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越剧剧团简介

时间:2017-01-09 08:40:33 来源:网络 点击:0

瑞安市越剧团  组建于1955年。前身为民立越剧团,经过多年的整改和提高,成为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剧团。历任负责人有徐志文、李国善、张鹤鸣、王学清、潘玲玲、林初兴、龚光亮等。

建团40多年来,曾拥有如白云鹏、沈彩琴、陈少莲、黄发兴、戴小玲、陶慧敏、王晓聪、计娟妹、戴玉兰、潘伯君、陈婉婷等一批优秀演员和张鹤鸣、龚光亮等一些颇有灵气的编创人员。其中陶慧敏选送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1976年后,剧团曾改编、创作排演《蝶林遇仙》、《玉蝶奇传》、《海国公主》、《曹植与甄宓》、《黑色惊叹号》等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好戏,特别是张鹤鸣编写的《海国公主》,荣获1985年浙江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并应邀进京演出和进入中南海演出。

由于戏剧滑坡,瑞安越剧团曾一度不景气,1997年龚光亮创作的现代剧《黑色惊叹号》的演出成功使剧团恢复了生机,一连在瑞安城乡演出了120多场,创下了现代剧在县级城乡演出场次的最高记录,受到了省文化厅现代剧超百场表彰和荣获省法制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

乐清市越剧团  1950年,乐清县新民、共合两个越剧团合并为民主越剧团,1955年在履行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后改称乐清越剧团。“文化大革命”期间解体,部分演职员加入 文艺宣传队,改演“样板戏”与歌舞节目。1977年恢复建制。认真探索,锐意改革,出人出戏走正路。1979年在上海、杭州演出《双玉蝉》等戏轰动一时,花旦张腊娇,小生王少楼崭露头角,后在浙江省的会演、戏剧节和各种大奖赛中多次获高奖。王少楼在观众中有“浙江范瑞娟”之称。先后另有主要演员丁绿云、周 雪芳、张金花、竹艳玲、裘莲英、林福娟、王新花等。导演有方裕富、陆贞芳、陈婉玲、杨鹤鸣。近年培养出新秀张妙玲、童红霞、李美凤等。拥有一批如《莫问奴 归处》、《野山菊》、《汉文皇后》、《沁公主》、《倾国佳人》等立意清新、风格各异的优秀剧目,在省、市戏剧节会演中频频获奖,其中《洗马桥》获第七届中 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

数10年来,剧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于1985年冬晋京,进入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献演。2000年11月,应邀赴 香港演出,获得赞誉。新闻界30多家报刊、电台先后撰文评价和报道,中央、浙江等电视台皆有演出录像播放,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磁带。成为越剧演出团体佼佼 者之一。曾数度被浙江省文化厅、人事厅评为“浙江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浙江省一级剧团”。先后任主要领导的有陆贞芳、李云尧、张腊娇、王少楼、陈婉 玲、翁小根、蒋振喜等。

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平阳县越剧团)  前身为平阳县越剧团。1954年由杭州、上海、嵊县、萧山等地演员在萧山组合成人艺越剧团,演出于浙北与安徽广德地区。为满足群众需求,由省文化局介绍该 团去平阳登记落户。1955年秋,经整顿学习定名为平阳县越剧团。演员的平均年龄20多岁,阵容整齐,行当齐全。主要演员有陈剑秋、金婉贞、项龄童、商小 红,共有演职员50多人。团长、旦角演员商小红,副团长陈剑秋、项龄童,金婉贞等人任团务委员。县委先后派陈莉莉、谢炳勋任政治辅导员,1962年改派徐 兆格任党支部书记。

在60年代,编导人员有鲍超、郑旭华等人。剧团根据毛主席“五九”批示过的平阳城西公社赤脚书记廖锡龙的事迹编写现代越 剧《城西之花》,在温州市区内演出300多场;改编演出越剧《南海长城》、《三月三》、《朝阳沟》、《李双双》等10余个大型现代戏;上演《盘妻索妻》、《卖油郎》、《何文秀》、《秦香莲》、《胭脂》等30多个古装戏。

1970年被迫撤销。1978年恢复建制。商小红、陈剑秋任正副团长。

1982年县委宣传部委派徐兆格任党支部书记、林瑞选任团长。

1985年,越剧团与文化馆合并,徐兆格任馆长兼党支部书记,洪玉畅任副馆长兼越剧团团长。实行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独立核算、统一管理。1988 年,馆团分开,剧团实行自负盈亏的承包责任制。由承包人钱银美任负责人。1991年解除承包合同,由钱银美续任主持工作。1992年11月由孙庆凯担任越 剧团常务副团长,张雪清、陈平为副团长。

1994年5月,剧团经过整改学习,县委宣传部派朱振先任团长兼党支部书记,由剧团青年演员朱晓萍任副团长,陈平、庄家勉任副团长。朱振先调离剧团后,由青年花旦演员王雪玲任团长,朱晓萍、庄家勉任副团长,乐队琴师季朝聪任党支部副书记。

1991年,新招一批越剧学员进省艺校培训四年与输送十余名学员赴嵊州市越剧之家培训回来后,演员平均年龄降为20岁左右,因而1995年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平阳县小百花越剧团”。该团现有演职员68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28人。

“文化大革命”后,尤文贵担任剧团编剧。上演了尤文贵创作的现代戏《金鸡报晓》,古装剧《嫦娥奔月》、《憨痴传奇》,施小琴创作的《出宫回宫》、《范蠡 救子》,郑朝阳创作的《宫墙柳》等。这些剧目在省、市历届戏剧节演出均获得创作和表演多项大奖,《憨痴传奇》、《范蠡救子》还被拍成戏曲电视片,《范蠡救 子》获戏曲电视“飞天奖”二等奖。常演剧目另有《李三娘》、《青楼缘》、《金殿认子》等多个。

主要青年演员朱晓萍、王雪玲、苏素云、项逢林、卓淑微、苏苏、陈华松、陈雪花、林爱美等人,多次参加省市戏剧节演出,分别荣获一、二等奖。还获全国首届越剧节二、三等奖,傅派花旦朱晓萍被评为“浙江越剧新十姐妹”之一。

泰顺县越剧团  组建于1958年,原称泰顺县文艺工作团。正副团长先后有董天泽、胡启华、黄汉城、王贻森。演员有童笑如、俞雪艳、周雪芳、陈小秋、陈佩秋等。导演吴桐。1965年从省文艺学校越剧班分配入司鼓卢炳钧、演员韩萍。“文革”中改为文艺宣传队。恢复建制后不久撤销。

洞头县越剧团  组建于1969年。原为洞头县文艺宣传队。1979年更名。正副团长陈后良、马海平、陈华绿。主要艺术人员有陈后良、汪国防、周桂生、宋丽萍、张雪萍、洪继云、金培珠、苏友林、马海平、魏淑芳、施玉凤、陈钦璋等。现已撤销。

1956年上海少少越剧团支援浙江,落户洞头县,称洞头县少少越剧团,1959年并入温州市越剧团。

永嘉县越剧团  前身是永嘉县昆剧团,1984年从昆剧团中分置了永嘉县越剧团,第一任团长潘统英。1986年,由叶德远任团长。1990年间,《温州知府》、《济世奇 缘》先后获温州市戏剧节调演演出奖。1993年,叶德远任党支部书记,陈嘉英任团长,剧团进行了内部机制改革和团长负责制,实行了按劳分配,剧团摆脱了困 境,走出了低谷。1995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1996年被评为省级送戏下乡先进单位。1997年,《戏》剧获浙江省第七届戏剧节和温州市第六届戏剧节 一等奖,李宝盈、张丽萍获表演一等奖。1998年,陈嘉英任党支部书记兼团长。

年轻的永嘉县越剧团,仅度过18个春秋,而她的足迹却遍及远近的集镇、渔岛、山乡。《金殿认子》、《血溅乌纱》、《状元与乞丐》、《孟丽君》、《五女拜寿》、《长乐宫》、《劈山救母》、《白蛇与许仙》等雅俗共赏、老幼皆宜的优秀剧目,颇受广大观众好评和欢迎。

1999年底,委托绍兴市戏校代培的11名学员返团,更给剧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2000年演出273场,演出收入50多万元,观众达270万人次。由于剧团面向农村,演出有了广阔市场。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