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越剧剧团简介

时间:2017-01-09 08:40:33 来源:网络 点击:0

教育机构

早期演出的小歌班男班艺人,大都是落地唱书艺人出身,后继者采取个别拜师学艺的形式。1923年,为培养女子绍 兴文戏艺人,在浙江嵊县开办了第一个(女)科班。20世纪30年代初始,女子科班在嵊县蓬勃兴起,浙江的绍兴、宁波、杭州、新登、金华各县、市也办有不少 女子科班,在浙、沪演出的女子绍兴文戏艺人,均出自浙江的(以嵊县为主)科班,涌现了大批名伶。1938年后,女子绍兴文戏在沪兴起,男班衰落,男艺人纷 纷改行转业,其中一部分转到上海与浙江的女子越剧科班执教。1938年至1949年的10余年间,在嵊县继续大量兴办女班。在上海也开办女科班10副以 上,培养出戚雅仙、毕春芳、陆锦花、吕瑞英、陈少春等一批著名演员。其时除科班育才外,亦有个别拜师学艺的方式,如丁赛君和姚月红,就是由魏银凤、姚水娟 收为徒弟带教成才的。1946年,雪声越剧团还首开剧团招收学员随团培训的先例,随后东山、玉兰、少壮等剧团也加仿效。如金采风、冯文锦等是雪声剧团的随 团学员;朱东韵、陈东文等是东山越艺社的随团学员;方资洁、江敏莉等是玉兰剧团的随团学员;陆依萍、沈凤英等是少壮剧团的随团学员。

建国初期,女子越剧科班曾在沪盛开,但大多数规模较小,教学条件很差,而收费却较高,成为少数不肖之徒的牟利工具,被同仁称作“野鸡”科班。当时获得上海市文化局批准开办的艺训班,仅出新、群立等少数几家越艺社。

建国后越剧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国家举办艺术学校,同时开办各种培训班与招徒随团培养。

1954年,华东戏曲研究院开设了越剧演员训练班,后转为上海市戏曲学校的越剧班。1958年建立的浙江文艺学校(后改浙江艺术学校),另有南京市戏曲 学校(后为江苏省戏曲学校),都设有越剧班。由国家举办的越剧艺术人才培训班,完全按照国家制订的中等艺术专科学校的规范教学。1960年,在“大跃进” 的形势下,上海文艺界掀起办学热潮,上海越剧院及部分区县剧团办起了学馆和训练班。静安区、南市区、南汇县的戏曲学校和虹口区专业剧团学馆均开设越剧班,培养演员、音乐、舞美设计人员和服装、化装、灯光、道具、装置等舞台技工人员。此外,上海越剧院又招收一批高中毕业生,送到上海戏剧学院培养编剧。上海越 剧院和浙江越剧团及部分有条件的剧团又陆续选送部分中、青年专业人员,到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学习编剧、导演、舞美设计和作曲。自60年代初期 以来,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又先后将编剧、导演、舞美设计、作曲、音乐伴奏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分配到上海越剧院、浙江越剧团和部分地、县越剧团,使越剧艺术人才的素质不断提高。

1.科班、艺社

施家岙女子科班  绍兴女子文戏(越剧)科班。1923年5月在嵊县施家岙村陈明辉家开办。由在沪经商的嵊县人王金水出资,男班艺人金荣水为教师。因系首次举办的女子文戏科 班,虽以供膳宿、满师后发给金戒指、旗袍、皮鞋为优惠条件广为招徕,但应召者仍寥寥。历时数月,方招得11至14岁女孩20余名。规定学艺三年,帮师一 年,中途不得离班。金荣水和任阿求任教戏师傅。始用男班艺人的“赋子”施教,再按角色分抄单片,教了《拣茶叶》、《绣荷包》、《卖夏布》等小戏及大戏《双 珠凤》。三个月后,在住地“串红台”,为女班首次登台演出。剧目为《双珠凤》,由施银花、屠杏花、马秋霞、俞菊英分别饰演霍定金、文必正、丫环秋华、倪卖 婆等角色。之后又教了《四香缘》、《龙凤锁》、《玉连环》、《玉蜻蜓》及《养媳妇归娘家》等。年底,王金水与金荣水率班抵沪,以“绍兴髦儿戏”之名称演于 升平歌舞台。因初上舞台,艺技敌不过鼎盛时期的男班,仅演数场,即转至小茶楼演唱。为扭转局面,科班请来京班的王和千教武戏。勉强支撑三个月后,被迫折回 嵊县,后流转于嘉兴、绍兴、余姚、慈溪、东阳、天台等地演出。当时,女子演戏被视为“伤风败俗”,屡遭官府禁演、拘捕,故生存艰难,连连亏本。1925年 全班转卖给嵊县崇仁人裘光贤。

上碧溪女班  嵊县上碧溪,离施家岙村五里地。受王金水办女科班招生广告启示,1923年农历四月,由袁和焕、张耀荣、大眼彩风、僖老等4人合伙在上碧溪村袁和焕家开 办。艺徒有王曼云、裘菊香、张月香、丁爱忠、张秀珍及招弟等10多人。教戏师傅袁和焕、裘凤山。启蒙戏《龙凤锁》、《双看相》。不久因当家旦、生及裘凤山 师傅离去而散伙,故历来称施家岙村为第一女班。

喻传海科班  小歌班男科班。1927年秋,艺人喻传海在嵊县升高乡二十八都村创办。喻原系辛亥革命攻克杭州的“敢死队”队员。他办班目的不在赚钱,意在使小歌班后继有 人。艺徒入科习艺三年,每人交付少量学金,供师傅膳食和纸张、灯油费,不足之数由喻自行贴补。喻集班主、教师、生活管理于一身。开蒙戏为《仁义缘》,此后 又教了《琵琶记》、《白蛇传》等,在本县及新昌、天台等县城乡演出。先后培养出张荣标(两朵花)、张小林、张积明、张鸿尧、张忠岳、李福标等十多名颇有影 响的演员。办班才两年,尚未满师,演出已颇受观众欢迎,营业甚佳。喻见艺徒已具有较好基础,即提前散班,让学徒各自搭班演出。

新新凤舞台  绍兴女子文戏科班。1929年7月由嵊县大洋村人刘夏玖创办,班址在嵊县黄泽镇老油车。由任培根任教,钟加昌协助理戏。学徒来自刘、任两家的女儿及邻里。入科后,食宿自理,并轮流供师傅膳食。任培根系“落地唱书”艺人,从未上台演过戏,故班内不教基本功,所教启蒙戏《七美图》等,只按唱书唱词笔录分发给艺 徒背熟,“串红台”时,艺徒仅在台上轮流背诵唱词,不会表演,观者啼笑皆非,一时讽言四起,科班一度陷入窘境。后由镇上布店老板钟庆云接班,聘金荣水执 教。金十分重视身段、表情、台步、手姿等基本功,故三个月后科班面貌即改观,演出反映良好。此后,由俞传真为领班,演于嵊县、新昌各地。其演出收入由师 傅、后场、领班三者评议分成。艺徒初时仅发生活费,一年后按月拿三四十元的包银。1931年,钟加昌代竺荣昌买下科班到宁波演出,改名为“锦新舞台”。1932年前后,锦新舞台在宁波、余姚、慈溪一带演出后散班。其间培养出较著名的演员有小生李艳芳(时髦牌)、魏素云,小旦叶彩金、王明珠,老生俞汉香,小丑袁金仙等。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