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七)两宋、辽、金、西夏时期的舞蹈

时间:2008-06-17 17:27:21 来源:网络 点击:0

第二节 宫廷“队舞”和表现人物故事的歌舞

宋 代队舞是在隋唐燕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就有《菩萨蛮队舞》、《叹百年队舞》等。队舞是指多人的群舞,王建宫词说:“春设殿前多队舞。”宋宫廷的队舞起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继承,也有很大的发展,并已自成体系。据《宋史·乐志》的记载,宋代队舞规模相当大,有小儿队舞,由72人表演;还有女弟子(女演 员)队舞,由153人表演。

小儿队有《柘枝队》、《剑器队》、《婆罗门队》、《醉胡腾队》、《诨臣万岁乐队》、《儿童感圣乐队》、《玉兔浑脱队》、《异域朝天队》、《儿童解红队》、《射雕回鹘队》等十队。

女弟子队有《菩萨蛮队》、《感化乐队》、《抛球乐队》、《佳人剪牡丹队》、《菩萨献香花队》、《采云仙队》、《打球乐队》等十队。

宋代队舞体制逐渐完善,形成了一种表演的新程式。表演时,一般前面有引舞的竹竿子念“致语”(朗诵开场白),竹竿子相当于今天的节目主持人,他手里拿着“ 竹竿拂子”,所以叫“竹竿子”。引队舞上场叫“勾队”,演出完了“竹竿子”招呼队舞退场叫“遣队”或“放队”。舞蹈和歌曲、器乐交替运用,歌舞、朗诵、表 演密切结合。音乐采用大曲,它的曲体结构分为三大段,即“散序”“中序”和“破”,演出的时候,唱歌和舞蹈,都从“中序”开始。进入“破”段之后,节奏加 快。“破”是破碎的意思,指的是急促的节拍,唐代大曲和宋代大曲不全相同,但相差不太大(见阴法鲁先生《唐代舞蹈》序言)。唐大曲长到几十段,宋采用一部 分称为“摘遍”,短小一些,有的从“入破”以下截用,叫“曲破”,宋代《剑舞》中就有几段“剑器曲破”。

再有如《佳人剪牡丹》队舞,据朝鲜《进馔仪轨》(朝鲜李朝李熙时代仪轨厅刻印的稀见的珍贵书籍,其中保存了我国古代传去的舞蹈,特别是宋代的舞蹈)记载,这也是个很优美的舞蹈。该舞由十二个舞者表演,其中六人拿着花,围成圆圈,中间有一牡丹花橂,舞者围绕着花橂进退旋转而舞。分开来只见朵朵牡丹,含苞待 放,聚拢来又是大朵盛开的牡丹,灿烂夺目。

作于北宋时期的《舞伎图卷》(又称《演习图》)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宫廷演出的情况,其中两名小女孩戴平翅纱帽,簪花,正准备出场,小条案上一妇女敲方响,一妇女敲小扁鼓,一妇女正为小女孩整理服装,最后面是一怀抱琵琶的男子。

建于北宋时期的开封铁塔上有一幅舞蹈图,其中,五位舞伎均面带笑容,身披彩带,中间舞伎合掌,以她为中心第四人点右脚尖,头向左倾,两手一上一下,忸怩作 态,与第二人头向左倾相对称,颇似“队舞”的“花心”(五人中立者)出舞。河北正定大佛寺的砖雕莲座舞伎,从头饰到坐势都是宫廷舞的写照。

宋代队舞逐渐有情节化的趋势,出现了表演人物故事的队舞,这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杨荫浏先生认为:“我国歌舞剧,在宋代已经形成独立的体系。”(《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这是有根据的。现在分别介绍如下:

《剑舞》这个节目,前后表演了两个故事。前一段是表现“鸿门宴”中的故事:正当项庄以舞剑为名,想刺死刘邦的时候,项伯起舞掩护刘邦。后一段表演唐代故 事,舞者扮公孙大娘,舞《剑器曲破》,另外两个人着唐装,一个是有名的草书家张旭,他看了公孙大娘的舞而草书大进;一个是诗圣杜甫,他幼年看过公孙大娘的 《剑器舞》,又在晚年见到公孙大娘的徒弟李十二娘舞,遂不胜感慨,写了著名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再有勾《南吕薄媚》(据洪适《盘州乐章》,勾即表演),是描写贫士郑六和狐仙任氏的爱情故事(《太平广记》卷四五二《任氏传》)。勾《降黄龙》,演的是唐 代锦城(今四川成都)善舞柘枝的官伎灼灼和裴质的恋爱故事(《盘州乐章》及明陈继儒《珍珠船》)。大曲歌舞表演的大多是唐宋最流行的故事。关汉卿《金线 池》杂剧中正旦唱:“郑六遇妖狐,崔韬逢雌虎,大曲内尽是寒儒。”这些故事反映出当时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比唐代歌舞戏《兰陵王》、《踏摇娘》、《拨头》,在情节上更加复杂,反映社会的面更广阔了。

宋代宫廷燕乐的形式不但传到了元代的宫廷,同时还流传保留在民间,称“队戏”。最近山西发现的《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明万历二年手抄本)记录了 两宋四十大曲、曲破、宋词曲等,也用竹竿子念“致语”“口号”,有“勾队”“放队”,仿宋宫廷大宴献酒礼仪,也用7盏酒敬神。开列的“队戏”名目共124 种,宋代舞有《钟馗显圣》、《五鬼戏胖(判)》等,队舞在宋以后,把宫廷歌舞、故事歌舞、民间歌舞熔于一炉,使宋代径渭分明的“队舞”和“舞队”合流。

文人士大夫间歌舞仍极盛行,士大夫家宴及歌亭妓馆也以歌舞侑酒,这在宋词中有生动的描绘,如刘子莹《汴京记事六首》之五:

“梨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

记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又如晏几道《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山西平定姜家沟村出土的宋墓壁画,描绘这样的情景:青色帏帐前七名女子为中间二女童舞蹈伴奏,二女童双手搅袖举于头侧,相向而舞,似为士大夫家伎的舞蹈。

敦煌壁画宋61窟中的作品即对小酒馆中以舞侑酒的情景作了生动的反映:在一个小酒馆中,士大夫正在弹唱饮酒,馆外一男子戴幞头,吸左腿,左袖举起,一顺边 动作正在起舞,动作已戏曲化。同窟“五欲娱乐”独舞,女伎头梳双鬟望仙髻,面贴花子,着方领长袖衫,喇叭裤,云头履,正屈缩两臂甩袖起舞。反映了歌馆酒亭 或士大夫家宴中,笙歌屡奏,翩跹不绝的盛况。宋代舞伎姿容艳丽,舞技高超,如敦煌莫高窟327窟南壁宋伎乐天和430“窟檐伎乐”中的舞伎,体型修长,婀 娜多姿,符合宋代人的审美观。正如柳永《浪淘沙令》所描述的“有个人人,飞燕精神,急锵环佩上华裀。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