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导演和电影理论家简介

时间:2008-07-01 16:05:31 来源:网络 点击:0

沃纳·赫尔措格Werner Herzog 简介及作品介绍

韦纳·荷索(沃纳·赫尔措格Werner Herzog),1942年9月5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并在那里度过他神秘的童年。他十二岁时与母亲迁居慕尼黑,十五岁写出第一个剧本,并在十七岁时放映了一部监狱改革题材的电影。他曾在德国的大学学文学、戏剧、历史,并获得过奖学金。他青少年时期酷爱旅行,遍游英国、希腊、墨西哥等地,十八岁时到过苏丹旅行,丰富的旅游经验为他的电影带来独特的景观色彩。

荷索的电影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而且都在很少的预算下完成,由他自己兼任制片和编剧。他很早就在慕尼黑铁厂打工挣钱,并用偷来的35mm摄影机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短片。1963年,他成立自己的制片公司,拍摄了《荷拉克勒斯》、《沙上游戏》等三部短片。据说1966年还在太空总署赞助下拍摄电视作品。

第一部剧情长片《生命的讯息》(1967),描写纳粹在被占领的希腊的暴行,但影片并不仅限于对历史的如实描绘,而留下更多的篇幅将这种暴行寓言化、普遍化。这种对人类历史政治的终极思考,是影片呈现出一种非凡的品质,因而获得68年柏林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

1972年执导著名作品《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又名《天谴》),影片再一次将历史事件寓言化,16世纪欧洲殖民者侵略美洲的冒险在片中成了一个激情而孤独的狂想者的疯狂行为。历史背景被从影片中剥离出来,而人类的本性才是导演最为关注的主题范围。影片被英国《Sight and Sound》杂志评为年度十大佳片之首,他也成为国际影坛最受瞩目的德国青年导演。

1974年的名作《加斯·荷伯之谜》(人人为自己,上帝反众人),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国际影评人联合会特别奖。影片通过19世纪一个欧洲广为人知的弃儿的故事,展现出人性、宽容等现实和历史问题。1977年的《玻璃精灵》又是一个近似寓言的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狂热的玻璃工厂厂主的故事。1977年的《史楚锡流浪记》反映了德国流亡者在美国的命运及普通人在唯利是图的社会里难以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的悲剧。1978年他重拍了德国电影表现主义默片杰作、穆瑙的《吸血鬼》,1981年又拍摄了一个狂想家在南美“陆上行舟”的疯狂故事《费兹卡拉度》1984年在澳大利亚拍摄了《绿蚁安睡的地方》,描绘了澳洲原住民与国外资本矿业公司的斗争,公司要破坏的不仅是他们的家园,更是“绿蚁安睡的大地”。此后有《哭泣的石头》等等名作。他的作品大多以狂热、孤独的狂想者为主人公,强调人力与天意的对抗,很多作品有寓言性质。他是新德国电影运动中几位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与法斯宾德、文德斯、施隆多夫等人齐名。

导演作品:

Mein liebster Feind - Klaus Kinski (1999)

... aka My Best Fiend (1999) (Europe: English title)

我的魔鬼(我最好的朋友——克劳斯·金斯基)

Little Dieter Needs to Fly (1997)

Tod für fünf Stimmen (1995) (TV)

... aka Death for Five Voices (1995) (TV)

Verwandlung der Welt in Musik, Die (1994) (TV)

... aka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Into Music, The (1994) (TV)

用音乐翻译世界

Glocken aus der Tiefe (1993)

... aka Bells from the Deep: Faith and Superstition in Russia

(1993)

深沉的钟声:俄国的信仰与迷信

Lektionen in Finsternis (1992)

... aka Lessons in Darkness (1992)

黑暗中的训示

Rossini: La donna del lago (1992)

Cerro Torre: Schrei aus Stein (1991)

... aka Cerro Torre Scream of Stone (1992) (Canada: English

title)

... aka Cerro Torre, le cri de la roche (1991) (France)

... aka Scream of Stone (1991)

哭泣的石头(石头的叫喊) 106分钟 35mm

Jag Mandir: Das excentrische Privattheater des Maharadscha von

Udaipur (1991) (TV)

Echos aus einem düstern Reich (1990)

... aka Echoes From a Somber Empire (1990)

来自昏暗国度的回声 85分钟 35mm

Wodaabe - Die Hirten der Sonne. Nomaden am Südrand der Sahara

(1989) (TV)

... aka Herdsmen of the Sun (1989) (TV)

Cobra Verde (1988)

... aka Slave Coast (1988)

绿色眼镜蛇 111分钟

Gauloises, Les (1988)

Wo die grünen Ameisen tr?umen (1984)

... aka Where the Green Ants Dream (1984)

绿蚁安睡的大地 103分钟 35mm

Ballade vom kleinen Soldaten (1984) (TV)

... aka Ballad of the Little Soldier (1984) (TV)

士兵的歌谣 46分钟 16mm

Gasherbrum - Der leuchtende Berg (1984) (TV)

... aka Dark Glow of the Mountains, The (1984) (TV)

发光的山 45分钟 16mm

Fitzcarraldo (1982)

陆上行舟(费兹卡拉度)158分钟 35mm

Glaube und Wahrung (1980) (TV)

(God's Angry Man (1980) (TV))

上帝的愤怒使者 46分钟 16mm

Huies Predigt (1980) (TV)

... aka Huie's Sermon (1980) (TV)

布道家 42分钟 16mm

Woyzeck (1979)

... aka Werner Herzog's Woyzeck (1979)

浮石记(“沃依扎克”同名话剧改编) 81分钟 16mm

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 (1979)

... aka Nosferatu - fant鬽e de la nuit (1979) (France)

... aka Nosferatu the Vampyre (1979) (USA)

吸血鬼(诺斯费拉度,黑夜怪影) 107分钟 16mm

Stroszek (1977)

史楚锡流浪记 108分钟 16mm

Soufrière, La (1977)

苏弗里耶火山 31分钟 16mm

Herz aus Glas (1976)

... aka Heart of Glass (1976) (USA)

玻璃精灵 94分钟 16mm

How much Wood Would a Woodchuck Chuck (1976)

土拨鼠拨木头 46分钟 16mm

Mit mir will keiner spielen (1976)

... aka Nobody Wants to Play with Me (1976)

无人伴我玩 14分钟 16mm

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1974)

... aka Enigma of Kaspar Hauser, The (1974)

... aka 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Against All (1974)

... aka Mystery of Kaspar Hauser, The (1974)

卡斯伯·豪泽之谜(人人为自己,上帝反众人) 109分钟 16MM

Gro?e Ekstase des Bildschnitzers Steiner, Die (1973)

... aka Great Ecstasy of Woodcarver Steiner, The (1973)

... aka Strange Ecstasy of Woodcarver Steiner, The (1973)

雕刻家斯坦纳的狂喜 45分钟 16mm

Aguirre, der Zorn Gottes (1972)

... aka 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1972) (USA)

天谴(阿吉尔,上帝的愤怒) 93分钟 16mm

Auch Zwerge haben klein angefangen (1971)

... aka Even Dwarfs Started Small (1971)

侏儒也是从小长大 96分钟 16mm

Behinderte Zukunft? (1971) (TV)

残障者的未来 62分钟 16mm

Fata Morgana (1971)

新创世纪 79分钟 16mm

Land des Schweigens und der Dunkelheit (1971)

... aka Land of Silence and Darkness (1971)

沉默与黑暗的世界 85分钟 16mm

Fliegenden ?rzte von Ostafrika, Die (1969) (TV)

东非的行脚医生 45分钟 35mm

Ma?nahmen gegen Fanatiker (1969)

... aka Measures Against Fanatics (1969)

... aka Precautions Against Fanatics (1969)

防范未然 11分钟 16mm

Lebenszeichen (1968)

... aka Signs of Life (1968)

生命的讯息 16mm

Beispiellose Verteidigung der Festung Deutschkreuz, Die (1967)

德意志要塞无防范之抵御 14分钟 黑白35mm

Letzte Worte (1967)

... aka Last Words (1967)

最后的文字 13分钟 黑白35mm

Spiel im Sand (1964)

沙中游戏 15分钟 35mm

Herakles (1962)

赫拉克勒斯 12分钟 黑白35mm

一九七六年的《玻璃精灵》(Heart Of Glass)不算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最好的电影,虽然它表现的是赫尔佐格沉迷的一大主题,即人类的心智被臆想或迷信所困扰,最终陷入颠狂并走向毁灭。《玻璃精灵》的谋篇布局让人有些迷惑,导演的意图也显得扑朔。电影中最主要的线索,是十九世纪巴伐利亚某小镇的居民,因为寻找一位已故工匠的红宝石玻璃制造秘方,逐渐陷入心智的困惑和集体的迷乱。但这条主线似乎与片中那位先知式的主人公海斯(Hais)衔接得不太紧凑,时有游移之处。在颠狂与清醒之间,《玻璃精灵》吸引我,更多还是片中那些奇谲壮美或冷峭神秘的风景,只是那不太像人世间的景物,仿佛我们内心隐秘的幻象与脑海中翻腾的意念,是主观与诗化的产物,但还是美得叫人叹为观止,尤其结尾那一段天苍苍海茫茫的海中孤岛场景,一位酷肖基督的神秘人物独立悬崖之巅,画面充满原初的苍凉与天问式的悲怆,飞机上的摄影镜头向下方的海岛作近乎三百六十度的环绕拍摄(赫尔佐格好几部电影都有类似的镜头,予人印象极为深刻),让我联想起巴西里约海港那座著名的基督雕塑,只不过《玻璃精灵》中,这一幕完全是超现实的意象。

《玻璃精灵》另一大卖点,当是导演赫尔佐格使用精神医师,在每日的拍摄中对全体演员施行了催眠术。因此整部电影,观者看到演员们眼神呆滞、身不由己如同梦游的表演,另有一种超现实的神秘乃至诡异。自从1972年那部一鸣惊人的电影《阿基里:神谴》(Aguirre: The Wrath Of God)之后,赫尔佐格对在电影中营造迷幻(trance)的气氛好像特别有兴趣,尤其这部《玻璃精灵》更是做了堪称极端的试验。不过赫尔佐格自称运用催眠术并非想要控制演员,而是出于电影风格的需要,他需要演员于恍兮惚兮间所呈现出来的漂浮感,需要那种预言或天启般的氛围。当然,那种氛围也把观者的情绪带入另类空间,使他们对电影中小镇居民的固执与迷信有身临其境般的体验,甚至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者多多少少也有了被催眠的感觉。不过根据DVD碟片的 Production Notes,在《玻璃精灵》拍摄过程中,大部分演员都被成功催眠,但还是有无动于衷者,即那位先知式的主人公海斯,惟有他“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倒是一则有趣的花絮。

拍摄时间早于《玻璃精灵》,赫尔佐格另一部电影《阿基里:神谴》,表现的同样是人性的迷狂所导致的万劫不复。如果说《玻璃精灵》用催眠术营造出特殊的梦游气氛,那么,并未借助于幻术的《阿基里:神谴》之所以成功,很大部分应归功于男主角克劳斯·金斯基(Klaus Kinski)让人惊叹以及催眠般的表演。在《阿基里》中,金斯基饰演专横暴戾的十六世纪西班牙探险者阿基里(Aguirre),他自命为“神谴 ”(the wrath of God)的化身与代言人,声称凡他的威力所到之处,大地都将为之震颤(The Earth on which I tread hears me and trembles)。赫尔佐格说金斯基的性格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倒充分符合片中阿基里的个性。金斯基向来以狂暴闻名,但这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他的表演却是出奇的冷静,特别是其面部表情,目光如炬,有偏执狂的坚毅与自信,只是那神情中透出几丝可怖的气息,是火山爆发前不详的安宁。片中好几处,金斯基自己设计的那一个近景镜头也堪玩味,即他从摄影机的一侧背对观者走入画面,再缓缓转过头来面对镜头,于无言中传达出紧张不安的情绪。

电影开始不久,西班牙殖民者翻越高山来到河边,准备乘木筏顺流而下,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国。这一场景有两个镜头,一个是浊浪翻滚的河流中景,然后切换成更近的特写,整个过程持续了半分多钟,只见一个个浪头前呼后涌,镜头(观者)凝视这些浪头,就像我玩过的某种视觉游戏般,愈看愈像一头头穷凶极恶的怪兽,有非常奇异的催眠感觉。到了电影中段,阿基里夺权成功,胁迫全体人员跟随他继续冒险。之后,探险队的木筏在波平如镜的水面漂流,两岸是杀机四伏的丛林和充满敌意的印地安人,电影的节奏也如水流般愈来愈慢,但于缓慢的流动中在在凸现出戏剧的张力。电影结尾,摄影机多次由远而近,环绕木筏以平行角度拍摄,先是木筏上奄奄一息的探险者、传教士及印地安奴隶,最后是阿基里已成孤家寡人,他的属下要么饿死,要么被印地安人射杀(阿基里的爱女也中箭身亡),木筏上爬满一只只小猴,这一系列画面传达出难以言喻的疯狂与绝望。此时阿基里的神志已完全失控,但金斯基神经质的独白与身体语言仍然有让人敬畏的平静与坚定(是敬畏而非害怕,至少我是这样感觉),仿佛另一种视觉与听觉的催眠,为赫尔佐格这部杰出的“撒旦诗篇”划下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句号。

[img:faf7cda966]https://www.chinadv.com/forum/Web/UpFiles/2004/2/1/61099099.jpg[/img:faf7cda966]

1982 年,赫尔佐格重返南美丛林拍摄《陆地行舟》(Fitzcarraldo),整部电影如歌剧咏叹调般撩拨人心,金斯基也曾如法炮制这样的镜头。其实不单是身体语言与面部表情,金斯基的念白也有催眠般的魔效,他的声线尖锐如金属,仿佛有不容置疑的威权,让我很怪异地想起希特勒。《意志的胜利》女导演瑞芬斯丹回忆当年聆听元首演讲,说希特勒“仿佛施了魔咒,听者无不刻骨铭心;这不可理喻,简直就像电光火石击中我一般”。或许,这段话用来形容金斯基的念白也不无妥贴,而这部电影也恰好隐喻了法西斯人格的疯狂与非理性。

(作者:跳舞de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