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越剧剧团简介
江西省
南昌市越剧团 成立于1951年。原名“南昌联合越剧团”,由“福建建阳越剧孔家班”与“江西上饶牡丹越剧团”合并而成。老板由筱牡丹及其师兄许日升担任。初时主要演员 有花旦筱牡丹,小生筱瑞亭、沈月芳,老生赵正芳,青年花旦陈玲芳,花脸楼宝章,小丑钱哈哈等。1952年南昌市文教局为贯彻中央戏改方针先后派吴福洲、鲁 虹至该团领导和帮助排戏,建立新的艺术生产秩序。此后,导演余山,青年花旦李松彩、严庆娣、陈佳,青年老旦毛文华,作曲兼主胡朱家葆也先后转来该团工作。1954年该团参加江西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出《春香传》获演出一等奖,余山获导演奖,筱牡丹、筱瑞亭、赵正芳、毛文华分别获优秀表演奖和表演奖。1956年经上级批准更名为“地方国营南昌市越剧团”。1958年排练演出大型越剧《屈原》参加江西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获演出一等奖,主演赵正芳、筱牡丹获 优秀表演奖。1959年上庐山为中国共产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演出传统折子戏《二堂放子》、《秋香戏主》、《探小宛》。主演筱牡丹、蔡玉莲、周莉、徐金香等多 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60年参加江西省首届戏曲青年演员会演,周莉主演的《阳告·行路》、徐金香主演的《辕门斩女》分别获 优秀表演奖。1961年由该团演职员工节衣缩食积攒资金建造的“胜利剧场”竣工,开张演出第一台大戏《蝶恋花》。1964年该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越剧 《红花曲》、《送鸭记》参加江西省现代戏会演均获创作演出奖。1968年演出《赤道战鼓》。当年10月宣告解体。1977年成立恢复筹建南昌市越剧团筹备 小组。1980年恢复排练演出大型传统越剧《孟丽君》、《盘夫索夫》。1981年5月该团正式恢复并招收25名学员。
九江市越剧团 该团原系浙江省衢州培福越剧团,1952年迁至九江。1952年元月成立艺锋越剧实验剧团。1956年元月转为国营九江市越剧团。主要保留剧目有《琵琶行》、《林启容》、《吹箫引凤》。
赣州市越剧团 组建于1956年,原为浙江金华文艺工人越剧团。属地方国营。历年主要艺术人员有:范鹏、张志南、韩鸣、岳忠唐、周桂芳、筱月红、娄桃芳、甘四奶、赵慧芳、王静等。
上饶市越剧团 组建于1956年,有69人,属地方国营。历年主要艺术人员有:周万开、佟美玉、徐广森、卢国强、刘晓凤、叶筱英、沈荣生、李廷楷、陆广成、赵淑云、应月梅、戴柳青、马莲娥等。
横峰越剧团 组建于1956年,有51人,属地方国营。历年主要艺术人员有:单婷芳、朱新民、丁大魁、茅文华、单良君、储爱娟、王素珍、姚晓燕、王灿萍、卢智清等。
玉山县越剧团 组建于1956年12月,有50人,属地方国营。历年主要艺术人员有:夏云、沈水海、俞景陆、严怀德、刘树炳、聂道格、张炳森、黄宗昌、郭金树、周振英、吴冬华、祝慧英、姜芳英、季琪花、王宝仙、邢幼琴、王良珍、周凤英、高锦云等。
广丰县越剧团 组建于1957年,有48人,属地方国营。历年主要艺术人员有:吴亨录、李艳芳、俞景园、邓曼霞、刘乃兴、鲁文锦、黄晓鸯、茹少卿、潘奕虎、陈晓丽、姚莉萍等。
鹰潭市越剧团 组建于1961年,有68人,属地方国营。历年主要艺术人员有:江寿长、陶英、马锐、万新国、李杜基、黄月峰、吴越、张向本、俞雄飞、邓国平、李瑾、胡丽娟、周枚、王月芳、沈美琴、崔经芬、陈秋云、袁玉君、李丽华等。
安徽省
芜湖市越剧团 全民所有制,建于1953年8月。当时名芜湖市火星越剧团,属集体所有制性质,前身为江苏南京的新声越剧团和群艺越剧团。1956年2月10日改名芜湖市 越剧团并转为全民所有制。1966年解散,1978年恢复建制。全团60人左右,先后担任团长的有汪润秋、叶素琴、林德钧等,主要演员有范忠红、叶紫、七 岁红、李燕娟、陈红娟,导演陶仁煦,作曲胡江非、冯金昌,舞台美术张堃安等。从建团至1966年,共上演剧目56个,演出活动遍及江苏、浙江、湖南、湖 北、江西、山东、河南、河北、辽宁、上海等省市的大、中城市。1956年,以《晴雯》、《渔樵会》参加了安徽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共获九项奖。1959年,剧团开展技术革新,舞台美术设计张堃安改革设计了一景多用、一物多用的七巧道具、百搭布景。1960年该团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单位,张堃 安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同年6月,赴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1981年,该团赴沪演出,上海越剧院学馆派员辅导该团新招收的学员。同年,上演创作剧目 《珠玉丝》,获市创作奖。
合肥市越剧团 全民所有制,建于1957年10月。前身是周桂芳领衔的上海壮艺越剧团(属民间职业剧团)。1951年流动到蚌埠,1954年由蚌埠市文化局接管,改名蚌 埠越剧团。1957年调省城合肥,改用今名(属全民所有制)。1968年撤销,1978年5月23日恢复建制。全团60人左右,先后担任团长的有周桂芳、李长乐、薛正禄等,编导李治鹤、蔡慎生、完海瑞、查金兰、徐美芳,舞台美术孙顺骊、刘凤翔,主要演员有周桂芳、史翠贞、高金花、洪金哈、岳鑫华、徐美芳、王惠娣、戎惠娣、倪凤娣、车燕娟等。
该团先后上演的创作、整理、移植的传统戏、古代戏有《文成公主》、《虎符》、《双线缘》、《常金花》、《女儿志》、《王昭君》、《孤孀恋》等70余出。上演的现代戏有《红色种子》、《红松林》、《王孝和》、《山鹰》、《红灯记》、《红嫂》、《年青一代》、《家》、《夺印》、《南方来信》等24出。1959年,整理演出的传统剧目《抱妆盒》,参加了安徽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三项奖,其中史翠贞和周桂芳获 表演一等奖。多年来,他们每排一个新戏,导演、演员等各部门都坚持先做好案头工作。每上演一个新戏都坚持分别召开本团、专家、观众三个座谈会,多方听取意 见,不断修改提高。移植剧目《文成公主》、《虎符》和创作剧目《常金花》等演出均在百场以上。除在本省演出外,还在长江两岸、东南的七省一市巡回演出,总 计演出6300多场,观众630多万人次。
为使越剧在安徽扎根,该团重视培养青年演员。于1957年、1959年、1979年分别从上海、合肥、浙江三地共招收了52名学员。一方面聘请专业教师系统授课,一方面让学员参加艺术实践,很快培养出一批批艺术骨干。新秀有戎惠娟、刘秀珍等。为扩大 视野,发展越剧艺术,该团每年组织两次去江、浙、沪交流演出,还邀请有关专家来团讲学。现已停止活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越剧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