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细雨如丝

茶的趣闻z

[复制链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0 14: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欧阳修珍藏“小龙团”
  蔡襄所造的小龙团茶不仅是制作精细,品质优异,更难得的是这种茶产量极少,第一年只造出十斤,主要是进贡给皇上享用,朝野臣民罕得其茶。小龙团茶当时估价为每斤黄金二两。可是在朝的高官权贵却说,黄金易得,而其茶不可得。
  当时的仁宗皇帝赵祯对小龙团茶也极为珍爱,虽宰相之臣也不曾轻易赏赐,只有在每年的南郊祭天地的大礼中,中书省和枢密院两府中各有四位大臣,才共赐一饼。八个人一饼茶,只好一分为八,每人一份。蔡襄造小龙团以十饼为一斤(十六两),也即一饼只有一两六钱,而一两六钱的茶还要再分作八份,每份就仅有二钱重了。赏茶尤如秤金,好是可怜!八个人将这一点点黄金般的茶带回家后,还不舍得品饮,都当作传家之宝珍藏着,偶尔有贵客佳宾临门,仅拿出观赏一阵子,便算是极大的礼遇了。
  但在有幸得到小龙团茶赏赐的大臣中,欧阳修算是一个更幸运的人,因为他得到的赏赐是完完整整的一饼小龙团茶。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非常爱茶,与茶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和蔡襄督造建溪小龙团贡茶一样,他在出任扬州知府期间,曾负责督造扬州贡茶。另外,他还有一首著名的《双井茶》诗,对产于分宁(今江西修水)的双井贡茶赋予了热情赞美。但最让他欣喜的却是宋仁宗赐给他一饼小龙团贡茶。
  欧阳修在为蔡襄所撰《龙茶录》写的《后序》中叙说了当时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八位大臣才分赏到一饼小龙团茶,但在嘉祐七年(1062年),这种茶的产量已有所增加,所以两府中这年获得赏赐的八人才得以人茶一饼,而欧阳修恰巧成为这八人中的一员。
  欧阳修以谏官之职入朝供奉,到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凡历二十余年,方才获得一饼小龙团茶,企盼已久,一朝见赐,令他百感交集,在家中时常拿茶观赏,而每一次捧玩,都令他涕泣不已。
  得到这次令人激动的赐茶是在嘉祐七年(1062年),而写这篇《后序》时已是治平元年(1064年),可见欧阳修珍藏这饼小龙团茶已有两年。
  宋人唐庚后来对欧阳修的珍藏小龙团茶之举不以为然,批评说:“无论什么茶,最重要的是讲究新。现在一藏就是几年,还有什么可值得品味的?”其实,这种批评是有失公允的,欧阳修鞠躬尽瘁二十余年,方有贡茶一饼之赐,这茶对他而言,绝非只是口腹之事,而是其一生忠君爱国、任劳任怨的品味,是以他见茶如见一生,惟有涕泣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0 14: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御题“碧螺春”
  明清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由鼎盛而走向终极的阶段。这期间,由于清代几位皇帝对茶文化的推崇,使得团茶、饼茶逐渐边茶化,末茶几近衰落,而叶茶和芽茶开始成为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导方向。
  清代康熙帝对“碧螺春”的题名,可以说是品味叶茶和芽茶成为世风时尚的一个标志。
  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陈康祺《郎潜纪闻》和《清朝野史大观》等书的有关记载说,“碧螺春”原是一种野生茶,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东山的碧螺峰石壁缝隙间,此茶清香幽幽,飘忽不散,时浓时淡,若有若无,于是,当地茶人用吴语惊呼道:“吓煞人香!”于是,“吓煞人香”又成了这种茶的土名。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南巡到洞庭东山,江苏巡抚宋荦派人购置了当地制茶名手朱正元精制的品质最好的“吓煞人香”进奉皇上。康熙皇帝品尝后,顿觉清香醇甜直透肺腑,好茶!但一听说这茶名叫“吓煞人香”,又觉粗俗不雅,于是很想给它重新取个名。
  取个什么名字?
  在文化上早已被“汉化”了的康熙皇帝非常熟悉古代的一些咏茶诗词,如苏轼曾说:“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试焙新茶诗》),又如李清照说:“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小重山》)。“武林春”也好,“一瓯春”也好,都是指代茶叶。
  于是,康熙皇帝根据此茶色泽澄绿如碧,外形蜷曲如螺,恰好又在春天采制于碧螺峰上,欣然将它题之为“碧螺春”。
  这一改,确实富有诗意,文雅得多,也贴切得多。“碧螺春”从此成为贡茶,当地官吏每年必采办朝贡进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0 14: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荷露煮香茗
  无论是同宋徽宗、康熙帝等帝王相比,还是同陆羽、蔡襄等茶人相比,乾隆皇帝的嗜茶铁闻趣事要多得多。
  乾隆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八十四岁的乾隆帝决定次年让位给十五子颙琰(即后来的嘉庆)。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也!”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卒时享年八十八岁,如此高寿与嗜茶养性不无关系。
  乾隆帝秉承乃祖康熙帝的爱好,经常游巡江南,既是为了威慑南方,加强统治,也是为了游山玩水。其间,他于茶事留下了至今让人传说的许多佳话。他在杭州品尝了“龙井茶”后,一时高兴,敕封了当地龙井胡公庙旁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要求年年贡奉。在湖南品尝到洞庭湖名茶“君山银针”后,即御封贡茶,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在福建崇安品尝乌龙茶“大红袍”,初嫌其名不雅,知其由来后欣然为之题匾。在福建安溪品尝乌龙茶后,又御题赐名为“铁观音”。这些名茶至今名声响亮,香播遐迩,而且今人还每每端出乾隆故事,以助畅销。
  此外,至今广泛流传的一种茶礼,即主人敬茶或给茶杯中续水时,客人以中指和食指在桌上轻轻点几下,以示谢意,相传这也源于乾隆下江南的故事。乾隆帝在苏州时,某日与几位侍从微服私访,行至一茶馆时,他茶瘾大发,也不等茶博士照料,拿起茶壶为自己、也为侍从斟起茶来。侍从见状不知所措,下跪接茶怕暴露了皇上身份,不跪吧又违反了宫中礼节。这时,一位侍从灵机一动,伸出手来弯曲中指和食指,朝皇上轻叩几下,形似双膝下跪,叩谢圣恩。乾隆一见龙颜大悦,轻轻嘉许。这一茶礼从此便逐渐流传起来,至今不废。
  但乾隆帝在许多茶事中,以帝王之尊,至高无上的权力,穷奢极欲,倍求精工,又流于宋徽宗式的奢靡铺张。
  据徐珂《清稗类钞》等文献记载,乾隆帝曾特制了一银斗,专以用来衡量各地泉水的轻重,品较天下名水名泉的优劣。衡量的结果是京师(即北京)玉泉山之水每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伊逊河即古索头河,一名伊松河,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一带)也是每斗重一两,济南的珍珠泉重一两二厘,镇江金山泉重一两三厘,无锡惠山泉和杭州虎跑泉都是重一两四厘,等等。按照水以轻为贵的准则,乾隆帝逐定京师玉泉为第一,并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讲述了这次耗时耗力耗财的品泉过程。
  从此,乾隆帝每次出宫巡游,必随载玉泉水以备需用,而且为了避免因经时稍久,舟车颠簸而使玉泉水色味有变,还研究出一种“以水洗水”的办法。其法是这样的:先将玉泉水储于一个边上刻有分寸的大容器中,记住水的容量刻度,然后再注入其他水搅一下,待水定而污浊之物沉淀以后,再按玉泉水的容量而倒出容器中的上层水,这时取得之水即清澈甘纯的玉泉水,其“原理”是玉泉水较轻,而其他水质重,轻浮重沉,故玉泉水必在上层。这种方法与陆羽分辨南零水其理如出一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而与陆羽辨水相比,乾隆之法又显得笨拙之极。
  乾隆帝有一首《荷露煮茗》诗云:“平湖几里风香荷,荷花叶上露珠多。瓶罍收取供煮茗,山庄韵事真无过。”诗前还有一段小序道:“水以轻为贵。尝制银斗较之,玉泉水重一两,唯塞上伊逊水尚可相埒(相等之义),……轻于玉泉者唯雪水及荷露。”
  雪水据说比玉泉水每斗还轻三厘,但雪水不常有,又非地下所出,所以不是“入品”之水。于是乾隆帝除了玉泉水之外,又常在夏秋之际选取荷露以作烹茶之水。
  《荷露煮茗》写于承德避暑山庄。这是清朝皇帝的行宫,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建筑精巧,规模宏大。乾隆帝每年五月至九十月间,都要来此避暑,处理政务。而此时正是山庄湖区莲荷茂盛的时候,乾隆帝嫔妃相从,坐于"烟波致爽",行于“云山胜地”,赏荷风莲香,品荷露清茗,何等惬意,何等韵事!只苦了仆役们,捧着瓶罍,为他一滴一滴汲取荷叶上的露珠。此茶颇韵,此事极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0 14: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德裕明辨建业水
  陆羽鉴别南零水和谷帘泉的神奇故事在当时即被视为佳话,而且影响甚大,以致于在他之后又出现一位辨水高手,这便是唐代宰相中较著名的李德裕。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宪宗时任宰相之职,封卫国公。他在政治上竭力强化朝廷权威,在抑制不服朝命的落镇割据势力,抵御北方回鹘的扰掠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并于唐武宗时支持了著名的“会昌废佛”行动,遏制了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此外,他还削弱了一度专横跋扈、凶焰日盛的宦官势力。
  史载,李德裕少好学,精通《汉书》及《左氏春秋》,是一个颇有才学的人。而在饮茶一事上,他鉴水的精明程度,似更为突出。五代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记述了李德裕精辨长江水的故事:
  李德裕饮茶对水特别讲究,身在长安京都,却嗜好江南之水。有一天,他的一位好友要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公干,李德裕知道后喜形于色,便对他说:“你哪天回来的时候,请为我取一壶金山(在镇江江边,当时的金山尚在江心)附近的南零水。”
  那人答应而去。至京口数日以后办完事便欲浮江而上,赶回长安。没想到那人兴许事情办得顺当,上船后便开怀畅饮,贪杯而醉,早把宰相所托之事抛于脑后。及至船抵建业(今南京),他才醉梦方醒,猛然想起为宰相取水的事还没办呢!咋办?那人向舱外望去,但见一江春水向东流,自忖此时此地的长江水,要不了多久即是下游方向的金山南零水,又何苦再返舟取水!反正都是一江水,在此灌上一壶得了,只要没人看见,李大人不会知道。于是,他赶忙汲了一壶建业石头城下的江水,返京送给李德裕交差。
  李德裕见水取到,即刻烹茶品茗。谁知他呷了一口,顿露惊讶之色,叹道:“唉!江南的水怎么大不同于往年,其味差多了。”俄顷又说:“这水太像是建业石头城下的江水!”
  那人闻言也吃了一惊,看来在李德裕跟前卖不得“荒秤”,便吐露真相,一再谢罪。
  与陆羽鉴水相似,这则故事也把李德裕说得有点出神入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0 14: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积公必啜渐儿茶
  陆羽辨水如神,而其师积公辨茶也如神。
  积公即当时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陆羽三岁时被遗弃,是他在湖边拾得后抱回养育,并为这孩子取名叫陆羽。
  清代陆廷灿在《续茶经》中引用北宋画家董〓《陆羽点茶图跋》讲述了陆羽与他的恩人和恩师积公之间这样一段故事:
  积公一向嗜茶,但是非渐儿(陆羽字鸿渐)煎奉不喝。陆羽后来离开积公远游江湖多年,这期间,因陆羽不再可能奉茶给他,于是积公就绝茶不喝了。
  唐代宗此时闻积公大师之名,把他召进宫来,还命宫中烹茶好手为其煮茶款待。但积公只小啜一口就不喝了。
  代宗初时还怀疑可能积公自居行家,故作姿态,及命人暗访知悉个中原委后,便设法找到陆羽,把他秘密召入宫中。
  第二天,代宗在赐斋饭与积公时,密令陆羽煎茶相侍。当陆羽煎好的茶端上时,积公顿时喜形于色,双手捧着茶瓯一边细细品赏茶之香之色,一边慢慢啜饮回味,一瓯茶汤竟不知不觉地喝干了。
  代宗大为惊异,问其原因,积公答道:“这茶真像是渐儿所煎的,所以我很高兴地将它都喝了。”代宗由是叹服积公的知茶,命人唤出陆羽和积公相会。
  仔细品味这则故事,你会发现,积公品茶已不是只品茶味,陆羽煎茶分明付之了一种追求或寄托,两人虽未谋面,茶却已使他俩心心相印。这种境界,也许可谓是当时茶道的最高境界。有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积公和陆羽无论谁离开了,剩下的一位便无论如何难入茶的境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0 14: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君谟善别“石岩白”
  唐代陆羽善鉴水,如南零水、谷帘泉等,有籍可案,但如何品鉴名茶,却少有记载。与陆羽相比,蔡襄对茶的研究更注重茶本身,堪称中国第一位品茶师。
  《茶事拾遗》中记载着蔡襄的另一件品鉴茶茗的轶事:
  建安(今福建建瓯)能仁寺院中,有株茶长在石缝中间。这是一株称得上优良品种的茶树,寺内和尚采制了八饼团茶,号称“石岩白”。他们以四饼送给蔡襄,另四饼密遣人到京师汴梁送给一个叫王禹玉的朝臣。
  过了一年多,蔡襄被召回京师任职,闲暇之际便去造访王禹玉。王禹玉见是“茶博士”蔡襄登门,便让人在茶桶中选最好的茶来款待蔡襄。
  这回,蔡襄捧起茶瓯还未尝上一口,便对王禹玉说:“这茶极似能仁寺的'石岩白',您何以也有这茶?”
  王禹玉听了还不相信,叫人拿来茶叶上的签贴,一对照,果然是“石岩白”。见此情形,王禹玉只有钦佩的份了。
  蔡襄在当时称得上是茶学大师,在茶界具有极高的威望,精于论茶的人谁碰到蔡襄都缄口不敢吭声了。
  但有一位女子却不让蔡襄这位须眉。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任杭州知府。在杭期间,他遇到了一位叫周韶的妓女的“挑战”。周韶颇能写诗,又嗜好收藏一些“奇茗”。听说这位蔡知府茶学绝顶,她便倾其所藏,竭其才智,与蔡襄题诗品茗,斗茶争胜。结果令人大为惊异:“君谟屈焉!”
  又据宋人江休复《嘉祐杂志》记载说,蔡襄与苏舜元斗茶,拿出上好之茶,选用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苏舜元的茶劣于蔡襄,但他选用了竹沥水来煎茶,结果出奇兵胜了蔡襄。
  不说强中自有强中手,却可见宋代茶人之多,学问之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0 14: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晋惠帝瓦盂饮茶
  发明了“以茶代酒”的孙皓,在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率吴国臣民向晋朝大军投降。晋武帝司马炎平定吴国,一统南北,结束了鼎足而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国历史。
  但是好景不长,仅过了十年,元康元年(291年),愚笨无能的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黄河南北广大地区即陷入历时十六年之久的战乱,八个司马氏宗室以夺取朝政大权为目的,展开了殊死拼杀,史称“八王之乱”。
  晋惠帝在这场战乱中,自始至终扮演了一个傀儡的角色,先是朝政落在汝南王亮手中,接着大权又旁落于凶狠狡诈的贾后之手。永宁元年(301年),赵王伦起兵杀贾后之后,惠帝即被赶下皇位。后因其他宗室起兵杀死赵王伦,他才得以复位。但后来权柄相继落人齐王冏、长沙王メ、成都王颖手上,其中在太安二年(303年),东海王越率军挟惠帝进攻邺城的成都王颖,结果在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惠帝被俘入邺。接着,成都王颖在其他诸王的联合进攻下战败,挟惠帝逃至洛阳,后又逃到长安,直到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越消灭起兵诸王,独揽大权,惠帝才结束了动荡流亡的生活,回到了洛阳。
  惠帝作为一个傀儡,被诸王玩弄于掌间,以泪洗面,以斥佐饭,并经常随乱军颠沛流离,风餐露宿。他作为九五之尊,感到最愉快的一件事竟是喝到了一碗茶。八王之乱结束后,惠帝回到了洛阳宫里。但他的非人生活却没有结束,大权在东海王越之手,饮食起居,一切都身不由己。
  有天晚上,一位近臣偷偷给他送了一碗茶。盛茶的茶具不是什么金银之器,只是一只瓦盂。但是在黑夜之中,这位皇帝尝到了这碗茶的甘美,他不禁连连叫好。
  这碗茶,远无周武王作为贡品时的声价,近无孙皓“以茶代酒”的佳遇,仅是孤臣无以贡奉、万般无奈之下,聊为君王解渴之用,且盛以瓦盂,进于夜幕,其景悲夫!一段残乱历史的写照,一个困苦帝王的缩影,这是我们今天从这碗茶中所看到的。而惠帝的愚蠢之处是他在这碗茶中感受到的只是“味道好极了”,全不见八王之乱的残酷和自身处境的险恶。果然,这碗茶没有真的给他带来“苦尽甘来”,就在他回洛阳这年,东海王越六亲不认,犯上作乱,将他毒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0 14: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禁私茶朱元璋怒斩驸马
  茶法的推行始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其初衷仅仅是通过对茶叶的征税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到北宋时,茶法日益完备,并建立了茶叶专卖制度。此外,由于宋朝与北方契丹(辽)、西夏的战争不断,而且屡遭败绩,为改变这种积弱之势,宋朝开创了以军事为主要目的的茶马法。
  我国的良种马多产于青海、甘肃、四川和西藏等地区,但是这些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干燥,高寒缺氧,古时并不出产茶叶。而对以牛羊肉为主食的该地区民族来说,茶去腥除腻,帮助消化,是生活的必需品,故藏族有名俗话说:“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明代时大臣王廷相也说:“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开始,推行了茶马法,在四川成都置都大提举茶马司主其政,以官茶换取青藏地区少数民族的马区,以满足国家的军事需求,同时,也以此作为巩固边防、安定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策略。
  明代之初,为了集中力量打击已退守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太祖朱元璋更加重视茶马法,竭力想从中获取更多的马匹用于战争。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确定以陕西、四川茶叶易马,又特设茶马司于秦州(今甘肃天水)、洮州(今甘肃临潭)、河州(今甘肃临夏)、雅州(今四川雅安)等地,专门管理茶马贸易事宜。为了垄断茶马互市,以保证获得大量战马,明廷还严禁对这些地区走私茶叶,定期派遣官员巡查关隘,捕捉私茶,防范极严。
  但是,由于明廷在茶马贸易中对少数民族商人实行“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的政策,压低马价而抬高茶价,马贱而茶贵,使内地商人看到以茶易马的厚利,于是不顾禁令,纷纷偷贩私茶,就连一些边镇官吏和军民也私储良茶以易马。走私茶叶的日益猖獗,使茶马贸易受到很大冲击。官方互市而得到的马匹越来越少,马日贵而茶日贱。
  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对禁止私茶痛下决心,派遣官员每月巡查,调驻军队层层设防,严加把守,同时对偷运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都将处于极刑,禁止私茶的声势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但就在如此“风紧”之时,居然还有顶风作案者,他就是朱元璋的女婿、附马都尉,欧阳伦是朱元璋女儿安庆公主的夫婿。他自恃皇亲国戚,无视法令,多次派家奴去陕西偷运私茶,出境贩卖,牟取暴利。这些家奴也倚势横暴,尤其是一个叫周保的家奴,更是骄横,他到哪里,哪里的官员就得小心侍候,并为其走私茶叶提供便利,否则即遭欧打或凌辱,虽封疆大臣也不敢半点违拗。
  是年四月,欧阳伦瞒着皇帝丈人,命令陕西布政司发文通告所属各府州县,派遣车辆和民工为他前往河州运送私茶。这回又是周保自告奋勇出马押阵,走到哪里,就要哪里的衙门派车,先后征调了几十辆车子,组成了一支车轮滚滚、浩浩荡荡的走私大军。
  但这支大军来到兰县(今甘肃兰州)河桥巡检司的时候,遇上了一桩“小事”。一位巡检司的小吏对他们侍候不周,略有怠慢。于是,手正痒痒的周保上前将他一顿狠揍。
  明目张胆贩运私茶,还向地方官吏施暴,这位小吏实在无法忍受,便向朝廷状告揭露这一违旨不法行为。
  小吏的状纸层层递送,很快就来到了远在南京的朱元璋的御案上。
  朱元璋正在严禁私茶的兴头上,得悉此事,焉能不怒?欧阳伦虽是爱女的丈夫,但从维系法纲出发,他决定严厉裁处,决不宽恕。六月,朱元璋下旨对驸马欧阳伦赐死。同时,陕西布政司的官员对欧阳伦之事明知不报,也一并赐死。周保等几个家奴自然在劫难逃,都被处以死刑。所有茶货全部没官。
  末了,朱元璋觉得这位小吏虽然位卑职微,但却不避权贵,敢于告发,精神殊为可嘉,便特地写了一通敕谕对他嘉褒。
  自古以来,皇帝亲自赐死皇亲国戚本不多见,而处死购卖私茶的驸马,这算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后来到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才减贩运私茶之罪,止于充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主题

3528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9180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0 14: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论以雪水煎茶
  雪液清甘涨井泉 自携茶灶自烹煎
  陆羽以其数十年的品泉经验,在其所著《茶经》“五之煮”和“六之饮”两章里都把饮茶对水品的选择,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强调烹茶选水时“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后又著水品篇《煮茶记》所列天下名泉佳水二十品。陆羽品鉴天下名泉,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又一大贡献,对后世茶事活动产生过很大影响。但陆羽的《煮茶记》(今已失传,仅见诸于唐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载)在对天下名泉佳水的次第排列中,将雪水排在二十品之末,似有欠公允之处。这正如张又新在《煎茶水记》所云:“夫显理见物,今之人不迨于古人。盖有古人未知而今人能知之者。”神州疆土广袤,天下之大,古人之足岂能尽涉?尽管陆羽一生足迹遍布巴山蜀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但却未到过(严冬)银装世界的北国,未领略过那冰雪之风韵,当然也未尝过北方以雪水煎茶之甘芳了。
  在陆羽之后,唐宋以来的品泉者认为以雪水烹茗是高人雅事,在诗词中每有咏赞以雪水煎茶的诗句。如白居易《晓起》有:“融雪煎茗茶,调酥煮乳糜。”唐陆龟蒙与皮日休唱和咏茶诗有:“闲来松间坐,看煎松上雪。”宋陆游《雪后煎茶》有:“雪夜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自烹煎。”从这几首咏茶诗中可以领略到古代的高人雅士那种赏雪景、煎雪茶之斯情斯景是何等美妙。他们是在那漫天飞舞的大雪之后,来到松林之间,或山泉之畔,燃风炉,烹新雪,煮香茗;或即兴低吟,或和诗高唱,细细品尝,领略那大自然赐予的凛冽甘芳。
  古人品泉素以“轻、清、甘、洁为美。清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熊明遇《罗岕茶记》)。而诗中所言古人烹茶之雪是取之青松之端,山泉之上,飞尘罕到,绝无污染,自然是可以达到“轻、清、甘、洁”之标准了。
  也许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尽管雪水清洁甘芳,可以同天下名泉媲美吗?何以说陆羽将雪水排在第二十品之末是有欠公允呢?清乾隆皇帝是一位嗜茶者,他活了八十八岁,是清代帝君中长寿者,据说,那是得益于茶。他一生酷爱饮茶,特别是晚年更是嗜茶如命。他八十五岁快退位时,有位老太医官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而这位将要当太上皇的盛世之君却幽默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他一生尝遍天下名茶,也品鉴过许多天下名泉,并有独到的品鉴方法。对水质的清、轻、甘、洁都作出全面的比较,并以特制的银斗来衡量各地泉水,除清、甘、洁三项之外,以其轻者为上。他在钦定北京玉泉山玉泉为“天下第一泉”之后说:“然则,更无轻于玉泉者?曰:有!乃雪水也;尝收积素而烹之,轻于玉泉斗轻三厘。雪水不可恒得。”这说明,以乾隆品泉实践及其衡量标准,以雪水烹茶,甚至胜于“天下第一泉”玉泉之水,更胜于被唐陆羽、刘伯刍评“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石泉水(乾隆皇帝评其为“天下第三泉”)了。这至少说明不应把雪水列在天下名泉佳水之末等。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不以其时间、空间、地点及其具体条件为转移。试想古代的神州大地人口稀少,(如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为例,当时全国人口,尚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只有10275万人)地下资源特别是能源远未开发,先民们居住的生活环境,尤其土地广阔的北方,不知要比现在好多少倍。古时的隆冬季节漫天大雪下过,就如唐柳宗元在《独钓》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如在这般的银装玉琢世界,品泉者“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冬雪即景诗》)当今的广大饮茶者及茶艺学者,是赞同以雪水烹茶的。也许会赞成将古代雪水品位晋升在名泉之前列。
  在探讨古人以雪水煎茶时,研究“红楼”茶事的学者,对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妙玉用在地下珍藏了五年的、取自梅花上的雪水煎茶待客,是否还能那样清淳提出了质疑。
  黛玉、宝钗、宝玉、妙玉四人,在栊翠庵妙玉静室中“吃体己茶”时,妙玉在回答黛玉询问时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了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
  如果仍将雪水列在名泉、江、井水之末,又在地下埋了五年,就一般推论,自然是不合清洁甘美之标准了。问题是陈年之雪水是否就不清淳?其实不然。何以见得陈年雪水还能那样清淳呢?有诗为证:绝胜江心水,飞花注满瓯;纤芽排夜试,古瓮隔年留。
  这是在清光绪年间曾任四川盐茶道,精于品茗韵事的吴珩(字佩之,号我鸥。浙江仁和人。道光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所作《雪夜煎茶》。诗人描写每逢严冬大雪之时,他直接接取漫天琼花入瓮,然后,像以古窖保存佳酿美酒一样,封闭起来,当来年再逢大雪之夜,打开“古瓮隔年留”的玉液般的雪水,“纤芽排夜试”,品茗赏雪,陶然自得。这首诗至少说明,以古瓮隔年留的雪水煎茶,是胜过被品泉者推崇的“扬子江心水”的。而妙玉是从凌寒开的梅花上扫取的晶莹积素,这就更自清甘洁美一筹,再加之妙玉是寺庵中清修之人,则更精于养水品茗之道,如有养水秘法,以珍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液来煎茶,也许真如书中宝玉吃了妙玉所煎之茶果觉轻醇无比甘芳异常呢?
  但凡世间显理见物,就以认识论而言,一般是今人胜于古人;然则亦往往有古人知之,而今人未能知之者。本文拟以一副蕴含认识论哲理的联语作结,这也许是会为人们在探讨栊翠庵品茶时,妙玉用珍藏了五年的雪液煎茶,是否合乎水品清洁标准?留下一道供读者思考之题:境自远尘皆入泳,物含妙理总堪寻。
  这是清乾隆皇帝为颐和园宝云阁前牌坊所题之楹联。宝云阁在万寿山佛香阁西南,俗名又称之为铜亭、铜殿。这副楹联的主旨是:大自然界万千事物所蕴含的哲理,是奥妙异常的,只要悉心研究,总是可以探寻得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8

主题

2021

回帖

1万

积分

巡抚

积分
11432
发表于 2006-12-10 20: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雅唐艺术网

GMT+8, 2025-4-30 16: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