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时期越剧剧团简介
剧院自建立以来,贯彻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服务的方向,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方针指引下,40余年来,创作(包括改编、整理、移植)演出的传统剧、历史剧和现代剧剧目300多出,其中,除《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红楼梦》被公认为剧种的代表作外,尚有《春香传》、《追鱼》、《情探》、《打金枝》、《盘夫索夫》、《碧玉簪》、《十一郎》、《三看御妹》、《金山战鼓》、《则天皇帝》、《九斤姑娘》、《北地王》、《孔雀东南飞》、《李娃传》、《西园记》、《凄凉辽宫 月》、《血染深宫》等优秀保留剧目和《技术员来了》、《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第十二夜》等男女合演的实验性、探索性剧目30多出。其中部分剧目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和上海市历届戏剧会演、戏剧节、艺术节上,获得剧本、导演、表演、音乐、舞美和演出 等各项奖励。《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情探》、《碧玉簪》、《追鱼》、《祥林嫂》等剧目被摄制成电影。《西园记》、《孟丽君》、《打金枝》、《彩楼记》、《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情探》、《凄凉辽宫月》、《三看御妹》、《李娃传》、《秦淮烟云》等剧目,则先后被摄制 成戏曲电视片和录像片播映。
剧院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除经常在本市剧场公演外,还不定期地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及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多 次晋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并为苏联、蒙古、朝鲜、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印度、印尼、缅甸、阿富汗等国家的元 首、政府首脑和党政代表团作招待演出。为了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剧院先后赴民主德国、苏联、朝鲜、越南、日本、法国、泰国、新加坡、美国、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和商业性演出。
为了培养越剧事业接班人,剧院从1950年冬开始,多次向社会公开招收学员,采用随团学习、举办训练班、开设学馆和到高等艺术院校进修等多种形式,培养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等各类专门人才。
1956年春(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期间)上海市越剧团体一览表 (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越剧发展历史