还每年例行一次。每年到了上元节后三日,皇上便钦点王公大臣中能歌善舞者,曲宴于重华宫内,演戏赐茶,赋诗联句。有时还专设茶宴,款待外国使节,以示国粹。
  宋徽宗沉湎百艺,政治昏庸,最终导致灭国之灾。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人攻破,徽宗与其子钦宗俱被俘,押解北上。八年后,徽宗死于金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华夷花木考》中记有一则宋徽宗被押送金国时的奇遇故事:
  徽宗和钦宗在北上路途中经过一座寺庙,两人进庙一看,只有两尊巨大的金刚石像和石盂、香炉而已,别无供器。忽有一位胡僧从内出来,揖拜,问:“你们从哪来?”两人说:“打南边过来。”胡僧便叫童子点茶给客人。那茶非常香美,两人喝了还想喝,再欲索饮时,胡僧与童子已往堂后而去了。过了好一阵子,仍不见胡僧他们出来,两人便入内相寻。但里面寂然空舍,只有竹林间一小室,里边有一尊胡僧石像,一旁侍立着二童子的石像。两人仔细辨认,俨然就是刚才献茶的人。
  北宋亡于金人,却以胡僧为二帝献茶,这则故事或许就是对宋徽宗在茶事上铺张奢靡、过于沉湎的一种讥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21: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羽分辨南零水

  茶税之法在唐德宗时的出现,标志着饮茶之风已真正广为播扬。而在此同时出现的一人一书,也同样成为饮茶盛行天下的一个标志。这就是陆羽及其《茶经》。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有关陆羽的身世,据《新唐书》、《文苑英华》、《唐才子传》等文献的记载,陆羽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当地的一个湖水边拾得。积公以《周易》自筮为这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这一卦辞给他定姓为“陆”,名“羽”字“鸿渐”。
  天宝十一年(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这年,陆羽和他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两年后,陆羽出游巴山峡川,考察茶事,一路上逢山采茶,遇泉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乾元元年(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上元元年(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属浙江湖州),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独行山野,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广德二年(764年),陆羽完成了《茶经》初稿,世人竞相传抄。大历十年(775年),陆羽根据参与湖州刺史颜真卿编篡规模宏大的《韵海镜源》一书时掌握的新资料,对《茶经》作了修订,并于建中元年(780年)正式付梓出版。三年后,唐德宗李适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茶税之法。
  晚唐曾任衢州刺史的赵璘,其外祖父与陆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话录》中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
  陆羽嗜茶,更讲究煎茶之水,这可以从元和九年(814年)考取进士第一的张又新之作《煎茶水记》中得知。
  《煎茶水记》引述了一位“楚僧”的《煮茶记》记载的故事说,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在赴任路过扬州时,偶尔与陆羽相逢。李季卿因倾慕陆羽已久,一朝相逢,倍感欣喜,便邀陆羽一起到扬子驿吃饭。
  席间,李季卿说:“陆君善茶,已是天下闻名:这扬子江的南零水也为天下第一名水,今天"二妙"相聚,可谓千载难逢,岂能虚度!”于是,命随军中一位可信之士带瓶坐船去取南零之水。陆羽则备好煎茶器具等候水至。
  过了一阵子,那人取水来后,陆羽马上用勺取水,但看了一下后用勺扬了扬水说:“这水江是江水,却不是南零之水,应该是临岸的江水。”
  那人答道:“这是我划船取来的水,有一百多人看见我取水了,怎敢说谎?”
  陆羽没接话,默默地将瓶水倒出,至一半时忽然停住,又用勺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
  那人闻声大为惊骇,低下头说:“其实我的确是取了南零的水,可船回岸边时摇晃得厉害,瓶里的水洒了一半,我怕您嫌水少,于是就在江岸边将水盛满。处士您的鉴别力真神了!”
  李季卿和宾从数十人听罢都大为骇愕。
  这则故事也让今人吃惊,这种鉴别力确实到了神奇的境地。我们姑且不论其真假,哪怕是非科学性的,但此事却充分说明在茶的品饮中,择水、鉴水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把陆羽视为茶神,当作茶博士来崇拜的这一事实。
  《新唐书·陆羽传》也记载此事,说李季卿见陆羽时,“羽衣野服(不合礼节场所的粗衣),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21: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肃谬论“酪奴”
  茶在南方名声不振,竟被人称之为“水厄”,在北方就更是为人所耻,打个比方,与那些北方人喜好的食品奶酪摆在一起,茶充其量只算得上是个奴婢。这就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在中国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地位。
  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南齐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肃字恭懿,是雍州刺史王奂之子,赡学多通,才辞美茂,任秘书丞之职。太和十八年(494年),王肃因父兄被齐武帝所杀而投奔北魏。
  王肃原在南齐时便极好喝茶,投靠北魏后,饮食上初时仍习惯于喝茶,吃饭菜偏爱鲫鱼羹,对羊肉和奶酪之物碰也不碰。他因善饮,据说一次能喝茶一斗,所以洛阳(北魏之都)人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漏卮”,意谓这张嘴好像破漏的杯子,喝了还要喝,老添不满,永无厌足。
  几年以后,王肃对羊肉、奶酪之类已能接受。有一次,他在宫里用餐,居然吃了很多的羊肉和酪粥。魏孝文帝元宏见状甚感奇怪,于是问他说:“以你汉人的口味比较,羊肉和鲫鱼羹,茶和奶酪,究竟哪个味道好?”
  王肃的回答很不一般,他说:“羊是陆产之物中味道最鲜美的,鱼则是水产中的第一美味,两者各有至味,都可称得上是佳肴珍馐。如一定要比一下,那只能说羊肉好比是齐鲁这样的大邦,鱼则是像邾莒之类的小国。这里只有茶是最不中用的东西,它最多只能给奶酪当个奴仆。”王肃这番“精彩”的奇谈怪论引得孝文帝哈哈大笑。当时在一旁的彭城王元勰对王肃说:“你不怎么看重'齐鲁大邦',而偏爱于'邾莒小国',这是为什么?”王肃仿佛乡情难忘似的说:“这是我们家乡最好的东西,我不得不偏好啊。”元勰又对他说:“那么你明天到我府上来,我专门为你摆一'邾莒之食',还有'酪奴'。”“酪奴”作为茶的一个别称,因此而传开了。王肃如此这般地贬茶,在当时曾产生了极恶劣的影响。孝文帝是一个较为开明的皇帝,尤其心仪汉民族文化,如改原来的姓氏拓跋为汉姓元,请汉人做官,与汉人通婚等等。当时朝廷大臣中已有不少汉人,为了照顾像王肃这种喜好饮茶的人的习惯,朝中宴会上都设有茶水。但是因为有“酪奴”之比,居然所有的人都视茶为耻,决不再喝,只有一些新近从江南投奔来的人因不知此典才好饮茶。当时有位叫刘缟的朝臣钦慕于王肃的好饮之风,也专门研究起喝茶来。元勰知道后,对他好好冷嘲热讽了一番,说:“你不去仰慕席设八珍的王侯之风,而去追求奴才下人的'水厄'之事,太没出息了!古时候海上有逐臭的蠢夫,村里有学颦的丑妇,而现在你就是这种人。”把刘缟说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极为尴尬。
  “水厄”一典出自东晋王濛,北方人原是不知道的,但因为元勰家中有来自江南的奴仆,所以他倒知晓这一典故。但奇怪的是南朝一些皇亲权贵者对此却毫无所知,以致闹出笑话来。如梁武帝之子西丰侯萧正德投奔北魏后,有一次宗室元メ打算以茶招待他,先问他道:“卿于'水厄'多少?”意谓你的茶量怎么样。却不料这萧正德肚中原来没一点学问,答非所问说:“下官虽出生于水乡之地,但从来没有在水上碰到什么灾难厄运。”元メ和满座宾客闻言皆为捧腹。
  王濛嗜茶而被人称为“水厄”,王肃嗜茶又自贬茶为“酪奴”,可见其时无论南方、北方,茶之境地“苦”不堪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21: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则天茶喻祸福

  饮茶之风盛于唐代。传世的一幅唐代名画《唐后从行图》(张萱作)中,在雍容华贵的武则天被前呼后拥的出行场面里,画家“安排”了一个手捧茶托的侍女跟从在后。在宫廷里帝后的走动已离不开茶,需要有专人司掌茶具,饮茶在当时已成习俗由此可见一斑。武则天(624年-705年),名曌,唐高宗李治皇后,天授元年(690年)代唐称帝,国号周,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是否雅好饮茶,正史无有记载。但据明代屠隆《考槃余事》说,武则天博学有著述之才,但是对茶却生性讨厌,曾诋毁说:“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害斯大。获益则收功茶力,贻患则不为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从茶在短时间内对调理人体有益和长期饮茶可能导致耗损体质出发,来比喻福易见而祸难见,茶已不再停留在品饮的层次,而成为像武则天这样的帝王者在政治上的鉴戒。在此须说明的一点是,北宋赵令畤《侯鲭录》也记有类似的言论,“作者”却是唐右补阙綦毋焽,而非武则天,说他也是博学有著述之才,因不喜欢饮茶而曾著有《伐茶饮序》,说“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耗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患则不咎茶灾。岂非为福近易知,为祸远难见欤。”
  两段记载意思完全相同,文字小有差异,似《侯鲭录》所载较为确切。但从历史记载来看,武则天确实重视著述,自己著有《垂拱集》、《金轮集》,并召学士撰有《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乐书要录》等十多种著述。而且,所谓“福近易知,祸远难见”,更附合素多智计、明于朝纲、通晓文史、卓有主见的武则天的“口吻”。关于饮茶的利和弊,唐以后有多人论及,如苏东坡的《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耳,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不知,且若能坚齿、消蠹。”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也有同样的论说:“人固不可一日无茶,然或有忌而不饮,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顿去,而脾胃自清。”明代顾元庆在《茶谱》中引《梦余录》的一段话对苏东坡的“损人不少”一说反驳道:“东坡以茶性寒,故平生不饮,惟饮后浓茶涤齿而已。然大中三年(849年),东都(今洛阳)一僧一百三十岁,(唐)宣宗问服何药?云:性唯好茶。……以坡言之,必损寿,反得长年,则又何也?”从现代科学而言,饮茶利多弊少是毫无疑问的。
  武则天在论饮茶的利弊时,显而易见认为弊大于利,这是她的局限之处。但从饮茶利弊之论引申到对祸福隐显的理解,这却是她的过人之处,让人领略到一个政治家的思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21: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惟俨“点茶与这僧”
  此风一开,那些文化修养高的僧人便从饮茶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选茶、鉴水、煮茶的技艺,又讲究饮茶的方法和环境,逐步形成“茶艺”或“茶道”。于是茶从物质转变为精神,成为一种文化艺术和一种思想修养。
  南宋有位高僧叫普济(1179年-1253年),俗姓张,字大川,浙江奉化人,他编撰了一部以记述禅师法语为主的重要典籍《五灯会元》(“五灯”指《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中国禅语精华大半载于其中。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关茶的禅机禅趣。
  据《五灯会元》卷五记载说,唐朝有位和尚从江西赶到湖南澧州(今湖南澧县)拜谒惟俨禅师。惟俨打量了他一番后问道;“从哪里来?”
  和尚即答道:“从江西来。”
  惟俨闻声用拄杖敲了三下禅座。
  和尚见状仿佛明白什么似地说:“我大概知道了去向。”
  惟俨抛下拄杖,看这和尚怎么说。
  和尚无言以对,傻在那里。
  惟俨回头召唤侍从说:“给这位客人点茶(泡杯茶),他赶了很多路走累了。”
  禅师对话讲究禅机,“从哪里来”即是富有深刻禅意的问语。这位和尚不明禅语锋锋,木木讷讷直问直答,惟俨以拄杖敲禅座提示,他仍答非所问,惟俨只好让他在茶中自己去醒悟了。这和尚如果真的以茶解乏,那就辜负了惟俨最后的“挽救”了。
  惟俨禅师(751年-834年),俗姓韩,绛州(今山西新绛)人。他十七岁出家,先后参礼石头希迁禅师和马祖道一禅师,悟法之后往澧州药山,法席很盛。当时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文学家、哲学家李翱非常仰慕他,入山拜谒请教后,作《复性书》,把禅教义理融入儒学之中,开宋明理学的先声。惟俨圆寂后,唐文宗谥号弘道大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6 22: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德宗始创茶税
  饮茶在盛唐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当时除了四川地区和江南地区茶风日盛外,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也是盛行饮茶,大凡交通沿线,随处都有茶摊、茶铺、不分道俗,投钱可饮,十分方便。江南各地的茶则源源北上,舟车相继,所在山积。不只江南和江北产茶,中原地区以至黄河之北也出产名茶了。
  这时,有一位皇帝在大臣们的议论中,看到了茶已与盐、铁一样为百姓日常所需,有利可图,便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茶税征收。这位皇帝就是唐德宗李适。
  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是唐朝第十代皇帝。大历十四年(779)唐代宗李豫死,李适即位。在即位之初,唐德宗就颇思励精图治。当时安史之乱平定后不久,天下依然纷乱,朝廷势弱。为了改变这一局势,必须强兵强政,加强中央集权。唐德宗宣布废除租庸调制及一切苛杂,实行两税法,按户等征居人之税,按土地征田亩之税,每年夏秋两征。这一新税制适应了土地集中、贫富不均的情况,具有进步意义。
  建中四年(783年),户部侍郎赵赞敏锐地看到,饮茶的风气已在百姓中普遍形成,便向德宗提议征收茶税,十税其一。德宗很快就采纳了这一建议,于这年开始对茶叶征税,由负责对盐铁征税的盐铁转运使主管茶务。当时除茶之外,还有漆、竹、木等也被列为征税对象。茶税之法从此被建立起来,以后历朝历代多有修订,逐渐完善。
  唐德宗开始征收茶税后的次年,由于改元为兴元(784年),大赦天下,大摆“阔气”,干脆把新开不久的茶税也免了。直到九年以后的贞元九年(793年)才恢复了茶税的征收,在产茶的州县和茶山外商人所经要路设置税场,每年即得钱四十万贯,茶税一举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
  唐德宗茶税一征,财源滚滚,却不知有人因此付出了生命。当时的益昌(今四川昭化)令叫何易于,开征茶税的诏令下达后,使他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因为益昌是个穷困之地,不征茶税这里的百姓已不太活得下去,若要再强征什么茶税,百姓必定是死路一条。何易于对这首诏令审视再三,便叫一小吏把诏令搁置一边,不征茶税。但他们非常清楚,违拒诏令,这是要杀头的罪!
  小吏思虑再三说:“如果我来顶罪被杀头后,你能否免除被流放之罪?”
  何易于却说:“我既然不以保全自身一命来移害于百姓们,也决不会让你们来为我替罪。”言罢,他做出了令人决不可想象的举动:自焚。
  何易于死后,其上司因平时对他颇为赏识,也就没有再上本参劾他。
  这是由茶税之法引出的第一个死难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5-4-30 16: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