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越剧剧团简介
福建省
福建省芳华越剧团 原为上海市芳华越剧团,1959年1月支援到福建。先改名为福州市越剧团,尹桂芳任团长,徐天红任副团长(1960年调往上海越剧院)。主要演员有小生尹 桂芳、邢桂芬,老生徐天红、袁少珊,花旦许金彩、戴忠桂、李金凤,小丑高菊英、赵雪芳,大面茅胜奎,老旦谢小仙等。创作人员有编剧陈曼、导演王艳霞、作曲 连波(特邀兼职)、舞美设计张坚安等。
该团在福州市安家落户后,即参加福州市文艺界前线慰问团,不畏艰辛地跋山涉水,跑遍了前沿岛屿,对英 勇的福建前线三军进行长达半年的慰问演出。演出的剧目有《屈原》、《秦楼月》、《风雪摆渡》、《慰问篮》等。1962年,剧团回上海,分两队向上海人民作 汇报演出。演出的剧目有尹派名剧《盘妻索妻》、《红楼梦》及根据闽剧移植的《梅玉配》。在上海演出10个月,盛况不衰。回福州后归属福建省文化局领导,改 名为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先后排演了许多现代戏及古代剧,如《争儿记》、《杨立贝》、《南方怒火》、《抢伞》、《碧水赞》、《金山战鼓》、《江姐》、《武则 天》等。其中《江姐》(据同名歌剧移植)是首次实行男女合演的一次大胆尝试。尹桂芳在剧中扮演江姐,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革命女英雄的光辉形象。《武则天》也 由她反串主演。
在“文化大革命”中,尹桂芳遭到迫害致残。1969年剧团被强行撤销,演职员下放农村。1979年8月重新恢复建制,由尹桂 芳重任团长。1980年11月,剧团再次赴上海演出《盘妻索妻》、《何文秀》。此后,又排演了《沙漠王子》、《真假太子》、《苏小妹》、《情侣劫》等剧 目。1982年,为了培养新生力量,剧团从浙江招收18名学员。全团有演职员100多人。80年代后期,招收了王君安(小生)、李敏(花旦)等一批青年演 员接班。由她们主演的《红楼梦》、《滕玉公主》、《玉蜻蜓》等尹派剧目,获得福建省第十六、十七届戏剧会演及首届艺术节的优秀演出奖,王君安、李敏获优秀 演员奖。王君安在’90霞飞杯江、浙、沪、闽越剧演员电视大赛中获“越剧新星”称号。1993年,《玉蜻蜓》参加第三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演出奖、优秀音乐 设计奖,王君安、李敏获优秀演员奖。1994年《玉蜻蜓》又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舞美设计奖,王君安获文华演员奖。在1994年中国小百花越 剧节中,王君安、李敏获金奖,张群力与楼丽华分获银奖与铜奖。1996年团内一批刚毕业的青年演员,在’96“日发杯”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获得一 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1990年12月和1992年10月,该团两次赴香港演出,获得广泛赞誉。
建阳县越剧团 前身为浙江省萧山县星光越剧团。1951年4月,应浦城县邀请去闽演出后留该县。1952年10月,参加福建省第一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梁山伯 与祝英台》,继在福建省委礼堂专场演出《玉面狼》,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等观看了演出。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一周年纪念活动,在福州八一礼堂演出历史剧 《杏花村》,受到福建省文艺界的重视,被福建省文化局确定为全省五个重点辅导的剧团之一。
1953年,福建省文化局派出工作组帮助剧团开展 工作,同时到上海市聘请越剧演员冯梅英、黄嵩娥等加入剧团,增强艺术骨干力量。1954年,正式命名为建阳专区越剧团。1956年春,水吉县撤销,水吉县 越剧团部分演员并入。同年7月,建阳县归属南平专区,剧团改名南平专区越剧团。1958年,剧团下放建阳县领导,改名建阳县越剧团。1970年5月被撤 销,1979年1月恢复建制。
该团建立后创作演出的现代剧有《红旗村》(王刚、杨阿根编剧)、《花儿重艳》(楼彻明编剧)以及小戏《鹰厦线 上》和《跃进花开》(杨阿根编导),先后参加福建省第一届和第二届戏曲现代戏汇演。1964年10月,编演了现代剧《不老松》;1980年,演出现代小戏 《泡影》、《相亲》等。1981年后,创作演出新编历史剧《剑津尸影》(又名《宋慈》)、《阳安都尉》(杨阿根编导)。1979年后,剧团连续多年被评为 省、地、县上山下乡为农村服务的文艺先进单位。
福鼎县越剧团 1952年2月,为支援福建前线,浙江省温州市信陵越剧团演员吕爱宝(旦)和王月楼(老生)、裘月娥(小生)、王一娘(老旦)、裘善花(丑)等36人组成 姐妹班到福鼎县。福鼎县工会选派8名舞台美术人员,并陆续吸收从浙江省乐清县来的陈菊英(旦)、瑞安县来的陶杏花(花脸)等组成福鼎县信陵越剧团,吕爱宝 任团长。同年10月,改名为福鼎县越剧团,赴福州参加福建省首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钗头凤》获得奖励。同年,为配合抗美援 朝和婚姻法宣传,演出现代戏《父子争先》、《夫妇红》、《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等。1957年,剧团实行“合作化”,演职员的私人服装、道具折价归 团,实行固定工资制,自负盈亏。当时收入较好,剧团添置了较充足的服装、布景、灯光器材。1960年改名地方国营福安专区福鼎越剧团,创办国营福建省福鼎 越剧团艺术学校,培养出30多名演员和演奏员。1962年又改为县办集体所有制剧团。当时剧团行当齐、阵容强,艺术质量较高,曾到福州、漳州、厦门、泉州 和广东省的潮州、汕头等地演出。1963年赴上海演出《金沙江畔》等得到好评。剧团还邀请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越剧作曲周大风和舞台美术人员苏石风讲课传 艺。建团以来积累了一批保留剧目,现代戏有《白毛女》、《金沙江畔》、《杨立贝》等,传统戏有《信陵公子》、《叶香盗印》、《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 台》、《盘夫索夫》、《孔雀东南飞》等。1961年,演出达500余场,收入6万元。
“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被解散,除少部分人员被选调到 宁德地区京剧团外,大部分演职员遣散回家。1977年2月,恢复成立福鼎县越剧团。1978年9、10月,马俊秋、吕爱宝相继病逝,由王宝琴任团长。1980年4月,剧团到福州演出传统剧目《孔雀东南飞》,福建电视台进行了实况录像播放,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全场录音播放。
长汀县越剧团 前身是龙岩专区越剧团。1947年,浙江戏班班主卢俊川在福建省建阳县组织知音舞台,1949年更名群乐舞台,以后到建阳县演出,改名群乐越剧团。1950年到沙县演出,1952年由永安专员公署文化科接管。1956年,因永安县并入龙岩专区,遂改名为龙岩专区越剧团。1958年,由张雪华、吕小毛 率领剧团下放到长汀县,更名长汀县越剧团。1969年剧团被解散,1978年恢复建制,全团50人。该团成立后,多在闽、粤、赣边区城乡演出。1965 年,《文汇报》以《活跃在山区的文艺轻骑》为题报道了剧团的事迹。主要演员沈雅芳、裘玲飞、赵翔凤、俞桂芳等,曾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泪洒相思地》、《碧玉簪》等传统剧目和《江姐》、《芦荡火种》、《年青一代》、《不准出生的人》等现代剧目。剧团曾创作改编演出《魂系中原》、《深谷幽 兰》、《赵玉粼与梁四珍》等剧目。为培养新生力量,剧团于1959年和1979年先后办了两期训练班,培养了许琪珊、王侣、孙亭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现成 为该团的艺术骨干。
邵武县越剧团 1953年1月,邵武县人民政府从浙江省萧山县临浦镇请去越剧姐妹班班主殷松亭、主要演员沈月花等47人,组建新文越剧团。1957年,改名邵武县越剧 团。建团以后,剧团演出了《十里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等60多个传统剧目和《春到草原》、《椰林怒火》等二十多个现代剧目。剧团除在福建各地演出外,还到浙江、江西等省20多个县市巡回演出。1966年5月,剧团被撤销。1981年2月剧团恢复,演职员有54人。剧团恢复后,曾演出《玉蜻蜓》、《孟丽 君》等20多个传统剧目和《甜蜜的事业》、《救救她》等4个现代戏。此外还创作演出古代剧目《蟒玉梦》(黄启明编剧,裘学苗唱腔设计)和现代剧《接官 记》(骆驿编剧,黄明洁音乐设计)。《接官记》是以三角戏形式演出的,当时除了本团的三角戏人员外,还从外单位借用一些原三角戏的演员,并聘请三角戏老艺 人任艺术指导。1982年,创作演出现代戏《你说好不好》(吴国豪编剧,陈国耀唱腔设计)。
沙县越剧团 前身是新嵊、群乐越剧团。1951年由班主卢俊川组成一个演出团体,在建瓯县、南平市、永安县、沙县等地演出,后在沙县落户。1953年,部分演员受聘于 永安,尔后改组为长汀县越剧团,新嵊、群乐越剧团随即解体。同年9月,卢俊川受沙县县委委托,重新聘请演员,正式建立沙县越剧团。卢俊川任团长,王传奎任 副团长。1961年至1963年,剧团曾到广东汕头、江西南昌及上海、杭州等地演出。1961年冬,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在闽视察时,观看剧团青年演员演出 的《刘海戏金蟾》、《乔太守乱点鸳鸯谱》。1963年1月,剧团移植莆仙戏优秀剧目《春草闯堂》赴上海演出,以后又到杭州公演,连满38场,浙江省广播电 台曾播放演出实况。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还邀请全团演员到他家作客,讲授技艺。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剧团先后创作演出了古代戏《铲平 王》(杨占春、梁中秋编剧)、《状元谜》、《文珠覆舟》、《卖花女》(梁中秋编剧)及现代剧《卖儿记》(李铁华编剧)、《芙蓉镇》(梁中秋改编)等。1979年前后,剧团陆续在浙江省、福建省三明市等地招收学员31名,并排演了《碧玉簪》、《小姑贤》、《打銮驾》等。1979年9月,文化部部长黄镇在 建宁观看学员队演出。1981年,《卖花女》参加福建省创作剧目调演。1982年初,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黄振、贾洁清、黄春燕的唱段,由中央人民广 播电台推荐向全国播放。同年8月,剧团据闽剧《曲判记》改编为越剧《洞庭浪》赴上海演出。尹桂芳、秦瘦鸥等艺术家曾在《新民晚报》发表评论文章,上海电视 台播放了全剧演出录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越剧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