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越剧剧团简介

时间:2017-01-09 08:40:33 来源:网络 点击:0

金华市越剧团  1949年,花旦筱小丹桂、老生赵云芳等18人自愿组成姐妹班,由导演厉斌负责。1950年与如意舞台合并,邀请邢竹琴、屠秋舫、黄笑笑来团演出,决心自 力更生办团,故定名为自力越剧团,推举邢竹琴为团长。1953年,又吸收小生胡桂珍,花旦白牡丹、筱湘芝,小丑张巧雅,老生丁国琴入团。经整顿,推举杨琴 芳、高杏珍、胡桂珍分任正、副团长。1955年民间职业剧团登记时,改名为金华市越剧团。主要艺术骨干还有:编剧唐远凡,导演涂德、山佳,作曲陆文龙、邵 岩声,司鼓邢浦韩,舞美张基宪等。1957年2月,排演唐远凡整理的《孟丽君》参加金华专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一等奖和演出、音乐伴奏、舞美诸 奖,胡桂珍、筱湘卿获演员一、二等奖,邢浦韩获司鼓奖。1957年4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杭州新中国戏院观看了《孟丽君》,演出结束后上台和演员合影留 念,并和演员进行亲切谈话,鼓励大家自力更生、勤俭办团,自建宿舍和团部。为实现周总理期望,剧团发奋图强、厉行节约,终于在1958年建起二层楼的团部 和宿舍。年底,团长杨琴芳参加浙江省现代戏赴京汇报演出,周总理接见时高度赞扬了他们自力更生、勤俭办团的精神,并号召首都剧团都要向他们学习。1959 年11月,该团与金华专区越剧团合并,转为地方国营的金华专区越剧团。后金华地区改市,仍名金华市越剧团。不久又分为一、二团。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 因,至1969年,金华专区越剧一、二团全部消亡,大部分演职员被赶出文艺队伍,留下少数人与杭州下放武义县劳动的一个学生红卫兵宣传队组成金华地区文工 团,1972年撤销。1980年金华地区群艺馆招收学员举办越剧训练班,约30余人。1982年与金华市京剧团合并,再建为金华市越剧团,共有演职员40 余人,主要演员有梁乐音等,导演叶茗。演出剧目有《聂小倩》、《翠笛传奇》、《雷锋呀雷锋》等。1992年演出《一鸟九命》,在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中获多 项奖。1994年剧团撤销。

金华专区越剧团  1959年初建立,前身是天台县人民越剧团。1950年初,天台县回乡艺人俞秋妃、王振钦等鉴于该县无专业剧团,在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招收30多名农村 业余剧团演员,于同年10月组建天台县人民越剧团,排练了《小二黑结婚》、《玉面狼》两出戏下乡巡回演出。次年8月,被调参加台州地区戏改学习班学习。9 月,省文化局调该团到杭州,作为“从农村剧团中培养国家剧团的试点”,派陈玉祥为辅导员,并由浙江越剧团及浙江群众艺术学校作业务辅导,重排了《小二黑结 婚》、《罗汉钱》、《小女婿》等现代戏及《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秦香莲》等古装戏。1955年秋,省文化局将该团下放为建德专区越剧团,辅导 员为宋文先。1957年,该团俞秋妃、王振钦等改编、导演的《双凤冤》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一等奖、导演奖,张雪艳获演员二等奖,许 碧恩、王美婷等获演员三等奖。剧本由《剧本》月刊发表。1959年初建德专区撤销,该团成为金华专区越剧团,孟昭秋任党支部书记。当年9月,金华越剧团并 入,成员达108人。1962年7月后分两个团演出。一团团长为俞秋妃、赵碧云,二团团长为杨琴芳、高杏琴。先后排演了《团圆之后》、《春香传》、《红楼 梦》、《江姐》、《陈双田》、《阮文追》等剧目,均获好评。“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被迫解散。

衢 州市越剧团  前身为1950年组建的嵊县剡云剧团。1951年8月定居衢县后称衢州县越剧团。改市后定名为衢州市越剧团。60年代分女子一团和男女合演的二团。二团一 度随浙越二团学习,演出了《金沙江畔》、《春到草原》等一批颇有影响的现代戏,曾有较优秀男演员叶政英、姚剑秋、陈春根、田成启、王平昌等。全团主要艺术 人员有陈月红、陈梅凤、袁金凤、许小红、杨亚清、俞水珍、朱日臣、汪秀琪、周卓然、彭卫云、陈笑蓉、吴电等。“文化大革命”中改成文艺宣传队。粉碎“四人 帮”后恢复建制。80年代后期撤销。

兰溪越剧团  前身称越海越剧团,老板尹德华。有著名演员小生袁蝶芳、花旦沈雅琴,演艺精湛,深受观众欢迎。演出剧目有《红楼梦》、《西厢记》、《梁祝》等。1954年经兰溪县人民政府登记后正式命名为兰溪越剧团。

1955—1957年,陆续招收一批新演员,演出剧目有《颜大照镜》、《孔雀胆》、《红线盗盒》、《杨门女将》等,另有配合形势的宣传戏《刘介梅》、《还我台湾》等。该时期,袁蝶芳、单雄芳、沈雅琴先后离团。1958年重组领导班子,由商兰琴任团长,周芳振、张雅珍任副团长。主要演员为小生商兰琴,花 旦任梅芳、袁梅凤、赵杏筱,老生周芳振、张雅珍,小丑俞爱华、钱云芬,司鼓钱水初,主胡马长虹。

1960年又招收了50名学员,由周芳振、袁梅凤、胡石生任教,通过培训,留团14名。1961年再招收一批学员开办文艺培训班,由陈瑞来、袁梅凤、黄士耀任教。1960至1965年剧团的主要演 员有:花旦袁爱香、夏晓霞、郭瑞云、汪淑萍,小生商兰琴、朱爱仙、宋松花、邢菲琴,老生周芳振、张雅珍、江佩珍、王再花,小丑钱云芬、林雅飞等。加上文艺 班结业后回团的一批基本功较扎实的新生力量,该时期是兰溪越剧团演出阵容较强的阶段。演出剧目有三类:第一类是质量较高的传统戏,如《孔雀东南飞》、《齐 皇斩后》、《小忽雷》、《诸葛亮招亲》、《半把剪刀》等;第二类是现代戏,如《血泪荡》、《八一风暴》、《红灯传》、《奇袭白虎团》、《雷锋》、《王杰》 等;第三类是武功折子戏,如《三岔口》、《十一郎》、《芦花荡》、《一箭仇》、《狮子楼》、《虹霓关》等。正当剧团阵容整齐、演出兴旺的时候,1966年 全国进行“文化大革命”,在一片砸烂女子越剧的狂喊声中,兰溪越剧团经历了三年的“斗批改”运动,于1969年12月大批演职员被转业分配到供销系统和粮 食系统,少数年纪较轻的演员并入兰溪县婺剧团,原越剧团编剧何师曼在运动中被折磨悬梁自尽,兰溪越剧团就此夭折。

永康越剧团  成立于1954年,前身是温州和平越剧团。前10年为女子越剧,演出传统古装剧。1965年招收一批男演员,实行男女合演,演出现代剧目有《杨立贝》、《山花烂漫》、《凉亭会》、《传枪》等。1966年始,“文化大革命”前期曾一度停演,演职人员进“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剧团改名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 队。“文化大革命”后期,恢复永康越剧团名称。因排演革命样板戏之需要改唱京剧,排练上演系列样板戏《红灯记》等。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上演古装剧。

永康越剧团常年有演职员工50余人,最兴旺时期达80多人,阵容整齐,整体艺术水平较高。主创人员有编剧陆宗华,导演戴先觉,作曲张琤琮、朱岩德,乐队 指挥朱增禄,舞美设计朱苍梯、陈德骞等。老一辈主要演员有:尹棣华、梁碧云、许曼丽、裘飞娟、吴玲芬、王爱平、韩萍、卢成兰等,年轻一代有倪彩玲、徐春霞 等。

剧团长年活跃在浙江东南部及江苏、福建、江西等周边地区城镇乡村,累计上演古装及现代大小剧目近百个,反映强烈的主要剧目有《梁祝》、《杨门女将》、《李娃传》、《盘妻索妻》、《苏小妹》、《孟丽君》;现代剧目有《江姐》、《平原游击队》、《边疆新苗》、《铁流战士》等,其中《孟丽 君》、《李娃传》由浙江电视台录像播放,得到好评。

历任书记有:金喜和、应高明、林槐红、程飞雄;副书记:胡德民、章木时等;历任团长有:马云松、梁碧云、应龙其、张根法;副团长:戴先觉、金宇、陈宜开、韩萍等。1985年8月撤销。

(作者:未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