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七)两宋、辽、金、西夏时期的舞蹈

时间:2008-06-17 17:27:21 来源:网络 点击:0

第四节 金的舞蹈

女 真族在战国时期叫“肃慎”,原居住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最初曾受辽的统治。公元1115年夏历正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即位,建立奴隶主国家,国号大金。金的都城在会宁府,统治领域东起淮水,西至秦岭。金朝的国家是在对辽作战的过程中建立的。建国后继续展开对辽、宋的掠夺战争,擒辽天祚帝,灭亡北宋,并进 一步南下,发动对南宋的掠夺战争。金人进入汴梁(今河南开封)时,把宋的图籍、法物、仪仗带走,并命令官员们参照唐宋的故典沿革,对礼乐进行审议。可见金 的乐舞仪式等是吸收了宋的一套旧制的,如雅乐有文武二舞,文舞名《保大定功之舞》,武舞名《万国来同之舞》。

女真族本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撰写《虎头牌》杂剧的作家李直夫就是女真人,元杂剧中常常提到女真家善歌舞。最初乐器有鼓和笛子,有名的歌曲《鹧鸪》也是舞曲 (元杂剧《铁拐李度金童玉女》中就谈到女真族歌“鹦鹉”,舞“鹧鸪”),这可能是一种模仿鹧鸪的鸟舞。女真族的民间歌舞在宋宣和初已传入汴梁,《宣政杂 录》说:“宣和初,收复燕山归朝,金民来居京师。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为节而舞,人无不喜闻其声而效之者。”《宣和遗事》说:“宣和间 竞唱小词,尾声蓬蓬蓬(又一遍)乍乍蓬蓬蓬(又一遍)是这蓬(又一遍)乍,此妖声也。”今天看来并不是妖声而是新声。由此可知,“臻蓬蓬”是和着鼓点的舞 蹈,至于是不是“太平鼓”,则还待研究。辽人也有演唱此歌,并合着节奏舞蹈的,用以讽刺辽统治者的外强中干,间接表现了辽、金民族间的矛盾。其歌词是:“ 臻蓬蓬,外头花花里头空,但看明年二三月,满城不见主人翁。”(陈述《辽文汇“臻蓬蓬歌”》)。汉族乐舞在北宋也已传入金朝,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五年 (1127年,北宋宣和七年)北宋派出去金的使臣,记载了当时金朝的乐舞情况。乐器有腰鼓、芦管、琵琶、方响、筝、笙、箜篌、大鼓、拍板,曲调和中原相 同,只是腰鼓下手边太宽,声音就低一些。舞者有六七十人,手露在袖子外面,回旋而舞(《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百戏出场,有汉族《大旗》、《狮豹刀 牌》、《讶鼓》等节目,所不同的是有五六个妇女,穿着鲜艳的衣服站在后面,各拿两面镜子,忽高忽低地动着,镜光闪烁,以制造热烈的气氛。辽宁锦西大卧铺辽 金时代石墓墓门左起第一壁下层有辽金时的画像,上有一女舞者,戴毡帽,穿对襟衫,窄长袖,下着间色裙(为唐代时装),正在扬袖起舞,有笛,拍板,箫、鼓等 汉族常用的乐器伴奏。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年),诗人范成大出使金朝,曾在金朝看到原来汴梁的乐工尚能舞《高平曲破》,他写 下了这样的诗句:“紫袖当棚雪鬓凋,曾随广乐奏云韶,老来未忍耆婆(亦作歧婆)舞,犹倚黄钟衮六么。”范成大看到演出汉族舞而感慨,而金世宗完颜雍却极力 主张保持女真族的旧俗。郊外射猎之后,宗室妇女和女真长老,在宴会上起舞敬酒,完颜雍说:“我来故乡已有几个月了,现在离回去的日子已近,却没有听到一个 人唱本民族的歌曲,你们近前来,我来为你们唱歌。”当他歌唱本民族的历史和创业的艰难时,不禁泣下数行,一些老人都随着唱起本民族的歌曲(《金史·乐 志》)。这两件事也说明了宋金民间乐舞交流、吸收融合,势不可挡。特别是在民间舞的交流方面,金代的民间舞虽见于记载的较少,但出土文物数量较多,可以补 文献之不足。当宋代民间舞极为繁盛之时,都市和农村的舞队、“社火”连亘数公里,这种情况不能不影响北方。就以《狮子舞》来说吧,在山西新绛县南范庄金墓 中,也出现了一块砖雕的《狮子舞》:中间为人扮的假狮,狮子腹部缀布裙,下露四条小腿,前面有一小儿牵引逗弄,左上方有一小儿敲锣指挥,狮身后面还有小儿 持球追赶。该墓的东、西两壁相互对称。雕有九幅乐舞图,再现了生动活泼的民间社火队表演时的盛况:有的敲锣,有的打鼓,有的吹笛,有人肩扛大瓜,表现出丰 收的喜悦。山西侯马出土的两块金墓砖雕,所描绘的也是欢庆丰收的舞蹈。其一男子扛伞,吸右腿,跳踏,女子长裙拂袖而舞,中立男子拍板,小儿摇鼗鼓,吸左腿 边摇边舞,最右边小儿扛牌,是由五人组成的小场子。在另一砖雕中,一身材粗犷的男子扛大瓜,提右腿而舞,以他为中心,右方一小儿似在拍鼓,一小儿吹横笛,左方一小儿身背小腰鼓,空手扬右臂吸右腿,拧双臂肘而舞。最右边小儿击大扁鼓,气氛热烈,节奏明快。山西省稷山县马村墓(一号)舞亭四侧雕有牡丹栏,栏前 雕两个小儿骑竹马而舞,左边小儿全身裸,着毡靴,右手举棍,左手向后招呼后面骑竹马的小儿。竹马仅有一马头,小儿提缰绳,一长竿拖于胯间,右手举棍打马,可见《竹马舞》在宋、金时的女真和汉族儿童中极为流行。

山西新绛县南范庄金墓中南壁有九块砖雕组成的伎乐图,左起第五、六人为簪花女舞伎,她们与该省襄汾县南董金墓的舞伎姿态几乎完全相同。据考古学界的调查,金代乐舞在晋南地区异常盛行,因之随葬品中多有乐舞伎砖雕,而且全是模制,是专门烧造的。南董砖雕上的舞伎,头戴无角幞头,簪花,着圆领长袖袍,系腰带,着连枝花镶边长裙,左手抱肘于胸前,右手弯曲,轻摆胯部,身向右倾,出左胯,翩翩起舞,舞姿极似满族“腰铃舞”,可见满族(后金)保留了金代古老的舞姿。

河南焦作西冯封村金墓出土的不少童子乐舞俑,都是七八岁的儿童,前额剃光,脑后或两侧辫发,或扎双总角。该墓西壁间内嵌砌一持旗童子舞俑,头扎双总角,上 身开襟短小褂,腹部露脐。西南壁有持拍板童俑,着长袍,腰系带,左手执拍板,有的正在击鼓,有的着蒙古装,有的上身裸,下围短裙,着长靴。这些童俑都被塑 成正在表演时的动态,由此可以想见金代民间舞蹈演出的盛况。

图片资料

出处: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