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越剧剧团简介
吉林省
四平专区越剧团 成立于1962年6月30日。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吉林省时发现北方剧种单调,提出可否“南花北移”。省委研究后决定移植7个剧种,四平专区移植的 是越剧和黄梅戏。从全区专业剧团中抽调素养高的编剧、导演、作曲及青年主演和四平专区艺术学校越剧班优秀学员40余人赴上海合作越剧团拜师学艺。演员由戚 雅仙、毕春芳等老师亲自传授,演奏员也由该团老师对口传授。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原原本本地学习排练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王老虎抢亲》、《百花公主》、《喜相逢》等剧目。同时在上海观摩所有越剧院团的演出。
1962年又到浙江越剧团学习排练了《胭脂》、《孔雀东南飞》、《谢瑶环》等剧目,并邀请了著名越剧作曲家周大风等老师传授越剧演唱方法及有关基本功。学成后建立国营的四平专区越剧团。历任主要领导有赵文博、李庆吉等。编剧李振明,作曲 吴贵智,导演凤鸣琴,舞台美术设计陈大明。主要演员有宋美艳、张琛、刘杰贞、王桂兰等。
几年来走遍了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内蒙古的 170余个城乡,演出了1300多场,有近百万观众欣赏了这个北方越剧团的演出,普遍反映是:“综合艺术高雅别致,剧情细腻感人,唱腔委婉缠绵,激情处扣 人心弦,舞台画面别具一格,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艺术享受。”惟一不足之处是道白听不太懂(因唱腔有字幕)。根据观众反映,成立了语言改革小组,由导演凤鸣 琴、编剧李振明、作曲吴贵智三人组成研究小组,对道白和唱词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琢磨,后来终于沿着浙江人说普通话这条道路走下去,既能让观众听懂,又能基 本上保持越剧风格。1965年从浙江越剧二团调陈信华来团担任语言辅导老师,逐渐形成了北方越剧的风格。
1963年以后创作排演了现代戏 《红色娘子军》、《春光曲》、《杏花几时开》、《黛诺》、《杨立贝告状》。1964年派作曲吴贵智赴浙江越剧二团向周大风、胡梦桥等老师学习越剧男女合演 的作曲基本功。回团后以男女合演的形式排演了《一颗子弹》、《椰林姐妹》、《江姐》等剧目。至“文化大革命”后期改办成吉剧团。现在改名为四平艺术团。
香港行政地区
香港特区越剧院 成立于1998年1月7日,是一个非盈利的艺术团体。成员全是香港居民,其中多数来自上海和浙江的原越剧界专业人员,不少已具有数10年艺术资历与较大的 社会影响。他们为推广越剧艺术和丰富香港的文艺生活,经过近10年的聚合,在排练演出一些剧目后,志同道合地组建了越剧院。原杭州市越剧团的主要演员赵金 麟任院长,原上海越剧院司鼓戴顺长任艺术总监,原杭州市戏曲学校教师汤滢任副院长。主要演员有陆派小生汤国英、花旦卢丹萍、文武小生葛凤英等。
建院以来已上演《盘夫索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王老虎抢亲》、《孟丽君》、《珍珠塔》、《打金枝》、《玉堂春》等7台大戏,受到香港越剧爱好者的热烈赞赏,越剧院也被香港各级主管部门日益关注。
台湾省
虎风越剧团 1949年,以李琴飞、张丽云为“台柱”的虎风越剧团和以魏水云、葛少华为“台柱”的月峰越剧团,流落在舟山六横岛演出,被国民党驻军87军第5团、第6团收纳,后奉军部令将两团调往沈家门,合并取名虎风越剧团。
1950年春,剧团随国民党军撤退至台湾。同年秋,首演于台北夏都丽戏院,开炮戏《卧薪尝胆》。由于从大陆撤退时戏具行头丢尽,演出时连主要角色也只好 穿长衫裤上台,同时又怕台湾观众听不懂,演员卷起舌头讲国语,实是不伦不类。越剧第一次与宝岛观众见面以失败告终。越剧姐妹不甘心失败,决定要让越剧之花 盛开宝岛。她们精心修饰加工剧本,新制戏服行头,增加舞美灯光,并由吴燕丽饰西施、朱凤卿饰范蠡、宋天飞饰勾践、吴菊英饰东施,《卧薪尝胆》再度演于台北 市永安大戏院,连演10多天,2000多座位无空席。从此,越剧初步在台有了根基。之后,剧团奉军令,为台北、台中基隆的驻军和群众演出。由于剧团归属军 队,姐妹们行动不自由,身心不愉快,艺术难发展,因而上书要求离队。经批准于1952年脱离军队,回到民间,“虎凤越剧团”宣告结束。
该团 的主要演员有小旦吴燕丽(艺术指导)、张丽云、魏水云、俞兰芳、徐梅秋、俞菊英;小生李琴飞、葛少华、朱凤卿;小丑刘宝宝、喇叭花(原宁波滩簧演员)、东 方珠;老生俞少芳、金赛芳、宋天飞等。常演剧目为《珍珠塔》、《龙凤锁》、《二度梅》、《十美图》、《孟丽君》等传统戏。
中华越剧团 成立于1952年。成员系“虎风越剧团”撤销后的部分演职员。主要演员有小旦吴燕丽、张丽云、魏水云,小生李琴飞、葛少华,小丑刘宝宝、喇叭花,老生俞少 芳、金赛芳等,钱秋卿老师傅为团长。为加强阵容扩大影响,聘著名票友上海人叶云珍助阵。除上演传统老戏外,还演出新戏《黄金梦》、《北地王》、《李师 师》、《铜雀台》、《济公传》、《吊金龟》、《杏花村》等。
剧团姐妹们为争取观众,立足台湾,在艺术上作了某些变革,如为避免剧情平铺直叙,运用了电影倒叙、插叙手法。在演出《玉堂春》时,由三对旦、生演员扮演,戏从“三堂会审”开始,当审到苏三怎样结识王金龙时,即换场由另一对演员演“嫖院 ”,给观众以新鲜感,并可在一夜间欣赏到三对生旦名角的表演,受到观众欢迎。
吴燕丽是该团的主要“台柱”,誉为“越剧皇后”,她立足于创 新,在自编自导自演的新戏《红娘》中,把红娘一角演活了。此剧又有文武小生李琴飞饰张生,魏水云、张丽云前后饰莺莺,喇叭花饰琴童,刘宝宝饰崔夫人,红花 绿叶,珠联璧合,熠熠生辉,获得很大成功。在台北“红楼”、“大华”等戏院演出场场爆满,不仅使从大陆赴台的观众满意,也争取到许多台岛本地观众。从此,越剧在台湾站稳了脚跟。之后,演遍台中、基隆等地,在台北市的“永安”、“美都丽”、“红楼”等私营剧院都留下她们的足迹。姐妹们还被邀进台湾官方控制的 “实践堂”和“国艺中心”等最大最高级的演出场所演出。还被邀到阳明山研究院演出,蒋介石及其官僚们观看了《卧薪尝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演员年岁增 大,剧团又无新一代接班人,致使演出失去号召力,剧团只好时演时停。到20世纪70年代初,不得不自行解散。
该团常演的有《碧玉簪》、《玉蜻蜓》、《十美图》、《双珠凤》、《龙凤锁》、《方玉娘》等传统老戏,也上演《空谷兰》、《黄金梦》、《小凤仙》、《泪洒相思地》(续集)、《费贞娥》等新戏。
凯歌越剧团 1952年组建。阵容大多是原“虎风”的成员。有小生朱凤卿,小旦徐艳琴、吴菊英、陈兰芳,老生宋天飞,小丑东方珠等为“台柱”,并特邀随丈夫到台的花衫鼻祖、“三花”之魁施银花挂帅,演出于台北、基隆等地。
他们上演的传统老戏《二度梅》、《方玉娘》、《双珠凤》、《珍珠塔》、《龙凤锁》、《碧玉簪》等,均是施银花的拿手杰作,深受观众好评。许多在大陆时未 曾看到施银花演出的赴台观众有幸欣赏到她的精湛表演。该团上演的新戏有《铸剑》、《香妃》、《红楼梦》、《汉宫春梦》、《苏武牧羊》、《风雨之夜》、《乡 宦世家》等。
由于一不革新,二无接班人,又加上台湾观众老化,演出不能吸引新一代观众,剧团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解散。
高瑾越剧团 由大陆科班出身的高瑾女士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香港创建。高女士于1966年底移居台湾后重建。上演过《梁祝》、《王魁负桂英》、《尤三姐》等戏。由于 高瑾系上海名伶培养,她将解放后越剧新的表演艺术带到台湾舞台上,尤其是新的唱腔,迷醉了许多观众,赞高瑾越剧团是新的唱腔、新的越剧,连台湾京剧名伶郭 小庄、曹复永等也赞叹不已。
1985年,高瑾移居加拿大,1992年返回台湾。她为了重振“高瑾越剧团”,邀小旦王文燕、冯美玲、郑美云、张育华、林显源、张雅蕾,老生陈小楼,老旦张天凤等参加,并特邀上海越剧院名旦单仰萍、名导演童薇薇加盟演出了《红楼梦》,由高瑾饰贾宝王、单仰萍饰林黛 玉、童薇薇饰紫鹃、张天凤饰贾母、陈小楼饰贾政、冯美玲饰王熙凤、郑美云饰王夫人,于1992年11月演于台北县立文化中心。演出均系大陆新越剧之风貌,唱流派唱腔,轰动一时。台湾《民生报》称赞《红楼梦》是“全新大陆行头包装,大陆编导,气派更胜当年”。
剧团也是时演时停,因演职员均为非 固定职工,艺涯非常艰难。但是,高瑾女士为弘扬祖国文化,立志将越剧在宝岛开花,她竭力邀请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台演出,并且在台湾成立“台湾中国越剧学会 ”,组织爱好越剧的同仁进行越剧学术研究,又开办越剧班,自任教员,免费传教艺技,筹集基金,定期演出。
再兴青年越剧团 1965年9月25日成立再兴青年越剧团筹备会,周弥弥小姐担任会议召集人,草拟剧团组织章程及公演计划。经演出《打金枝》一剧后,于同年11月10日正式立案成立。团址设在台北市南京东路五段。周弥弥任团长。旨为越剧在台湾振兴作出贡献。
剧团部分为固定人员,排演时常常特邀剧艺界人士如越剧皇后吴燕丽、一代丑王喇叭花、越剧爱好者、乐团等协同演出。成员有大鹏剧校和大学毕业生。周弥弥为 主要花旦,小生有王莺华、姜玛莉,老生吴莉莉、顾凤云,花旦卢韶君、李素梅,小丑叶惟钧等。导演有吴莉莉、童薇薇、林光曾、宗富梅等。人员一专多能身兼数 职。在台演出每每引起轰动。80年代海峡两岸开放后,先后多次特邀上海表演艺术家傅全香、徐玉兰与著名小生史济华、金美芳、汪秀月、刘丽华及音乐工作人员 赴台合作演出,促进了两岸越剧艺术的交流。周弥弥也曾到大陆观摩访问并拜傅全香为师。
演出剧目有《红楼梦》、《林投姐》、《皇帝与村姑》、《孟丽君》、《梁祝》、《状元及第》、《杨贵妃》、《宝莲灯》、《白蛇传》、《新盘夫索夫》、《王魁负桂英》、《花中君子》、《汉文皇后》、《林黛玉与紫鹃》等。担任主演的周弥弥被荣称为“台湾越剧皇后”。
1986年,周弥弥率团赴美访问演出,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了《王魁负桂英》等剧,连连客满,大受赞扬。林肯艺术中心颁发给周弥弥“亚洲最杰出艺术人 奖”。1990年,剧团再次赴美访问演出,剧目有《盘夫索夫》、《梁山伯与祝英台》。1997年6月底至7月中旬,剧团又赴美国纽约、华盛顿、洛杉矶演 出,剧目有《金枝玉叶》、《西厢记》、《状元及第》。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越剧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